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钢琴触键方法对音色的影响
2018-05-14徐芳颖
徐芳颖
【摘要】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随着钢琴演奏水平的不断提高,演奏者需要了解钢琴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音色变化。所以,手指的觸键方法就尤为重要。为了避免演奏过程中出现千篇一律的演奏方式和音色,本文就不同时期不同音色的触键方法进行了研究,让手指感受到怎样去触键,才算是真正的演奏钢琴。
【关键字】音色;触键;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触键方法的历史发展与过程
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钢琴还未出现的时候,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古钢琴已经流行开来,虽然古钢琴也叫做钢琴,但深度剖析古钢琴的发声原理后,发现古钢琴和现代的钢琴在发音上并没有太多的相同之处。因此,控制手部的力量以及控制身体其他部位动作,专注于手指间触键的精巧灵活度,就成了关键的触键方法,从而运用这种触键方法,以获得柔美、连贯的音色,就形成了古钢琴触键方法的关键和准则。
两类古钢琴具有不同的音色,因为它们具有各自特点的发声构造,它们所需的触键方法不同,击弦古钢琴善于表达歌唱性的旋律,因此,它所需要的触键更加专注于连贯性;而拨弦古钢琴,在演奏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拨子在拨动琴弦后能及时的返回原来的位置,下键后的琴键要及时松掉,由此,一种敏捷而又灵活的触键方法形成了——非连奏(non-legato)。
非连奏(non-legato)形成了,这种触键方法在整个18世纪中占据首要地位,在这种触键方法的影响下,非连奏(non-legato)在早期的钢琴演奏中成为了最常用的弹奏方式。
二、各时期触键方法发展与音色的关系
巴洛克时期:17世纪反宗教改革的和君主专制的出现成就了巴洛克时代,巴洛克时期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发展迅速。这段时期大多是宗教音乐,这种类型的音乐以歌剧、清唱剧和合唱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宗教服务,所以并不包含太多的个人思想,只要韵律端庄即可。
古典主义时期:在复调音乐逐渐被厌倦的时候,主调音乐开始盛行,主调音乐有着明显的旋律感和和谐的伴奏音型,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主调音乐的不断发展中,奏鸣曲式大为流行。随之出现了重奏、合奏的音乐形式。随着这些合奏形式的不断流行,出现了古典主义时期最为重要的管弦交响乐队,交响乐使得音乐可以面向大众而非仅仅属于贵族,因此,使得音乐发展的内涵得到了升华。
浪漫主义时期:在音乐发展中,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开始强烈地表现自我,从而走起了开放的大众音乐路线,主要依靠敏感的中产阶级观众支持,摒弃了宫廷内部的人士赞助。由此看来,如果古典主义音乐像一根鲜明的线条,那么浪漫主义音乐则是浓墨重彩的调色盘。
三、各时期触键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巴洛克时期巴赫创作的《十二平均律》中,独特的音色需要也决定了当时的触键方法,利用手指不离开琴键的演奏方式,保持手型的同时依靠手指第一关节的力量触键即可,弹奏出清晰的音色,使用低位置贴键的触键方法,仅用指尖发力,即使对于颤音的演奏,身体也不会有大的动作。16分音符在演奏时要有很强的颗粒感,手指利用指尖来弹出清晰明快的声音,并富有弹性,每个音节奏均匀统一,所以保持指尖的独立性是最大的特点。
古典主义时期旋律轻松淳朴,拥有规整的结构特点,没有明显的对比性规整旋律。古典时期出现了交响乐,钢琴作品想要具有交响乐队效果,音型音色就要模仿各种各样的乐器。演奏时有时出现乐队合奏的效果,演奏出饱满的声音、丰富的共鸣以及细腻的音色变化。谱例中《悲怆》第一乐章大篇幅快速的音程跳跃,弹奏时指尖提前准备好,利用手指的第一关节发力,指尖要有力,触键速度快,摒弃多余手指动作,从而有效的把握快节奏的音程变化。在弹奏左右手交叉部分的旋律时,手腕不要紧张,需要重视力量的下沉和上抬,避免手指僵硬。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可谓丰富多样,形成了多种新颖的音乐小品形式,这些音乐小品大胆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从而形成诙谐的不协和音响效果,增加了音乐的色彩感,使音乐在和声层次上得到了提高。例如在肖邦《谐谑曲op.31no.2》中,谱例中开头引子以静谧的三连音跑动进入乐曲,紧接着大片和弦出现,极弱与极强的对比,对音色的要求极为细腻。紧接着的和弦音色要求明亮且具有震撼力,左手和弦保持不变,右手三和弦突出旋律音,手指快速转换在上行的三和弦之间。这时要求全身的力量瞬间在指尖爆发,手指力量迅速转移的完成整个和弦连接。
上下型交替的华彩,其音域范围较宽,变化音较多,而且要表现渐强渐弱的音乐色彩,是谐谑曲中抒情性旋律最鲜明的特征。那么在演奏时,琴键一般只能弹到琴键下键的3/4或4/5处,保证音的快速跑动和连贯性,主要靠指尖用力,触键速度要快,情感表达要强烈。
四、结语
随着学习钢琴的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了解各时期具有特点的曲目,感受不同时期音乐的特色,增加学习弹奏的趣味性,而不是急于求成。真正了解曲目的时代背景和旋律特征,而不是“看谱子弹曲子”。只有让手指感受到什么是触键,才算真正的演奏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