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类前途命运
2018-05-14高薇卢继元
高薇 卢继元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形成了一些富有创见的成果。但由于相关研究还不成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薄弱环节,如对国外相关研究深入挖掘不够、国内研究的系统性不够、深度学理分析不够等。今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上应突出研究重点、开拓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方法,以提升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系统性和学理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状况;思考
[中图分类号] C9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1-0051-0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初步讨论,形成了一些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系统考察和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实现各国的合作共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外(境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关注
(一)外国政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评价
当今世界,问题丛生,挑战迫在眉睫。同时,机遇和希望也不断展现出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的科学回应与正确应对。许多外国政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表赞赏,认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如墨西哥总统培尼亚、秘鲁总统乌马拉、贝宁总统亚伊、肯尼亚总统肯雅塔都认为,中国是他们真正的朋友,与中国的友谊是经得起风雨考验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各个国家和中国会实现共赢的发展。[1]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认为,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新的可行思路,不妨先从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做起,他对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机制构想,认为可以在现有的东亚峰会基础上发展内容更加丰富的泛区域机构。[2]印度尼西亚国防部长里亚米扎尔德·里亚朱杜认为,当前跨境犯罪、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因此各国应努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3]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认为,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存空前加强,国际生产、贸易、金融及人员等快速流动,需要各国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4]柬埔寨副首相兼国防大臣迪班认为,恐怖主义是当前世界的一个幽灵,许多国家都面临恐怖主义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5]
(二)外国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
国外学者很早就从社会学、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角度,对共同体展开了持续广泛的讨论,同时,共同体被众多的政治哲学家视为重要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模式。德国学者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社会学的经典文献,书中采用二分法深刻揭示了共同体与社会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进行结合的两种类型。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在《共同体》中从确定性和自由这个角度探讨了“共同体”这一概念。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融会了比较史和文本分析,揭示了共同体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建构起关于民族主义的一般性历史论证,认为文化和民族意识是民族主义的起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起许多外国专家学者的注意,认为人类朝着这一方向迈进才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美国西东大学汪铮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中国关于现时代国际态势的根本观点,表达了中国愿与各国平等相待的意愿。[6]巴西中國经济交流中心罗尼·林斯认为,我们应该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刻教训,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庄严承诺。[7]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认为,只有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才能有利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8]日本明治学院大学石田隆至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并未完全实现,侵略的危险依然存在,因此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合理性和紧迫性。[9]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认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平等相待、真诚沟通。[10]非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理事会埃布里马·萨勒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和平的宣言,将进一步加深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友谊,使双方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11]
(三)香港、台湾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
香港《镜报》2015年11月刊文《香港须参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2],作者忻思提出,首先,要打造适应合作共赢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作者认为,中国与西方若干国家在如何实现和平、发展、公正、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问题上存在原则性分歧。西方若干国家在本国推行民主制度,却在对外关系上推行强权。当前国际局势处于历史性变化之际,只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实现各国合作共赢,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够实现。其次,要探讨香港如何发挥优势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者认为香港同国家一起参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把推进“一带一路”作为契机,努力做到民心相通。这种民心相通,是香港要在13亿多中国人与各国人民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最后,要促进东西方文化“和而不同”,香港同国家一起参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克服“重西轻中”的传统观念,致力于促进东西方文化“和而不同”。台湾《海峡评论》2015年11月刊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访美与中国走向世界》[13],作者方焰分析了习近平对美国第一次国事访问的特点及此次习奥峰会的成果,继而提出观点,认为“习近平带领中国走向全世界”。首先,作者认为习近平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表现在,对时代主流和主要特点提出了新论断,即在“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合作共赢”;从“永不称霸”发展为三个“永不”,即增加了“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这是一种新思维,具有更高的要求。其次,作者认为习近平在联合国的系列讲话引起轰动效应,不仅因为讲话高瞻远瞩、有强大说服力,更因为切实可行,并伴之以四类实际行动,即支援发展、援助最不发达国家、支援全球妇女、支援维和行动。再次,针对国内有人存在“中国境内还有少数人没有脱贫,为什么拿出那么多钱进行国际援助?”这样的迷惑提出自己的解答。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及综合国力,要求我们必须做出应有的贡献,享受应得的权益,尽到应尽的责任。“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成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根基和推动力,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根基。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罗天人、副教授李明正在《从“中国梦”的思维论中共的大国战略》[14]一文中,以“中国梦”的概念为主轴,分析了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思维,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以“中国梦”造就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认为,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出发点,汇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推动力。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因此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国际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层次的大格局。
