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复调作品的教学探究
2018-05-14刘苑
刘苑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钢琴教学中演奏巴赫的复调作品作了相关的阐述。同时针对中国21世纪学生演奏巴赫作品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应该如何演奏好巴赫的作品,并针对学生演奏巴赫作品存在的基本问题,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去做进行了指导。以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为例。
【关键词】复调作品;巴赫;教学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复调作品的音乐特色
从1600—1705年的一百多年间,西方文化博大精深,这个世纪里,开始追寻人人自由平等的民主社会,涌现出大量的文学、音乐、美术等作品,作曲家纷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思想。在音乐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新的音乐体裁,例如托卡塔、协奏曲、舞曲、赋格、幻想曲、奏鸣曲等,出现了大量的声乐及器乐作品,如经文歌、弥撒曲、受难曲、清唱剧、合唱曲以及器乐的独奏与协奏曲。器乐发展蓬勃兴起,羽管键琴、管风琴盛行发展,促进了音乐教学的提高。乐曲大多数表现得欢快,旋律收放自如,节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律动。在那个时期,最大的表现在于调性取代调式,自中古以来的教会调式取代大小调式。复调作品兴起,在和声和曲式结构方面比之前文藝复兴时期丰富得多,出现了乐章结构,主要以快-慢-快为主。乐曲的旋律以旋律的律动为主,多数音乐材料来自于西方的宗教题材,这主要体现在巴赫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和声复调对位手法,丰富了织体的内容,从而确立起西方往后三百年音乐的基础。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巴赫的音乐作品结构。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最著名的作品,整套作品分为两卷,包括在各个大小调上的前奏曲与赋格,按照音阶上行顺序依次排列,每组先大调随后小调,共48首。整个音乐的标题陈述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平均律钢琴曲集是教材性作品:它不仅在帮助学习音乐的年轻人。平均律指一个八度被分为十二个均等的间隔(半音),它代替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一直被使用的中庸全音律体系。巴赫的一生投身于教堂和礼拜音乐,但他的作品的编年表则清晰地显示出随着时间进展,巴赫与日剧增地对世俗音乐的投入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18世纪20年代后期。
前奏曲和赋格的历史主要在于管风琴音乐中,也就是被我们称为托卡塔的体裁中派生发展出来的。前奏曲幅度短小,高度统一的乐曲:每一首都从始至终具有自己的鲜明的性格特点。倾向于在一个短小的主题或动机上进行展开——一个乐句、一个富有特点的织体、节奏型或某种类型的音型——这些会立刻形成乐句的特点。而赋格的特点在于可以创作出适合的主题,如持续进行的节奏、音型类型、连续的乐句结构、结合间歇停顿等。赋格这一名称自15世纪后期起开始被使用,带有一些与模仿性对位手法相关的意义,但隐藏了卡农的手法。到了17世纪,常指包括模仿性对位的键盘音乐。赋格的主题短小,有些在一个包含上行四度和下行三度跳进的动机断续陈现了一个同音重复不少于七次的乐句。平均律的赋格大多为三个声部或四个声部,第一卷包括11首三声部作品和10首四声部作品,仅一首二声部和两首五声部作品;第二卷包括15首三声部赋格曲和九首四声部乐曲。平均律的赋格和前奏曲代表了当时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中心。巴赫的音乐创作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成果,无论音乐的层次以及音乐材料的对比,主题材料及过渡的链接,调性布局的安排,结构的变化等方面比前人更为丰富,更加严谨,是复调作品的最高成就。另外,巴赫还有一种很出名的手法,卡农式模仿主题的演奏。这个手法主要体现在《歌德堡变奏曲》中,运用了大量的卡农式主题。卡农模进主题主要出现在赋格的中间和再现部,是主题模仿的横向变化,模仿织体中主答句的时距变化常常形成情绪高涨、趋向紧张,是赋格曲中常见的主题发展手段。卡农式模仿的主题,由于相距比较近,因此演奏时要将每一次的主题进入都加倍强调,才能使乐曲层次清晰可辨,使各个线条并行清楚,相互推进而又各自独立,凸显出复调音乐多线条,声部清晰的特点。
(一)巴赫的演奏风格
巴赫的演奏风格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整体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并没有在本质上发生改变,还是一贯传承了当时的演奏风格。现在的人们通过当时遗留下来的教堂,以及现代演奏家们演奏出来的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演奏。音乐演奏家通过不断的创新探索,在实践中,通过速度、力度、音色、强弱的对比以及踏板,还有华丽的音乐厅把我们带进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心境。巴赫的音乐风格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其作品存在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对话,在主调与复调之间建立复调的调性思维,把音乐从宗教作品中解放出来,揭示了人们的内心世界。音乐连绵不断地进行,织体不断地相互交错。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丰富了音乐表现力。运用丰富的对位法技术,戏剧般的情节,确立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基础,开拓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发展。
