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民俗文化对民歌的影响
2018-05-14张婉侠
张婉侠
【摘要】淮北民歌,是产生在这片土地上并在当地文化、习俗影响下由淮北人民自己创作的民间歌曲形式。通过对河网化歌曲类、民国抗战类、地方风物类、信仰习俗类、婚嫁生子类、传说故事类、儿童歌谣类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淮北地方民俗文化对民歌的深刻影响,揭示了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反映出的淮北人民的精神风貌、行为特征及物质文化特色。
【关键词】淮北;民歌;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淮北,地处苏鲁豫皖四川交汇处,是皖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平川广野的平原是淮北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因地理位置靠近北方,当地人民的性格拥有北方人的豪气、耿直和豁达。淮北市下辖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三区一县。
一、淮北民歌的产生和收录
淮北民歌,是产生在这片土地上并在当地文化、习俗影响下由淮北人民自己创作的民间歌曲形式。淮北民歌产生已久,集中刊刻成书的有(1)1932年姬步周采编淮北读书社出版的《淮北歌谣》,这本书是作为淮北人的姬步周先生儿时经常唱的歌谣,收录的歌曲多以儿歌为主,共收录160首。(2)1959年4月由阜阳专署水利电力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淮北河网化歌谣》。这本书是缘于1950年淮北遭受的大水灾,百万民工经过近十年的对河流改造运动,最终有了很大收获。而淮北随之产生了一大批关于河网化运动内容的歌谣和歌曲。这本《淮北河网化歌谣》共收歌曲83首,歌詞记录了从运动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3)2004年11月由《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起民歌搜救运动,其中搜集到的淮北民歌并不是很多,但题材和体裁较为丰富,号子、山歌、小调都有记录.(4)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散在地方文史资料、文化志、民俗文化等书籍和网站中。从这些歌词文本中我们可以知晓淮北民歌产生的背景以及地方文化对歌曲的影响。
二、河网化歌曲类
淮北地区在建国前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建国后1958——1960年受“共产风”“浮夸风”等影响盲目实行稻改“旱粮改水稻,淮北变江南”这首《淮北行稻改》:“淮北行稻改,千里红旗摆,苦战一百夜,苍龙落尘埃。淮北行稻改,洼地变米海,家家闹元宵,社社搭戏台。淮北行稻改,搭的特别快。跃过一万斤,喜报传四海。”是当时淮北人民美好愿望的一种表达,是大跃进时期的作品。除此之外,淮北河网化歌曲还有很多,如《治水不怕风雪寒》《一肩挑起太行山》《黑夜遍地红》等近百首,每一首都唱出了淮北人民鼓足干劲为把“淮北变江南”改善淮北面貌的决心。
三、民国抗战类
