APP下载

传统音乐对当今民族声乐教育的影响

2018-05-14董美姣

北方音乐 2018年8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民族声乐

董美姣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是以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国汉语言以及各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点,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准则,是声、情、字、表、形相映生辉的歌唱艺术。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直接涉及民族传统文化,其民族语言是歌唱中的基础和核心,是表达作品思想的重要手段,演唱中的风格、韵味、特色主要建立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并作为民族性、地域性的重要体现,这是民族声乐中的一个特征。只有立足于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声乐艺术,才能更好地表达各民族的情感和心声。

【关键词】民族声乐;立足;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声乐从广义上说是各民族演唱的声乐艺术,包括民歌、戏曲、曲艺、歌剧四个方面。民族声乐的歌唱行为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一种演唱艺术,包括演唱方式、演唱技巧、歌唱语言、表演等。既含历史的不同民族的歌唱艺术,也含世界的其他民族的传统与近现代声乐。我国的民族声乐以我国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背景,以丰富的民族语言为基础,在吸收继承传统音乐艺术(戏曲、曲艺、民歌等)精华的同时,又学习汲取了西方科学的发声方法。我国的民族声乐以科学发声为原理,是声情并茂、字美腔活、韵味浓郁、身形兼备、唱表结合、浑然一体的歌唱表演艺术。狭义上的民族声乐是指以中国音乐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既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音乐演唱中的特点与精华,又科学合理地吸收了美声唱法的营养,在歌唱理论和发声方法上做出革新,形成了集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科学性于一身的独树一帜的新民族歌唱艺术。它与传统音乐唱法相比,音乐更宽、音色更柔,讲求高位置和深呼吸,主张真假声结合,吐字清晰,声音圆润明亮,富于立体声的效果。适应性强,除可以演唱风格特点较强的歌曲、歌剧等作品外,还可以演唱包括艺术歌曲在内的各类新创作的声乐作品以及传统音乐曲目、戏曲唱段等。民族声乐是一种既不同于中国戏曲、说唱,又不同于欧洲的美声唱法的新型声乐。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结果。纵观中国音乐史,哪一个时代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频繁,哪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就得予发展,反之则走向衰落,这是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规律之一。未来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必然是建立在各民族音乐文化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对民族声乐的关注,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内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主流。重视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学习和研究,加强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材的建设,对发展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民族性

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是指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形态和不同的地域表现形式中相关联的声乐艺术。首先是东西方的声乐艺术存在着一种地理位置上的差异,而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存在着生活习俗、人文心理、地方语言、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这都使得民族声乐立足于传统音乐的道路发展,体现出了本质上的不同。

不同的民族创造不同的民族特性的音乐,音乐的民族性,来自民族的生活和历史,既体现了民族特性,表现了民族的心理素质,又反映了民族人民的生活、感情、语言与文化的影响等。在音乐表现过程中,民族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包括旋律特色、调式调性特点、节奏节拍特点、曲式结构特点等。不能抛开民族的历史与生活,不能离开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内容去谈音乐的民族性。在传统音乐实践中体现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内容,就相当于为民族声乐如何立足于传统音乐的研究提出了问题,接下来要做的主要是研究音乐中所表现的民族特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因此,民族声乐的情感所表达的也是一种民族的情感。在民族声乐的语言特点上,更多的是从社会生活、习俗中的口语语言发展而来。这些口语语言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地发展变化,最终从正常字的一般音调中分化出来,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曲调(即旋律)。因此,我国民族声乐一般都以“四呼”“五音”“十三辙”来规范歌唱的咬字吐字就是这个原因。

世界音乐的宝库,也正是由于各国赋予民族风格的独特创造和贡献,才使得世界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正有生命的声乐作品总是充满民族性的,而民族性越浓厚的音樂作品,越具有世界性。音乐风格中的民族性带有共性。但民族性之所以为民族性,更重要的在于民族声乐立足与传统音乐所具有的个性,这个个性主要来源于民族审美意识,以民族的审美意识为根基。一个民族在形成与成长的过程中,会渐次形成一个较为稳定、一致的民族心理结构。在这个结构之上的就是包含着这一民族的深沉历史和社会内容的意识形态,与别的民族不同,这便是该民族的审美特点,即该民族的审美意识。