(二)突出旋律声部的重要性——演奏的关键
复调化织体是每个声部通过音乐成分的相互交替而体现的一种平等,主要出现在巴赫的协奏曲以及组曲、舞曲中。它意味着每个声部都很重要,每个声部都有可能形成主题或对题。在巴赫的作品里,织体指的是乐曲声部的组合形式,在复调乐曲中,声部越少则织体越薄;反之则织体越厚。例如下图谱例的第二小节四个声部,需要演奏者具有非常好的手指控制能力。
因此,演奏时要注意音乐的层次,不是一味地要求大声,也不是一味地要求断奏。不同的音乐在音乐表情上有所不同,因此,音乐的表情上就有了发展——结构有时突然或逐渐变得稀疏,有时突然或逐渐充实起来;声音只集中在上面的、或中间的、或下面的一组声部里,或者相反的,所有声部都采用“全奏”。一般说来,往往还有音响上的丰富对比,这些对比表达出形象的戏剧性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的明暗变化。在赋格曲中,织体的厚薄对音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织体的变化往往伴随情绪的变化,并引起结构层次的变化,这些都需要音色产生适当的变化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一,使赋格曲形成结构美和层次美。
(三)如何演奏复调作品
练习巴赫的作品,用录音拷下来,自己去听,就能发现诸多的问题。常见的问题有:声部模糊、主题不清楚、音乐没有层次,以及音响混杂等。发现了这些问题,在练琴的时候就会更加仔细,以及用大脑控制手指。这种方法能提高练琴效率,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演奏存在的问题。学生常常会在心里觉得厌烦,但其实用心地去做了,演奏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通过以下巴赫的手稿为例,通过谱例可以看出,巴赫的手稿写的非常清楚,左右手各一个声部。由此可见,巴赫作品对于声部的要求很高。以下是两种复调作品的对比。
二、结语
进入21世纪,对于巴赫复调作品教学,对新世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巴赫演奏的技术、音色,对于演奏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巴赫的音乐作品之所以难以演奏,主要是如何使每一声部清晰地体现。即便是二部创意曲它也要比一些主调作品复杂得多。每一声部进入乐曲时都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样使得每一声部错落有致地结合在一起,互不发生冲突。像这样的多声部作品,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对音乐的敏感度。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在教学和演奏中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张建伟.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科尔比.钢琴音乐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
[3]罗小平.音乐与文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4]齐平.俄罗斯当代著名钢琴家特写[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高晓光.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1999.
[6]魏玲.文化修养:钢琴艺术的灵魂[J].音乐探索,2000 (04).
[7]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勞特·帕利斯卡著.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8]但昭义.论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J].钢琴艺术,1996(02).
[9]黄小敏.谈钢琴教学中对弹奏音色的把握[J].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2002:65-66.
[10]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11]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12]刘庆刚.钢琴的演奏与教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13]罗小平.音乐与文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14]艾雨.与傅聪谈音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1984.
[15]齐平.俄罗斯当代著名钢琴家特写[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6]高晓光.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1999.
[17]魏玲.文化修养:钢琴艺术的灵魂[J].音乐探索,2000 (04).
[18]陈旭.钢琴弹奏音色论[J].钢琴艺术,19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