综上可见,许多外国政要及学者都高度评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但国外尚未展开对这一思想的系统研究。港台学者虽然已开始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但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重要领域尚未涉及,这些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拓宽我们的研究视域,加深对这一思想国际背景的理解。
二、国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的起步与阶段划分
笔者在CNKI总数据库中以篇名“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搜索,共检索出文献209篇,按发表年度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归纳,可以看出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与国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正相关。
1.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第一次提出相关概念是在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吴龙贵提出在天灾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15],而学界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将这一理念上升到治国理政的层面。
2.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阶段
关于这一思想的发展阶段,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两种观点虽然都将其发展划分为三个时间段,但对时间节点及各阶段主要内容的看法并不相同。
(1)三次飞跃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16],即十八大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使其成为我国外交的新旗帜,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在国际舞台上传播这一思想,提出建立中巴、亚洲、中非等命运共同体,使这一理论落实细化,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2015年9月习主席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使这一理论更加严密化和体系化,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2)三个阶段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17]:第一阶段,党的十八大到2013年3月,这一阶段主要是阐释了和平发展道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第二阶段,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第一次在国际场合阐述这一思想到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这一阶段主要是向世界推介这一思想;第三阶段,以2015年9月习主席在联大一般性辩论发表重要讲话为起点,主要是将这一思想与人类共同价值联系起来。
3.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阶段划分
第一个阶段——研究起步阶段,从党的十八大到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从数量上看比较少:从成果形式上看,报纸的新闻述评比较多、学术期刊文章比较少;从内容上看,多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政治阐释。第二个阶段——研究推进阶段,从2015年9月习主席在联合国大会发表重要讲话至今。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从数量上看,大为增加;从成果形式上看,报纸的新闻评论仍然较多、但学术期刊文章也大量面世;从内容上看,逐渐拓展深化,对这一思想的形成条件、内涵特征、历史意义、建构途径等都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但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二)研究的内容与观点概述
1.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条件
(1)历史背景。第一,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厚重的文化滋养,[1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观是这一思想的重要渊源。[19]第二,源于中国外交经验。我国现代和平外交经验为这一思想奠定了一贯的政策基础,[20]新中国倡导的求同存异理念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形成这一思想的重要背景。[21]第三,源于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批判继承了东西方文化中追求世界大同和永久和平的思想。[22]人类在生存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方面都存在共同利益,由其所产生的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23]
(2)现实境遇。从现实背景上看,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应对当今世界各种现实挑战的需要。第一,全球问题同舟共济。当今时代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共同治理能力。[24]第二,利益发展休戚相关。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及社会信息化使当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利益发展息息相关。[25]第三,西方国际秩序失序。西方主导的传统国际关系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新型国际关系模式。[26]第四,中国崛起重塑话语。中国崛起需要掌握话语权,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塑造中国良好形象提供了重要的软实力支撑。[27]
(3)理论基础。第一,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8]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指南。[29]第二,中国共产党人在相关问题上的探索。毛泽东、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精辟论断,江泽民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理论及胡锦涛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30]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邓小平开放世界思想、江泽民文明多样性理念及胡锦涛建设和谐世界思想的继承和创新。[31]
2.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及特征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国内学术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的探讨主要形成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三观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型文明观、正确义利观和新型国际秩序观的统一。新型文明觀是从历史维度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正确义利观是从现实维度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全球正义”和“空间正义”;新型国际秩序观是从未来维度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均势和霸权两种国际秩序。[32]
第二,四观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四种相互联系的理念构成,但对其具体组成有不同看法。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与全球治理观的统一。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33]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型权力观、义利观、文明观和交往观的统一。新型权力观注重平等互信,新型义利观注重义利相兼,新型文明观注重包容互鉴,新型交往观注重结伴不结盟,这四个方面体现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和长远利益。[34]
第三,五观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五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对其具体组成也有不同看法。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全球治理观、国际责任观和文明互鉴观的统一。和平权力观强调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和平使用权力,共同利益观强调在各国之间利益交叉和重叠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应坚持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全球治理观强调全球化时代的众多全球性问题必然需要通过具有机制约束力的全球规制来解决,国际责任观强调当今各国危机在全球的迅速传导和蔓延要求各国都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文明互鉴观强调通过多元平等包容的文明观推动各国文明的创造性发展。[35]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正确的历史观、文明观、公正观、安全观和发展观的统一。其中正确的历史观是其基本前提,正确的文明观是其本质和灵魂,正确的公正观是其基本要求,正确的安全观是其根本保证,正确的发展观是其根本动力。[36]
