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2018-05-14赵曜
赵曜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多学科的体系结构,其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就是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趋势的科学阐述。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巨大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强化理论研究,实现理论创新,做好理论宣传,加强理论武裝。这就要求我们理论工作者继续加强在信仰、信念、信赖、信心等四个方面的建设。以此展望,中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必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振兴和马克思主义的再度辉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 B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2-0015-08
一、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应运而生
任何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学说,都有其借以产生的源和流。所谓源,即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它是这种学说的事实依据和实践内容。所谓流,即这种学说之前社会上已有的思想成就,它是这种学说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思想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也有其源和流。
马克思主义的源,是19世纪40年代西欧特别是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当时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西欧许多国家已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跨入大机器工业阶段,使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革新、海陆交通的发达、世界市场的建立,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之有可能科学认识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爆发。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可是生产资料却为少数私人资本家占有。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所呈现的“资本积累”和“贫困积累”,必然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首次经济危机,以后每隔八至十年就周期性地爆发一次。在危机期间,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增加,工资下降,资本家竭力把危机带来的损失转嫁给工人,迫使工人起来进行反对雇佣奴隶制度的坚决斗争。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三是工人运动的兴起。产业革命既是技术革命又是社会革命。产业革命之后,出现了现代资产阶级和现代无产阶级这一对“双生子”。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了英法德三大工人运动,现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这才有条件使人们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彻底革命的阶级,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斗争,迫切要求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的指导。在成熟的历史条件面前,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的流,是19世纪上半叶德、英、法等西欧国家的最先进的思想材料。这种思想材料,包括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特别是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19世纪30~50年代,自然科学实现了巨大飞跃,产生了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这极大加速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在社会科学方面,19世纪初,人类的思想理论达到了新的境界,出现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上述三大优秀成果都加以吸收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他们的新理论。列宁说:“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完成者。”[1](p418)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创造。马克思的父亲是犹太人,从事律师职业,很有教养。从特利尔中学毕业后,马克思先后入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学。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莱茵省巴门市,父亲是工厂主。恩格斯只读过中学,但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在服兵役期间经常到柏林大学听课,会多种外语。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是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上信奉过唯心主义。在1842~1844年期间,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实现了世界观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大转变”。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同马克思相见,他们在交谈中认识完全一致,从此结成深厚友谊,并共同著书立说,创造一个崭新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造这个理论的过程中有一种自然分工:马克思重视哲学、经济学和历史,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经济理论研究,曾写出被世人称之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这样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这个学说的最基本指导思想主要是他最后表述的。恩格斯致力于这个学说的核心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与马克思合著《共产党宣言》这样开天辟地的著作。他的知识和志趣很广,在军事学、自然辩证法等几个“专门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此外他更关注对这一理论的阐发。马克思在世的时候,他反对用他的名字命名,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新理论”、“新思潮”或“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他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崇高威信,欧美一些著名社会主义活动家将其命名为马克思主义。1886年,当时欧美一些学者提出恩格斯也对这个理论做出重大贡献,为什么不把他的名字也写上时,恩格斯以虚怀若谷、甘当“第二小提琴手”的态度对这个问题做了如下回答和说明:“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之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以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2](p242)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多学科的体系结构,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内容。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三天,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从更深层次的内容方面说明了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他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位革命家,但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作为科学家,“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3](pp776~777)但是,马克思的最大发现有两个,一个是唯物史观,一个是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的最大理论价值,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唯物史观是从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指明社会主义一定要取代资本主义,从而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这两大基石之上耸立的一座宏伟大厦。