在淮北内部图书资料《杜集文史》中,有一篇专门载有淮北抗日民歌的篇目,共收录6首。如《战斗在家乡》《豫皖苏解放区联合中学毕业歌》《月儿挂在柳树梢》《打击侵略者》《保卫家乡》《十杯美酒敬亲人》等。记录了淮北人民不畏艰辛,保卫家乡的坚定信念和战斗意志,如《打击侵略者》:“抗日烽火遍了中原,战斗的生活,把我们来锻炼。我们上前线,去打击侵略者,打击侵略者的疯狂,怕什么千难万险。我们的血沸腾啦,不消灭鬼子兵不把家还!”。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变本加后发动内战,淮北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这首《哪个胜利》:“胜利胜利哪个胜利,撵走了老虎,赶来了狐狸,早要征粮,晚要捐税。笑的是蒋介石,苦的是老百姓。”唱出了国民党继续着自己的罪行。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占领淮北后,采取残酷的野蛮政策,并向广大农民们实行“倒粮倒田”政策,强迫农民群众加倍归还共产党分给的粮食、土地和钱财。同时还对妇、农救会员和军人家属进行惨绝人寰的迫害。歌曲《哈叭狗》《四要》等都是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各种罪行。
四、地方风物类
淮北历史悠久,物产富饶,风景优美。淮北民歌唱中很多是歌唱地方风景的,如《卧龙湖上好风光》:“卧龙湖上好风光,十里阵阵稻花香。原是千年荒草湖,如今变成米粮仓。”
也有些是歌唱淮北最有名的自然资源——矿石。这首《上山坡》:“(1)女:上山坡,下山坡,哥哥呀我的哥哥挑矿石,依不呀的哟快如梭,我的哥哥。男:挑矿石来莫耽搁,妹妹哎我的妹妹在后面,依不呀的哟紧跟着,我的妹妹。(2)女:紧跟着不歇脚,哥哥呀我的哥哥,决心把哥哥依不呀的哟来赶过,我的哥哥。男:好妹妹来别光说,妹妹来我的妹妹,看谁先把依不呀的哟红旗夺,我的妹妹。”是一首情歌共五段,但歌词里也表现出淮北濉溪的地域文化特征,即生产矿石。淮北较早在唐宪宗元和三年就有发现可燃的“石墨”(即煤炭),北宋苏轼曾为这个地方所发现的煤炭资源做过一首《石炭歌》,记述了淮北人民发现煤矿、开采煤矿和使用煤矿的喜悦心情。淮北当地关于煤矿工人生活题材的作品也有很多,如《新井工人之歌》《我爱巍巍的井架》《挖煤的汉子》《煤海里海燕在飞翔》等,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歌曲。
五、信仰习俗类
过去淮北,在稻田灌溉技术不太便利的时期,每逢久旱无雨,河水干枯见底,不能准时灌溉播种,村里年长的老人就去附近找七个寡妇扫大坑,她们一边扫一边嘴里唱到:“老天爷把雨下,七个寡妇都跪下。今天不下雷暴阵,明天俺们都改嫁。”“扫的扫,拥的拥,三天三夜下满坑;三天三夜要不下,俺们寡妇都改嫁。”。这是过去传统信仰传承下来的降雨习俗。
淮北一带在农历的二月初二“春龙节”,当天天蒙蒙亮的时候,老年人就会击物唱歌,然后孩子们跟着附和:“二月二,敲门框,打的粮食没法放。二月二,敲梁头,蝎子死在梁里头。二月二,敲瓢碴,十只老鼠九只瞎,还有一只不瞎的,跪在东院老猫家,老猫逮住撕吃了。”据说这首歌是元朝农民起义时,糊弄官府的歌曲,之后随着节日也被传承了下来。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公历十二月二十一至二十三之间。这一天北方人喜欢吃水饺,南方人喜欢吃汤圆。淮北地区有吃“猫耳朵”(形似猫耳朵的饺子)的习俗,而且还流行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燕子来,九九八十一,猫狗躺阴地。”这首歌曲包含人民群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百姓的智慧。
六、婚嫁生子类
婚嫁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大事,其过程极其烦琐。淮北婚嫁当花轿到了男方家前,放炮迎轿,给新娘“下轿礼”。新郎朝轿子作三揖后,新娘由女嬪扶出轿子。有几对小女孩抱一红布扎盖的团瓶碎步前行,这叫“添胭粉”。之后由“胭粉客”引路,缓缓走在红毯上,在这过程中男方兄长或全福人(即父母健在、夫妻和睦、儿女双全之人)手拿竹席中准备好的花生、红枣、核桃等物往新娘身上抛撒,谓之“撒帐”,口中需唱《撒帐歌》:“一把栗子一把枣,撒的来年生个小;一把瓜子一把糖,撒的娃娃会叫娘;一把花生一把钱,撒的孩子福寿绵;一把石榴百子甜,撒的公子中状元”。进入洞房后将墙上的油灯点亮,称之为“长命灯”。边点边唱:“拨拨灯,拨拨灯,来年生个闹人精”。后来出现过两个伴郎送洞房的程序,唱到:“我中华,最改良,文明结婚真正强。