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山歌在当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调查
2018-05-14陈俞敏
【摘要】闽西山歌是闽西客家民众的集体创作,是文化的标志和历史的结晶,就其影响力来说,更多代表闽西独有的,具有价值的民间文化品牌,但是,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闽西山歌的传承产生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讨论闽西山歌的创新发展与山歌资源的开发再利用也突出其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相关问卷调查分析,进一步分析闽西山歌在龙岩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运用情况,以及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等,探究闽西山歌在当代创新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闽西山歌;现代传承;客家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闽西山歌是凝聚闽西人民情感、智慧、力量的坚实纽带,它牵系着海内外闽西人的乡音乡情。近年来,随着流行歌曲的普及,闽西乡土音乐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冲击,一部分濒临失传,特别是许多未成年人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少。不少学者和专家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例如王耀华,杜亚雄对客家山歌的音调特征,山歌述要做了一系列探究。王耀华还与陈新凤,黄少枚一起编著了书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闽西山歌《风吹竹叶》,《韭菜开花》,以及上杭山歌《山歌唱来闹连连》等经典的客家山歌。另外,在各大比赛演出中许多参赛者也选用了闽西本土音乐作为参赛曲目,宣传自己本土的音乐,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更是立足于学校课堂,设立了《闽西乡土音乐课程化》的省级课题研究。将闽西本土文化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会闽西本土音乐文化。那么,以上前辈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闽西本土音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更好的方式方法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闽西本土音乐?笔者作为一名闽西学子,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困惑,进一步探究其传承方法的局限和不足。
一、闽西山歌的音乐内涵
闽西特殊的山地特征,社会背景造就了闽西山歌独特的魅力。在闽西山歌中,情歌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客家情歌是闽西山歌中的精华,是闽西山歌的核心主题。其中客家山歌的“郎搭妹,妹搭郎”表现得直白,朴实,率真。闽西山歌的内容还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如《风吹竹叶响叮铛》就是描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根据地人民热爱革命,报名参军英勇杀敌的曲子,这是一首采用了衬托手法的山歌,句尾“当、方”两个字的押韵ang,江阳辙,句尾衬字“吆”,韵律和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因此传唱广泛,很有影响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二、闽西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可是如此古老,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原始艺术,却没能得到大家的重视,面临着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怎样让现代人在娱乐的同时,不忘却和忽略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自古以来,闽西山歌的传承方式多为自然传承,口耳相传。客家山歌的演唱范围也相对较广,人们可以在山野间劳作时演唱,可以在家中聚会时演唱,许多民间艺人还会把山歌带到喜庆的集会中作为表演的节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不仅仅会使用传统的方法演绎这一古老的艺术,更是赋予了这一古老艺术全新的生命。在首届海峡客家歌曲创作大赛中,一个叫做“金耳朵”的四重唱组合将“客家山歌”搬上了舞台,并入选了十大金曲。他们充分利用闽西丰富的客家山歌作为歌曲的演唱题材,通过龙岩本土作家的改编和升华,把传统山歌用四重唱的方式演绎出来,获得了一致好评。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闽西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取到了推进作用,他们将山歌带到了更大更广的舞台。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山歌的传承应该更深入人心。我们可以从学校做起,从孩子抓起,让每一个闽西学子,甚至华夏儿女都能听见、了解、喜爱我们的山歌。
三、闽西乡土音乐进中小学音乐课堂
为了使闽西乡土音乐可以更广泛的传承在闽西的土地上,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将闽西山歌引进课堂中,设立了《闽西乡土音乐课程化》的课题研究。此课题由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龙岩七中,龙岩师范附小,漳平附小,连成二中,长汀濯田中心小学等多所学校进行研究。长汀县濯田中心小学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热爱家乡的本土音乐,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民间音乐和资源文化作为学校音乐课改的校本课程,以下是针对课题研究该校所采取的具体举措:
(一)探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利用已有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并通过对图书馆,博物馆现存资料的查阅,挖掘整理生成的一系列教学资源。
2.问卷调查法
即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民间,实地了解濯田原生态的乡土音乐,走访本地老人或向濯田民间艺人了解濯田的乡土音乐形式以及变迁。
(二)主要措施
1.广泛宣传,认识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意义
通过本校的宣传专栏,班级黑板报等方式,广泛宣传乡土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意义,营造深厚的音乐文化氛围。