二、地域性

民歌的地域性色彩标志着不同地区的民歌特色。我国是一个地域宽广的国家,东西、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差异、经济文化发展差异形成了语言、风俗、审美观念的不同,种种因素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多元文化色彩的民族音乐风格,这也是民族地方色彩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传统民族声乐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已形成了独特的演唱技法、表现形式,丰富的曲目和有代表性的声乐表演艺术家。即便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但传统民族声乐仍以其丰厚的艺术底蕴,在表现现实生活,展现传统音乐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继承性

对待古代和外国文艺遗产,毛主席为我党制定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原则和方针。其中“古为今用”对于民族声乐来说,就是强调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外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宝藏。虽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种阶级文化都带有鲜明的特殊性,但总的来说,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古为今用,就是从传统音乐文化中吸取有意义的成分,经过改造、加工,为新艺术所用。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土壤,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养分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传统民族声乐,民族声乐中显著的民族性特点得到了传承,其思想和美学特征在传统与当代民族声乐中都有体现。譬如字正腔圆、依字行腔等都是构成我国民族声乐美学特征的组成部分。综上所述,我国的民族声乐正是从传统音乐文化中吸取养分并继承其精髓,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民族声乐艺术。

四、创新性

民族声乐仅仅只有继承传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创新。由于传统音乐艺术在演唱技巧、共鸣运用、音域等诸多方面尚存许多不足,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急需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因此,當代我国民族声乐在发展传统音乐唱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完善和发展了传统声乐。例如,在声乐教学中,发明了“开放性关闭”的唱法,解决了传统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声乐演唱的一个新的突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民族声乐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着。

五、时代性

民族声乐与时代紧密相关,民族声乐的时代性指各民族的声乐艺术反映时代的特性,包括反映现代性。同任意一类艺术一样,民族声乐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是一对辩证关系,它们时刻相互作用着。当社会现实生活有所发展变化,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民族声乐艺术也会随之有所发展变化。一个时代的声乐艺术,必定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并具有时代的艺术特征。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向,时代精神是由时代的主人——人民群众的行为活动来表现的。音乐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前进步伐,并且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具体表现。

音乐创作的主要任务是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就要时刻深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然后把人民心中的所想、所愿表达于歌曲中。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我们必须敢于发现、勇于创新,充分掌握并运用传统音乐形式发展的现有成果,使我们的民族声乐在艺术表现上更具时代特点。

六、民众性

音乐艺术的发展是不可能超出创造并需要它的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活动范围之外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必然会产生与时代生产生活相适应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它是适应民众的需要而产生的。民族声乐的民众性是指声乐的大众特点,即民众化。民众性与时代性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讲,民族声乐内容不管是取材于现实还是历史,着眼点都是为了反映广大民众的现实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共同关心的利益、要求、愿望、理想、爱情、情绪、心态等。民族声乐的这种民众性特征,使得词曲作家们在创作时,都会不同程度上考虑传统音乐文化与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因素。

20世纪中后期,民族声乐开始注意吸收西方声乐艺术的长处并将二者融合。八九十年代引进并得到迅速发展的流行音乐,在发展民众性方面给了民族声乐很大启示。民族声乐由最初的民族民间型、戏曲曲艺型、民族传统型,再到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民族声乐在向多元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民众性的特征更加突出。当代的民众已经出现了一种在更深层次意义上的分化,民族声乐表现的多样性实际上是这种分化的深层表现。经过长期发展,如今的民族声乐更贴近实际,适应了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其发展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贴近民众,既适应并满足了不同阶层的需求,尊重社会和自身的发展规律,又继承和发扬了传统音乐的优秀传统,弘扬了时代的精神。

七、结语

在所有表达人的情感的音乐形式中,声乐称得上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在所有的声乐中,本民族声乐是最不可替代的,它的积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据着最重要位置。每个民族声乐文化中共同的东西,形成了各民族声乐的共同文化内涵。声音与声音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来源于它们所根植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声乐正是在传统音乐文化的土壤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的。

参考文献

[1][美]特里斯·沃尔克,田林译.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郑茂平.声乐语音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民族声乐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