今日俺来看嫂子,新郎找俺来送房。说送房,不要忙,七包果子八包糖。左手来拿红灯芯,右手又拿安的香。入在洞房用目望,后边铺着象牙床;鸳鸯对枕一头放,大红彩被叠中央。只向前墙留神看,嫂子陪的好嫁妆:黑漆柜子红漆箱,八仙桌子中间放;四把斗椅搁两旁,男婚女嫁真正好,来年早生小儿郎。”(这是辛亥革命后期,解放前一段时间淮北出现过的、带有革命色彩的婚嫁歌词。)酒席过后,再将红枣、栗子等铺于床下,意为“早立子”。之后为新娘“开脸”,即由妯娌们用红线在新娘脸上揪除不规则的毛发,边揪边唱:“揪脸人不怠慢,揪脸还得红鸡蛋。红鸡蛋,满脸转,今年喝喜酒,明年吃喜面。”这些歌曲都是过去淮北婚礼过程中必唱的歌谣,代表着仪式中的重要环节。
新婚夫妇生子也有相应的歌曲伴衬,在孩子出生12天,外婆家备上小孩衣物和鸡蛋、红糖、花生等送给新生婴儿,称“送米面”,以示贺喜。这天婴儿需用水洗浴,亲朋好友带来的红枣、花生、桂圆之类的喜果放入艾叶、槐叶水中,由接生婆给婴儿洗身,边洗边唱:“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这种对孩子的祈福和祝愿到现在还有。
七、传说故事类
现在的淮北相山名字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相传几千年前,河南商丘附近有一个部落,他们的首领名叫相土。他是一个为人聪明、勤奋的人。他带领着族人狩猎耕种,向其他部落学习生产生活,整个部落的人民都爱戴和拥护他。有一次他外出途经现淮北相山之地,被这里优美的山川、繁茂的森林等美丽的景色所吸引。随口即兴赋歌一首:“好地方,好地方,北是山来,西是水,东南两面是平原。山有柴,水有鱼,一片平原好种田”,于是他就把他整个部落的人民都移居到了这里,大家在这里盖房种地,砍柴打猎,人们安居乐业,食物也可自给自足,如有余剩就会送往其他部落交换或救济,现在的淮北相山相传就是那时更改。
八、儿童歌谣类
在笔者搜集的淮北民歌中,儿童类歌曲几乎占去一半。其中,以1932年姬步周采编的《淮北歌谣》一书最为代表,160首歌曲中约有三分之一都是童谣。采录者在自序中说到此本歌谣是在他在小学任教时听到孩子们唱起童谣时联想到自己的小时候喜欢唱的歌谣。所以一时兴起,寒暑假期间,回到淮北家乡,从一些农夫、村童们口中记录下来的。有儿时常唱起的童谣、有乡间听过的农歌,还有男女生互生爱意的歌调。其中,儿歌篇目较多些,如《小放牛》《说谎精》《小扁担》《小烟袋》《小铁弹》等。内容纯真简短,情感真挚饱满,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如《小放牛》:“小放牛,不算人。天天拾人家冷饭盆。”淮北童谣的歌词有个特点,多数篇目中其前一句歌词会用三三式,即×××,×××,如《小板凳》:“小板凳,夺夺捱……”《小扁担》:“小扁担,软抽抽……”《小小雀》:“小小雀,尾巴长……”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淮北地方民俗文化对民歌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揭示了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反映出的淮北人民的精神风貌、行为特征及物质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继玲,张秉政主编.淮北民俗[M].安徽:黄山书社, 2010(12).
[2]丁剑.安徽掌故[M].安徽:黄山书社,1990(04).
[3]张继玲,张秉政.淮北民俗[M].安徽:黄山书社,2010 (12).
[4]安徽省淮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淮北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安徽地域文化对民歌的影响”(项目编号:SK2014A444)课题中的结题论文;作者为该科研项目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