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班级器乐合奏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模式
2018-05-14朱正权姚昕池
朱正权 姚昕池
【摘要】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器乐合奏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学班级器乐合奏的健康发展,成为教育者、研究者共同研究的问题。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班级器乐合奏中的分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班级;器乐合奏教学;分组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广布,音乐教育领域的要求更趋于多元化,器乐教学进入音乐课堂越来越普及。《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校要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等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加之初中学段的学生生理上正值变声期,在这个阶段,学生是不太适合歌唱的,尤其是男生。因为变声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嗓音变化不大,说话、唱歌仍用童声,但有时会觉得对嗓音失去控制能力,发声不听使唤,发高音比较困难,声音不能持久,有时唱歌会走调或出现怪音;中期,嗓音的变化比较明显,说话声调变低变粗,虽然声音仍带童音,但童声成分越来越少,成人声的成分逐渐增加;后期嗓音已完全变成成人的声音了,但仍有一段时间存在声音不稳定,控制不自如的现象。如果在初中音乐课堂进行器乐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平安度过变声期,也能提高音乐素养,并且符合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再者,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的领域。”
器乐合奏教学是器乐教学一种特殊教学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器乐合奏教学课对学生要求较高,不仅对学生所学器乐的技术技巧有着一定要求,还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局意识有着较高的要求。通过长期的器乐合奏教学实践发现。在初中班级器乐合奏的实际教学当中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教学分班通常为平行分班,学生音乐基础、学习动机、感知接受能力等先天条件差异较大;其次,音乐课课时较少且教学内容较多,器乐合奏教学是音乐课程丰富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然而,器乐技术技巧的学习、合奏意识的培养,作品的演奏等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
通过我校长期进行的初中器乐合奏教学的实践研究,采取分组教学模式对实施器乐合奏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做到合理分组?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科学合理划分器乐学习小组
小组互助学习也称为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和能力水平、个性特征、性别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营造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获得成功的认识。分组教学在很多学科中已实验,并且总结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初中班级器乐合奏教学的分组教学即根据学生情况将班级暂时划分为几个器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所安排或学生选择的课堂器乐学习任务,在之后全班课堂阶段进行成果展示。
因材施教的分组是实施中小学班级器乐分组教学的前提。遵循观察与考核相结合、个人意愿与考试相结合,不宜在初一第一堂课就进行分组,在班级器乐教学最初阶段明确告诉学生将会进行分组,教会学生基础的识谱、乐器指法等基础之后即可进行分组测试。测试结果结合平时表现将学生分为三组,有音乐学习基础、音乐感知、接受能力等先决条件较好的学生分到A组;音乐感知、接受能力中等,态度较为端正的学生放在B组;音乐感知、接受能力较弱,器乐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分在C组。分组要将少数人安排在A组C组,多数人安排在B组,形成橄榄型班级分组格局。这样的格局有利于把握整体教学进度,培优补差兼顾。同时,分组实行流动机制。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将进步快、态度好的学生升组,将退步较大、态度不认真的学生降组。流动性的分组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紧迫感,有利于形成竞相追赶的学习氛围。
二、按照小组实施分层教学
分别为各小组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是使教学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不同的方案在同一节课、同一教室实施,进度快的A组学生在“快车道”上快速进步,B组C组学生也分别在自己的学习轨道前进,多个轨道同时前进,三个小组在纵向上又有联系,有合作,有呼应。学习内容同中有异,速度快慢不一,最终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在器乐学习中获得体验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班级器乐合奏教学中,分组教学应贯穿于器乐教学的基本功训练、技能技巧学习、曲目排练、课后练习的整个阶段。根据小组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在基本功训练阶段,根据三个小组的差异,对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练习曲、乐曲、统一乐曲的不同声部,不仅达到同一训练目的,还训练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吐音练习曲。吹管乐器吐音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无论是葫芦丝、巴乌、直笛、口风琴、陶笛都有吐音训练的要求,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学习、训练的内容。节奏型由密集到宽松,要求舌头运动速度由短促到缓和,练习曲也可看作分声部练习曲,每一组学生吹奏的是一个声部,学生在吐音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感受到了团队合作,更乐于参与到练习曲的训练中来。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合作、竞争环境
合作、竞争的环境能引起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注意,激发学生器乐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能够在合作、竞争的环境中更全面地考察学生。音乐教师作为中小学器乐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更多设计課堂分组合作,分组竞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器乐教学才能更高效。
(一)组内互助学习
教师布置适合小组学习进度的任务,分配一定的课堂时间,由小组长组织小组进行一些练习曲和乐曲的学习,组内进度快的学生帮助进度慢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
(二)分组闯关学习
教师将课堂任务分成若干个关卡,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任务路线图进行闯关,进行分组竞争,课堂最后根据各小组闯关数进行相应的奖励。
(三)器乐重奏、合奏学习
按小组分为不同的几个声部进行合奏、重奏乐曲的学习,教师为指挥,引导学生学会用耳朵去听,用声音去靠近其他声部。先选择简单短小的作品排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学生可以在重奏、合奏过程中提升技能技巧、节奏节拍感、多声部意识等多种能力。
四、多方面考核,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器乐分组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影响到师生双方沟通能否顺利达成。全方位的教学评价能起到良好的导向、激励作用,促进器乐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能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考核,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器乐分组教学评价。
(一)常规表现与期末测评相结合
长期以来,器乐教学评价重結果,轻过程,通常以“一曲定乾坤”的方法进行,仅仅通过一首作品的检查并不能对学生学习态度、方法、合作等多方面进行正确判断。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证明学生的优劣,而是为了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并激励他们前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观察检测应该占教学评价的重要部分。乐器携带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课内参与主动与否、课堂演奏表现、所处小组的表现都应进行及时评价,及时登记到学生每课评价本上,为期末总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期末测试在督促学生完成完整作品、端正学生器乐学习态度、展示学生的演奏技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临场发挥等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期末考试曲目的选择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学生自主选择本学期学过的、自己最有把握的曲子;第二,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学习进度指定不同乐曲;第三,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难度和教师布置的乐曲相当的曲目。
(二)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器乐学习要求学习者具备更多的能力。独奏能体现表演奏者个人演奏技能和对乐曲的认知,能充分展现学生器乐演奏个性,突出个体;分组教学中小组内齐奏、不同组重奏,学生之间的配合是关键。通常的期末考试主要以独奏方式进行,然而,对于学生合作能力并未做出良好的判断。在对学生进行个人演奏技能考核的同时还需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察,小组评价可以对学生合作能力作出有效评价。
小组评价分为师评和互评环节。师评环节,即学生在课堂基本功、乐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留意观察表现好的小组以及学生个人的表现,每一堂课为小组表现进行评价,对演奏整齐、有表现力的小组给予表扬,为组内成员加分。互评环节即小组成员对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评价。例如,每节课每个小组选出表现最优异的几名同学作为小组之星。期末时小组根据成员被评为小组之星的次数完成对小组成员的评价。
总之,初中器乐分组教学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是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确保人人能学会一门乐器,个个都提高,实现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初中器乐分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音乐课堂教学策略,这里的“分组”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首先,教师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器乐学习状况、演奏水平,将学生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集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