科学社会主义所以是科学的,就因为它是以两大发现作为理论基础的。总起来说,马克思主义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和思潮,在这个多学科的体系结构中,以社会主义为中心,把社会主义同哲学、政治经济学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因而它能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为依据,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科学结论。恩格斯在1885年《反杜林论》的序言中说:本书第三编第二章《理论》,“这里所涉及的仅仅是我主张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表述。”[3](p348)这个“核心”包括双重含义:一是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二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这个论断说明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核心的核心。这个核心也可以称之为主题,整个科学社会主义是围绕这个“核心”论证这个“主题”的。
三、世界形势的巨大深刻变化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学说和社会思潮。当今世界有三大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学说和社会思潮中唯一科学阐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客观规律的思想理论。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深远影响。习近平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4](p65)马克思诞生后的200年,世界形势发生如下巨大深刻变化。
(一)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蜕化和走向
——殖民主义的崩溃。有资本主义必然有殖民主义,因为资产阶级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对内要残酷剥削劳动人民,对外要无偿掠夺落后国家的财富,推行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附属品和派生物,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部分。有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必然有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十分关注东方被压迫民族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民族解放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下,亚非拉90多个国家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斗争,宣告了民族独立,资本主义经营了几百年的殖民主义体系彻底崩溃了。这是改变世界面貌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事件。
——法西斯主义的灭亡。为了摆脱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各国都在寻找出路。美国选择了罗斯福新政,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选择了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发动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实质上是一场反法西斯主义战争,在这场殊死战争中苏联、美国、中国都做出重大贡献。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两个最野蛮的产物——殖民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都是在20世纪猖獗一时而后崩溃的。
——资本主义的衰退。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从原始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长过程。马克思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提出“两个必然”之后,鉴于资本主义还有发展余地,又于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p3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总结经验,在凯恩斯理论的指导下,普遍进行调整改革,从而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好景不长,它永远逃脱不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折磨。2008年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但中心很快从美国转移到欧洲,欧盟各国陷入严重衰退,经济普遍低迷,复苏乏力。之后又不断遭致难民问题困扰和恐怖主义袭击,以及南北部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分裂,社会动荡不安。2018年世界经济向好,但风险犹存。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是资本主义文明的象征,今日落到如此地步,表明资本主义正由盛转衰。
——霸权主义从顶峰跌落。资本主义的逻辑是“国强必霸”。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从19世纪起飞,20世纪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接替英国称霸。特别是苏东剧变之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变为“单极”,美国成为世界唯一霸主,有恃无恐地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世界深受其害。但是,自从“9·11事件”,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美国实力大减,霸权主义已从顶峰跌落下来,昔日“一呼百应”的风光已不再。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敢于说“不”,向美国叫板。当下美国政府坚持美国“优先”,就是把美国一己私利摆在各国利益之上,让美国更“任性”和“自我”,飞扬跋扈,横行霸道,到处惹事又不担事,把世界搅得一团混乱。哪里闹事,背后几乎都有它的影子。美国总统一而再、再而三,出尔反尔、反复无常,导致美国在国际上信誉扫地,并增加了不确定性。
(二)社会主义新世界的诞生和发展
——理想到现实。社会主义500年中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四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的历史功绩,是在两大发现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他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病理医生,确诊资本主义得的是不可治愈的癌症;另一方面,又是新社会制度的设计师,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的天才继承人,他领导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破土而出,从一种思想理论转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十月革命的产儿苏联,经过几十年的發展,二战后已成为和美国平起平坐、实力相当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在20世纪,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革命层出不穷,但是真正够得上“新世纪”标志的,无疑只能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写的《震憾世界的十天》的俄国十月革命。
——一国到多国。毛泽东是列宁之后又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6](pp1470~1471)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各种各样的主义和方案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道路,在这个基础上于1921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中国革命的胜利,突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力量对比向着有利于社会主义方面。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旗帜和共产党领导下,欧洲、亞洲、拉丁美洲先后有15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可以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相抗衡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势一片大好,西方政治家闻风丧胆,“谈社色变”。
