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分析
2018-05-14黄颖
黄颖
【摘要】人类审美能力无法与生俱來,而是结合生活审美实践逐渐培养,审美教育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审美教育包含多种方法与途径,音乐教育属于至关重要的发展途径。借助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能力,进而能够体验音乐以及鉴赏音乐,养成健康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正确审美理念。本文就情感对培养学生审美情境的作用作了分析,提出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能力;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所谓审美教育实际上就是培养鉴赏美与感受美的能力,旨在构建正确审美观,实现美的教育。若是缺乏审美教育,那么就是不完整的教育,若是缺乏审美观念,那么学生内心无法自由发展。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理念与艺术修养。初中阶段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更加积极、更加健康的审美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初中阶段教学大纲来看,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必修课程为音乐与美术,是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结合音乐教育特点,审美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理念中最为有效、最为便捷的方式。
一、情感在培养学生审美途径方面的作用
情感属于人类态度重要的构成部分,属于人类特殊生理评价以及生理体验。从音乐艺术属性角度来看,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演奏过程中,实际上包含着作曲家与演奏者情感的体验。艺术讲求“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同纯文字文学创作与色彩表达美术艺术等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音乐巧妙组合了音符,构成婉转悦耳的声音,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通常来说,优秀音乐作品能够感染以及激发音乐欣赏者情感,那么就需要发挥情感体验在其中的基础作用。普遍来看,人类情感体验需要结合日常生活慢慢地积累。除非主动获取,后天培养属于生成人类情感体验关键性途径。其本质现象产生了初中音乐的教育启示:若是期望借助音乐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情感培养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属于学生青少年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这就使得学生心理发展方面呈现出独立化与自主化。特别是在心智方面逐渐成熟,渐渐体现出了活力、注重情感以及特立独行等。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特征,诸如,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结合学生已成型情感特征来培养审美能力。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
流畅音乐能够给予人们心旷神怡之感,跳跃性音乐则能够使人轻松愉快,低沉旋律则往往带来忧伤感受。不同音乐情境给予不同心情感受。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美好音乐以及教师的艺术化渲染能够促使学生真正体味到音乐美,净化学生心灵,给予审美主体更好的情感体验,学生具备了体验,才能够激发对音乐作品的兴趣,结合其他要素,更加理性感知音乐。反过来看,若是学生课堂学习或者是曲子欣赏过程中存在着音乐理解不足,或者是教师情境创设过于混乱,往往可能产生反效果。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音乐鉴赏课中,学生欣赏《渔舟唱晚》时,教师可以将情感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欣赏古筝独奏曲,教师则是可以有节奏、有语调地描绘出画面:“皓月当空,江面优美宁静,渔民们的脸上荡漾着丰收般喜悦,渔歌飞扬,荡浆归舟……”这样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就能够营造出“渔舟唱晚”的意象,教师所创设情境则很好地补充了《渔舟唱晚》那种时而激荡、时而平静的旋律,学生也能够非常快融入音乐情境内,这样就为开展下一个环节做好了铺垫。总之,创设音乐情境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感。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所谓现象,实际上就是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并且创设新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主要是借助声音更好地传递出美好艺术情境,丰富想象力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只有学生更加充分调动个人审美现象,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体味到音乐作品所包含的美感,同时,借助学生想象力充分体现音乐美。例如,在初中音乐《瑶族舞曲》教学中,可以保持安静,学生闭上双眼,教师则借助诗意语句来引导学生想象,尊重学生音乐艺术体验中所表现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总之,教师借助声情并茂描述,学生对音乐情境进行想象,也可以自由发挥,发挥学生想象翅膀。在初中学生体味到音乐意境后,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尊重,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借助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美感,那么就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借助个人情感与个人思路展开现象,开启思维创造力,这样能够获得最佳效果,音乐课堂提供了表现自我与展现自我的平台。例如,在初中音乐《老鼠娶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共同活动,可以进行各种节奏练习,模仿各类民族打击乐器,促使学生体验乐曲的风趣幽默,生动活泼。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绛州鼓乐的音乐风格,促使学生注意力快速被吸引并且情不自禁模仿。渐渐的,桌子已经无法替代“锣鼓”,那么就迫切希望能够制作出“会说话的锣鼓”。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该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绛州鼓乐的基本特点,还能够认识到节奏、力度、速度的变化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内心欲望,根据作品的音响进行情景再现的创编活动。
(四)培养学生审美感受
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进行设计审美教育,那么就需要尊重学生主观意愿,将其作为切入点。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结合个人学习开展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给予学生更好的审美享受,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在初中音乐《化妆舞会》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跟着旋律舞蹈,进而体味到探戈音乐所包含的无限韵味。借助音乐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探戈舞蹈的基本动作,了解探戈的特点,这样能够在认识以及审美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
三、结语
作为重要的美育教育工具,音乐教育承担着陶冶情操、增加修养、提升审美能力等重任。音乐教育属于非视觉性艺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育学,结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给予学生美的启发与美的感受,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总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还影响着学生意志品质以及个人素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改善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发挥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等,促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题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文蕾,曾皓.中学音乐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J].大众文艺,2009(03):152-153.
[2]蒋华.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5(18):41.
[3]闫岩.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04):223.
[4]王旭蕾.浅议新课程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