第四,世界梦说。这种观点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梦联系起来,认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的世界梦。这一世界梦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利机遇,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有力推动各国共同进步。[37]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梦的重要内容,在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过程中,要在意识和价值观层面注重两者的协调,既要强调国家意识又要注重全人类共同价值。[38]
第五,国际法视角说。这种观点侧重从国际法视角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进行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符合国际法精神,如《联合国宪章》的和平合作精神,中印缅倡导的后被国际法公认为基本原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要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精神等等。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思想,而是动态平衡的意识体系,主要包括人本意识、合作意识及共进意识三个层次。人是目的,是人本意识的核心,人本意识是其基础;合作意识注重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是其必然要求;共进意识注重携手共进、共同进退,是其价值追求。[39]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特征
第一,从其本质属性层面看,具有平等性、共赢性、安全性和包容性。平等性是指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个国家,无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共赢性是指当今世界各国具有共生性,共生性要求合作性,各国应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安全性是指追求世界性安全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斗目标;包容性是指当今世界的多极性及各国之间的差异性要求各种文明彼此尊重、相互借鉴。[40]
第二,从其发展趋势层面看,具有依存性、复合性、联动性和持久性。依存性是指当今世界各国利益与共、命运与共,各国相互依存是大潮流;复合性是指从覆盖领域、行为主体、存在空间、国际问题议题等多个角度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复合性;联动性是指人类命运共同体呈现立体网状结构,各行为主体在领域和空间上都存在联动效应;持久性是指从持续时间、解决问题过程及国际秩序重构三个方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长期性。[41]
3.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义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系统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当前中国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
(1)国际层面。这一思想科学判断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阐释;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人类应携手共建美好家园,是对世界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这一思想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分野,是对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的提炼升华;这一思想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对各国生动实践的概括总结。[4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现有各种共同体的继承和创新,顺应当今世界大势,需要国际社会共同为之奋斗,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4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维护全人类利益的视野,关注人类发展,有助于协调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在冲突,提升人的生存与发展境遇。[44]
(2)国内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主张的国际关系新模式,也是中国外交调整的新思路。[4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创新,而这一理论与“五位一体”总布局内在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举。[46]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将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视为一个整体,并将我国56个民族视作紧密联系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民族性,有利于调动全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47]
4.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时代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它要求各个国家都要树立全球思维,这面临着一系列现实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源于两个层面:一是从全球层面看,它要求各国互相尊重、共同发展,这与美国一贯秉持的霸权主义政策存在矛盾;二是从地区层面看,亚太地区与中东北非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多,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48]关于如何化解挑战,学界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1)宏观规划
第一,总体布局。在总体思路上,需要从五方面发力,即“树立国际权力观,迈向政治共同体;弘扬共同利益观,迈向利益共同体;倡导新型文明观,迈向文明共同体;坚持整体安全观,迈向安全共同体;构筑全球生态文明体系,迈向生态共同体”。[49]
第二,实现原则。需要落实分步实现、平等互助、尊重差异、绿色发展和兼容并蓄的原则。[50]要坚持“软理念”与“硬措施”相辅相成,既通过多种方式树立相应理念为其夯实軟件基础,又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措施为其奠定硬件条件;同时在具体建构过程中,在纵向地域和横向领域方面都要坚持渐进原则。[51]
(2)具体实践
第一,纵向区域。一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当前亚太格局处于调整时期,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符合各国利益,对于稳定地区局势也具有重要意义,应把握好其建设过程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从国家战略层面加速推进其建设。[52]二是亚洲命运共同体。这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中国应把握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机遇,为其建设注入强大正能量。[53]三是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和非洲各自具有独特优势,这有助于保持彼此间开放性的协同发展关系,通过相互借鉴和交流,实现中非共同发展和繁荣。[54]
第二,横向领域。一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应依托网络第二大国的市场,加强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处理好开放与共享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有序的网络新秩序,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55]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消除人类之间的信息鸿沟,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56]二是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未来我们将继续同各国合作持续加强全球核安全,构建核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57]中国在核安全治理上强调公平原则,为核安全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有助于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58]
第三,基本路径。“一带一路”的目标思路及步骤措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可能性。[59]无论从国内经济发展还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都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战略。[60]“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施,受到中国与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机制等方面合作问题的制约,应该通过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惠及机制建设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面合作关系,这也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了国际认同。[61]“一带一路”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更高程度、更宽领域的开放交流融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62]