——颠覆性挫折。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在探索中,既会取得成绩,也会发生失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往直前。问题是要避免犯颠覆性的错误。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苏共领导集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僵化走向自由化,一步步走向蜕化,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戈尔巴乔夫进一步推行“两放弃”,即放弃共产党领导和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照搬西方模式,搞所谓“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从而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暴和大地震,震中在苏联,很快波及东欧各国,最后又回到苏联,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了。这就是20世纪末所发生的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挫折大倒退,教训极其沉重深刻。颠覆性错误导致颠覆性恶果。剧变后,西方一些政客欣喜若狂,弹冠相庆,宣告历史以西方的胜利而“终结”。曾几何时,不到20年发生了震憾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在走下坡路,社会主义开始回升。实践说明,历史是前进的,又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走向复兴。在苏东剧变中,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不动摇,稳如泰山,这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一大贡献。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革命,走上快车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前的世界第11位,到2010年上升为第2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预测,到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居世界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是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的新时代。21世纪的头20年,世界上发生最大变化和最引人瞩目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事物中的影响,“这不仅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7](p225)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是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
——异军突起。在经历“9·11事件”和金融危机,美欧等发达国家遭到重创、实力衰减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受影响较小,出现了转机。一些发展中国家时来运转,利用起点低、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通过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多点开花。从兴起的进程和发展潜力来看,可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提出的由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组成的“金砖四国”,后南非加入成“金砖五国”。前四个国家都是大国,发展很快,均已跻身世界十大经济体,构成多极世界格局中的一极。其中的俄罗斯更值得重视。它领土辽阔,资源丰富,教育、科学、技术发达,人才资源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潜力巨大,是唯一能够摧毁美国的国家。苏联解体后,美欧乘势打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俄已无路可退。普京执政后,俄罗斯重整旗鼓,复兴指日可待。中俄经济合作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和“欧亚联盟”互联互通,在国际事务中配合默契,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美国同时打压和扼制中、俄,是自不量力,痴心妄想,白日做梦。第二梯队是日本人门仓贵史提出的由越南、印尼、土耳其、南非和阿根廷组成的“展望五国”。第三梯队是由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韩国、印尼、菲律宾、埃及、伊朗、越南、土耳其、墨西哥、尼日利亚等国组成的“新钻11国”。第二、第三梯队都是中等国家,发展势头强劲。在三个梯队中有的国家重叠重现,但总的来说,这三个梯队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复苏乏力的美欧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外,在新兴国家的推动下,还建立了一些区域一体化组织,如东盟、非盟、拉美加勒比共同体,以及经济治理的二十国集团。所有这一切,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国际经济形势,标志着“后殖民主义”时代的终结,世界权力加速向新兴国家、重点地区向亚洲转移。中国有双重身份,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是我们的朋友和同盟军。我们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各种极端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
综述,马克思诞生后的200年,世界形势发生巨大深刻变化,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球两制”;“两制”中的资本主义不断撕裂、下滑,社会主义则在曲折中不断前进。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以战略家的眼光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7](p105)这里说的“东”是社会主义,“西”是资本主义,“南”是发展中国家,“北”是发达国家。就现实力量对比来说,仍是“西强东弱”、“北强南弱”,但发展趋势则是“东升西降”、“南升北降”。观察历史,既要看现实,又要看趋势,趋势比现实更重要,因为现实转瞬即逝,而趋势代表未来。历史是沿着马克思指引的方向和道路一步一步前进的。
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200年,在世界五大洲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各国共产党人都对其做出贡献。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它和世界革命中心、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从西往东移。正如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中所指出:“从过去的革命历史来看,世界革命的中心是从西方向东方逐步转移。18世纪末,革命中心在法国。19世纪中叶,革命中心移到了德国,无产阶级走上了政治舞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革命中心又转到了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随后,革命的中心又转到了中国。”[8](pp80~81)在这条主线上所形成的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是一国而是世界范围的问题,但是取代进程不是同时而是一个一个国家的实现。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应集中力量,首先搞好本国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搞好思想理论建设。
一、理论创新。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造。理论创新必须结合各国实际。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的情况发生多么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9](p248)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同党内教条主义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这就是说,通过“相结合”去实现“化”。“化”,根据毛泽东的形象说法,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在我国,重大理论创新都是由党中央做出的。因为党中央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既是政治权威又是理论权威。而且能够用创新理论直接指导实践的也只有党中央。
