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及其音乐作品中的“三原则”学说
2018-05-14李仪李锋
李仪 李锋
【摘要】丹纳所著的《艺术哲学》一书对19世纪的艺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考察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的时候,要把这个作品置入一个整体视野来解释。根据这个观点,丹纳认为:种族、环境、时代三原则是艺术的三种基本动因。丹纳的著作对于音乐作品的提及很少,本文选用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通过贝多芬的生平经历以及各时期的音乐创作分析研究,来印证丹纳三原则在音乐方面的实用性。
【关键词】丹纳;三原则;贝多芬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德意志民族音乐特色
德意志民族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在音乐领域中取得了许多伟大成就,是别的民族所不可比的。除贝多芬外,还有巴赫、舒伯特、舒曼等著名的音乐家都是出自这个民族。18世纪中后期成立的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家们在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思想情感,推动了德意志音乐的发展。
二、环境对贝多芬的影响
丹纳认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指種族生存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自然条件;后者指风俗习惯和精神气候,而且其中包括政治形式和社会生活。”因而,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贝多芬的生平可以划分为成四个重要时期:
第一,波恩时期。这一时期,对贝多芬的一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风格的形成时期。贝多芬在波恩生活的时候, 法国启蒙运动的潮流开始在波恩蔓延开来,他开始接受社会上出现的新的思想潮流,接受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与一些贵族们成为朋友,经常一起探讨音乐与哲学。虽然贝多芬没有接受过贵族的良好文化教育,但是他却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与求知欲望。他当时所作的思想札记与一些歌曲,真实地表达了他想要接受自由平等的新观念,期盼君主开明,向往社会改革。
第二,维也纳时期。维也纳给贝多芬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作环境,他的创作才华得以施展开来。但是,贝多芬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命运带来的巨大挑战——耳聋的疾病使贝多芬一度萎靡不振,音乐创作也暂时中断,不能继续。庆幸的是,贝多芬最终战胜了病魔,对音乐的热爱与崇尚使他重新站了起来。
第三,创作成熟时期。这一时期,贝多芬的作品体现出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有一定的英雄色彩。他创作的《第三交响曲》,歌颂了拿破仑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中也体现了这种英雄精神。贝多芬在这期间完成了许多杰出的作品:《第26告别钢琴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歌剧《费德里奥》等,这些大量的优秀作品都显示出了贝多芬过人的音乐天赋与创作能力,个人风格开始成熟并且树立起来,音乐中所蕴含的激情与力量体现了贝多芬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探索性的新构思,创造性地运用和弦与和声两种音乐手法,把自己的想想情感完美地诠释在作品中,揭示出其大胆与自信的风格。独特的音乐使其获得了极高的艺术声望,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在当时音乐上的地位是一致的。这一时期也是贝多芬创作的顶峰。
第四,创作晚期。这一时期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欧洲封建王朝复辟,使贝多芬对此苦闷不堪。贝多芬经历了短暂的低沉后,创作了抒情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第九交响曲》和《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等著名的音乐作品。此外,贝多芬研究了巴赫等人的音乐作品,收到这些前辈的影响,贝多芬把巴洛克音乐风格融入进了自己的作品中,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巴洛克音乐的风格特色,音乐语言也变得抽象沉稳。
三、时代因素对贝多芬创作风格的影响
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都具有古典主义风范的特点,但在曲式结构与和声方面发生了变化,一些八度技法的使用,新的转调方式等创新的技巧,使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出现了一种特别的感觉。他在创作上力图表达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创作风格体系。
贝多芬在奏鸣曲式的创作过程中,不仅继承了海顿和莫扎特等人的创作,也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使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变成展开部,扩展了第一乐章的规模,主题部分变短小,为乐曲的发展扩大了空间,形成一股强烈的气势。他开始把奏鸣曲常用的三个乐章结构扩充到了四个乐章,个人风格开始突显出来:主题力度的对比,调性的大胆转变,戏剧性的发展等。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来印证丹纳三原则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证实种族、环境和时代在音乐作品创作中的作用。在研究、分析时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老师予以指正。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李仪(1994—),女,蒙古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燕山大学,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李锋,男,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