(三)研究的不足与存在问题
1.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挖掘及吸收借鉴不足
从当前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挖掘及吸收借鉴还明显不足。这一方面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把聚焦点放在了外国政要和专家学者对这一思想的评价上,真正从学术上系统研究和批判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尚未全面展开。另一方面,国外很多学者早已围绕共同体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探讨。如关于全球资本主义与共同体复兴的研究,关注了存在各种本地化共同体的情况下全球化的经济维度问题;关于共同体与政治团结的研究,论述了共同体的政治理念与和谐团结的政治理想之间的关系;关于建立跨国共同体的研究,聚焦全球性的、国家或地区性的共同体,探讨了非区域性和跨境共同体的自治新方式等问题。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合理吸收借鉴其有益成分,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2.研究有局限,整体性研究需加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目前学界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形成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价值意蕴、重要意义等。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存在局限性,如局限于外交理念的研究、局限于大国关系的研究,缺少对这一思想的更广、史源理念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内在关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习近平其他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蕴等研究力度不够。
3.政治阐释较多,深度学理分析有待于强化
目前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习近平主席关于这一问题的讲话进行政治解读和理论宣传,阐释这一思想的历史及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价值意义等,真正深入问题中心的学术成果不多,关于这一思想的思想源流的系统梳理、内在理论架构、理论精髓实质等问题研究不够,没有形成理论的争鸣和观点的交锋,造成对这一思想的研究深度和学理性不强。下一步,应注重从学理层面研究这一思想,并关注西方学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命运的看法,通过深入问题中心、客观看待自身处境、合理应对质疑等来增加这一研究的深度和学理性。
三、关于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
(一)研究重点有待进一步深入
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基本集中于从国际关系、外交领域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普遍认为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应当说,这一研究角度是正确的,但是在一些重点问题上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全球治理问题。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共同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如何在这个系统中和谐共存、和平共处,是每一个国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威胁全球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局部冲突动荡不断,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全球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频发,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等疾病不断传播,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毒品走私问题日益严峻等等,都具有普遍性、整體性和系统性,使得人类社会更进一步唇齿相依,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使全球治理体系向着公正合理、民主法治的方向升级,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的合作共赢精神、平等性、包容性、开放性及整体意识、全球思维、人类观念,正契合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要求,可以说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核心理念。但目前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却很鲜见。因此,这应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点。此外,还有中国和平崛起与“修昔底德陷阱”的关系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两制关系问题等,都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不断深入。
(二)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
在深化研究重点的同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还应进一步拓展视野。从精神实质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回归。马克思虽然没有对共同体作过精确定义,或者明确阐释共同体的内涵,但其许多重大思想都与对共同体的探讨紧密相连。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将经历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抽象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的历程。真正共同体亦即“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与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密不可分的。在现阶段仍然存在国家这种虚幻共同体、抽象共同体的时代条件下,要想走向“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通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来逐步消除共同体的异化。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要途径,这一思想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成果。但是,目前学界从科学社会主义视角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本还处于空白阶段,只有两篇文章涉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且并未展开论述①,因此应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
目前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大多采用文献研究法,即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归纳分析,梳理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内涵、意义等问题相关的内容。对于研究的初期来说,这种方法是恰当的,也有助于我们从原生态文本中把握这一思想的精髓和要义。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单一运用文献研究法的局限就会显现出来,比如造成观点选择、材料运用等方面的重复等,影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因此,要拓展和深化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就要进一步丰富其研究方法体系。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性,至少以下两种方法值得认真运用:一是比较研究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也是对苏联时期“三和”路线及“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思想的批判性超越。因此,可以将二者与我国对外战略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和平与发展及人类未来问题探索的继承和创新,因此可以将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和平外交思想及人类命运思想进行纵向比较研究。通过横向及纵向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好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脉络、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二是矛盾分析法。如在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时,既探讨其产生正向理论基础意义的思想发展脉络,也探讨其产生的批判性借鉴意义的观点发展和流变;在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及对策时,抓住在实践中影响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方法策略,从而起到牵住牛鼻子的作用,使研究更加深入和聚焦。
[ 注 释 ]
① 董建萍.关于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若干思考[J].观察与思考,2016(1):38~42.蓝蔚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前景[C].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2015.