二、理论指导。马克思在1845年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即11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p61)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建党96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理论带有根本性,很多重大问题的最终解决都要靠理论。理论对了,一切皆对;理论错了,一切皆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三、理论研究。要有一些人和一批队伍,包括有关领导干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学术和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和展开阐述,创造有较大价值的成果,对理论创新也会有所贡献。理论工作者要把握好坚持和发展的关系。要一坚持二发展,既坚持又发展。坚持就是“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就会亡党亡国。这个“老祖宗”是特指的,是指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列宁、毛泽东,而不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人孔子、老子。当然,后一个“老祖宗”也不能丢,丢了就是忘本。但是不能把二者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否则必将导致指导思想多元化。发展就是要“讲新话”,新话才能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发展有两种,一种是充实和丰富,另一种是创新和突破,后一种是更大的发展。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总起来说,坚持才能发展,发展才能坚持住;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离开坚持的发展,或离开发展的坚持,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四、理论宣传。理论宣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紧密相联。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9](p29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在资本主义社会属于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社会属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工人阶级维护统治地位的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就是坚持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维护工人阶级在经济、政治领域全面统治的思想条件。如果不坚持这一条,经济领域的公有制为主体、政治领域的共产党领导也必将发生动摇。意识形态领域是两军必争之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0](p153)又说:“当前,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要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选好配强宣传思想部门领导班子,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11](p196)
五、理论武装。理论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干部和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1940年党中央在延安曾作出将每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日为学习节的决定。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原原本本读原著,这是最可靠的。当前,学习的重点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中,一要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修养,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二要改造主观世界,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0](p15)
理念信念是个大概念,它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内容。其一是信仰。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的相信和尊敬,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榜样或指南。古今中外,就信仰来说,基本上只有两种。第一种是宗教信仰。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虚幻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鬼神,讲究因果报应和修身养性、行善积德,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宗教教义、宗教文化中也包含有利于社会发展、健康文明的内容。世界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都有众多信徒信奉。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共产党员不能信教,教徒也不能入党。第二种是主义信仰或称科学信仰。其特点是某些思想家提出系统的治国理政的主义和学说,如我国孔孟的儒家学说、老庄的道家学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世界范围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哲学、柏拉图的理想国、启蒙时期霍布斯等的经典自由主义,都有众多信仰者,并为之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是超越上述所有主义的一种科学信仰。它既是科学,又是信仰。任何一个社会,除上述两种信仰者之外,还有一些无信仰者。这些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任何信仰追求。其二是信念。信念是自己确信的看法和目标,具有坚定和必胜的特征。信仰决定信念,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列宁说:对于觉悟的工人来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庄严的信念。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以“两个必然”的思想武装了各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他们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夺取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其三是信赖。信赖就是信任和依赖。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团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离开共产党,任何杰出个人也干不成大事。党员对党要有信赖感。党是有组织的部队。党员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绝对忠诚。其四是信心。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愿望和事业一定能够实现。现阶段,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具体表现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在上述“四信”中,信仰居于最高和决定地位,有了信仰,才有信念、信赖和信心。学习马克思主义,要落实在“真”上,即真学、真懂、真信、真干。真学,就是經常学、认真学,不是走马观花,搞短、平、快;真懂,就是边学边思考,学懂弄通;真信,就是学了就相信,成为自己的信仰;真干,就是把学习的成果用在工作上,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在“四真”中,真学是基础,真懂是入门,真信是关键,真干是目的。
总括上述,在21世纪,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必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展望未来,必将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1998.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钱亚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