2.专家引领,推动课程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专门邀请县进修学校的李兆琴副校长为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专题讲座,共同研究有效的方法,加深课题研究组成员对本土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
3.收集整理,合理开发乡土音乐的课程资源
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身边的老人,向老一辈的民间音乐爱好者请教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家乡民间音乐的兴趣。
4.立足课堂,扎实开展乡土音乐进课堂探究活动
教师充分利用音乐课时间,有机渗透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音乐知识,并进行演唱活动,营造浓厚的乡土音乐氛围。
5.延伸课外,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四个兴趣小组,即民间音乐文化—山歌小调合唱组,葫芦丝器乐组,九连环表演组,龙灯表演组,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办法,扎实开展技能训练。
(三)具体实施意义
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在弘扬民族音乐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传承意義。首先,校本音乐教材的建设得到完善,例如运用《韭菜开花》的旋律,创编了《留守儿童之歌》,还创作了《濯田童谣》,《学童歌》等歌曲,弘扬了本土音乐文化,陶冶了学生情操,促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其次学生的课外活动得到丰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从主观上去学习,去探究家乡的本土音乐文化。第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特有的独特才能,将每一堂课变“活”,变“美”。第四,促进教师间的合作,探究。通过教师们的集体努力,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
(四)实施效果
这一研究课题是否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闽西山歌?如何能够让山歌更好地走进我们的课堂?如何给古老的山歌赋予新的生命,让山歌越唱越美丽?带着这样的困惑和期望,笔者展开了相关的调查。为了了解学校采取的相关措施的具体实施情况,实施力度,笔者再次进行问卷调查。
那么,学生们只是片面地了解家乡的本土音乐,是否是因为长汀县濯田中心小学的确采取了措施不够有效,或者力度不够呢?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很大一部分学生仅仅只是在音乐课上有通过老师的教唱,了解家乡本土音乐,或者通过兴趣小组了解家乡本土音乐。对于长汀县濯田中心小学所采取的五项措施,前面两项的力度不够大,也是相对比较不成功的。后三项落实的相对比较好,学生参与度比较高。
学生们所了解家乡本土音乐,大部分只是从音乐课堂教唱,以及课外活动这两个渠道中认识。那么,他们是否愿意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认识,传承,宣传自己家乡的本土音乐呢?他们所喜爱的传承方法有哪些呢?
从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学生们还是希望传承家乡的本土民歌并且十分愿意向周围的人去宣传家乡的本土民歌。并且,在课堂教唱以及课外兴趣小组的同时,学生们希望可以开展一些山歌比赛,让他们不仅仅是在组员面前有展示的机会,更在老师,同学以及家长面前充分的展示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
四、关于《闽西乡土音乐课程化》的反思
在长汀县濯田中心小学进行了一系列关于《闽西乡土音乐课程化》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该校并没有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是否是音乐教师关于闽西山歌这方面的音乐素质不够好呢?或者是学生不够喜欢学校举办的课外活动?在他们的实施过程中,是否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促使本土山歌传唱的效果更好些呢?以下是笔者对于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两点建议:
首先,在教学课堂这一方面,教师不仅仅会“教书”,更要懂得如何运用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可以通过录制民间艺人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充分欣赏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本土音乐文化。要求教师通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在理解的基础上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在生活中也应该创造机会使山歌在音乐课堂与课外活动以及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传承闽西山歌的传统文化,更培养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其次,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解本土山歌。例如“讲故事学山歌”活动,每一个山歌的背后,可以说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旧歌新唱,由学生自己创编传统的山歌,甚至可以将独唱形式的歌曲创编成民乐作品等。
五、小结
本文以长汀县濯田中心小学为例子,该学校通过立足课堂,将本土山歌编创编了一本《校本教研歌曲汇编》,并将他实际应用在课堂上。丰富教学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本土民谣的兴趣。并延伸至校外,开展兴趣小组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传承与发展本土的山歌。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并且促进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综合以上得出结论,闽西山歌的传承是十分必要的。传承方法丰富多彩,不仅仅可以通过最原始的口耳传播,还可以在校园中传承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教师要充当好践行者的角色,发挥自己身上的才能,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创编本土音乐。并且在课外活动这一环节中,注意课外活动的选择,采取多样的方式方法,从各个层面上去促使學生学习,传承本土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朱春巧.客家山歌的历史沿革和艺术特征[J].兰台世界,2012(20):82-83.
作者简介:陈俞敏(1976—),福建省省龙岩市人,音乐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硏究方向:高中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