[参考文献]
[1] 柯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心愿”——外国政要和媒体眼中的习近平[N].学习时报,2016-01-07(3).
[2] 毛莉.共建人类和平安全命运共同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7-03(1).
[3][4][5][10]庞清杰、包国俊.人类正在走向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第六届香山论坛综述之二[N].解放军报,2015-10-19(5).
[6][7][9][11]邢雪等.共同繁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8(3).
[8] 海外人士热评习近平主席讲话——命运共同体人类新希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9-09(4).
[12]忻思.香港须参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J].镜报,2015(11):12~13.
[13]方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访美与中国走向世界[J].海峡评论,2015(11):36~40.
[14]罗天人、李明正.从“中国梦”的思维论中共的大国战略[J].中华战略学刊,民国104年春季刊:46~75.
[15]吴龙贵.天灾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N].嘉兴日报,2011-3-15(2).
[16]陈须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J].当代世界,2016(7):8~11.
[17]饶世权、林伯海.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15~19.
[18][20]谢文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境遇[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9):39~46.
[19][21][48]陈向阳.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新理念[J].决策与信息,2015(7):51~54.
[22]丛占修.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现实与意蕴[J].理论与改革,2016(3):1~5.
[23]林伯海、杨伟宾.习近平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初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2):165~169.
[24]翟利強.“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背景和意义[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中:257~258.
[25]李海龙.中国外交新思路:对“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26~30.
[26][35][41][45]王公龙、韩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四重维度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5):96~104.
[27]叶小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的软实力支撑[J].人民论坛,2015(12)上:35~37.
[28]康渝生、陈奕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J].学术交流,2016(11):11~15.
[29][46][51]周雯雯、林美卿、赵金科.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J].理论导刊,2017(1):80~84.
[30]石云霞.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4~10.
[31]任思奇、邓若玉.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源[J].人民论坛,2016(2)中:44~46.
[32]徐艳玲、李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的三重维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6(3):108~113.
[33]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求是,2013(4):53~55.
[34]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2):96~102.
[36]石云霞.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1):12~14.
[37]阮宗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世界梦[J].国际问题研究,2016(1):9~21.
[38]胡子祥、郑永廷.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世界梦概念辨析——兼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5):60~64.
[39]黄德明、卢卫彬.国际法语境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1):84~90.
[40][50]郭海龙、汪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价值和实现[J].邓小平研究,2016(3):40~46.
[42]孙建国.引领世界永续和平、繁荣发展的伟大旗帜——学习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J].国际战略研究,2015(3):1~8.
[43]杨洁勉.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J].求是,2016(1):60~62.
[44]卢德友.“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J].求实,2014(8):40~44.
[47]张希中.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维度、内涵及价值意蕴探析[J].行政与法,2016(2):1~6.
[49]徐艳玲、陈明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重建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7):74~79.
[52]赵铁、林昆勇、陈林.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问题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2):38~42.
[53]刘振民.坚持合作共赢携手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J].国际问题研究,2014(2):1~10.
[54]刘鸿武、卢凌宇.“中国梦”与“非洲梦”: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J].西亚非洲,2013(6):19~33.
[55]许哲.共建人类命运的“巴别塔”——有感于习总书记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号召[J].人民论坛,2016(1):76~77.
[56]丁柏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及其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写作,2016(2):50~54.
[57]國纪平.构建人类“核安全”命运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6-03-31(001).
[58]毛莉.打造人类核安全命运共同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4-06(001).
[59]明浩.“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23~30.
[60]赵宪军.“一带一路”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74~77.
[61]刘传春.“一带一路”战略的质疑与回应——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国际认同[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43~48.
[62]赵可金.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J].当代世界,2016(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