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例赏析
2018-05-14贺海龙
贺海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5-0138-01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课本上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以七雄争霸作为背景,写出了安邦定国的方法策略。文章气势宏伟,朗朗上口,流传至今,是学生诵读的佳作。
一、《六国论》 的创作背景
《六国论》主要写战国时期除了秦国以外的六个国家。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变得强大,而其他的国家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自己,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方面都比秦国弱很多。秦国的强大给后来秦国侵略其他六国创造了条件。于是秦国不断夺取六国的土地,不断扩张。六国不能忍受秦国的嚣张,于是联合起来抵抗秦国,但是在结盟的过程中,各自又有各自的打算,关系很不牢靠,最终以失败告终。秦国在军事上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和秦国相邻的韩国、赵国、魏国都割地求和,慢慢地被秦国消灭了。读史能让人明智,历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北宋建国以后,朝政不稳,北宋的军队和契丹西夏展开过多次战争,多数以失败告终。北宋到了中期以后,由于军费开支非常庞大,朝廷逐渐负担不起,很多官员主张和周围的国家退让求和。但是这种方式让人民的负担更加重了。所以,苏洵用“六国破灭之道”这句话来讽刺宋朝的统治者,希望现在的统治者能够看清历史,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二、初步了解《六国论》的内容
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自学,多次朗读课文。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文言文读起来非常拗口,而且文言文中的很多词和现代的词意思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学生自己先自学,把课文内容读出来,读熟了以后,试着理解和翻译文章。学生知道了文章的创作背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作者的心情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的时候始终牢记文章的主线:通过描写战国时期的历史情景过渡到北宋时期,作者希望当局者能够引以为鉴,不要重蹈覆辙,希望统治者采取一定的措施抵御外敌。
三、掌握《六国论》中的重点词
《六国论》这篇课文里面很多词需要学生知道它的意义,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讲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词,然后利用工具书查阅、翻译。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标记出那些不好理解的词汇。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把不容易懂的词进行重点讲解。教师讲课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古文中词的意思,而且还要让学生知道现在这个词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到现代词语和古代词语意义的不同。另外,在这篇课文中很多字的读音和现代的读音也不一样。不同的读音表达的意思也会有区别。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注意特殊的字词的读音。而且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很多话表达的意思和现代的意思不一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古今意思的区别,课下及时复习,提高学习的质量。
四、《六国论》 的思想感情
北宋面对契丹和西夏等国的围攻的时候没有还击,而是退缩,一味求和。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出了《六国论》。在文章中作者表达了六国人面对秦国的侵略采取不正当的处理方式导致了局势变化。六国处于被动的局面,灭国是必然的事情。作者在文章中警戒宋朝的统治者要能够识大局,以历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如果统治者面对进攻一再退让,忍气吞声,这样只能够让侵略者更加嚣张。宋朝最后的结果会和六国一样,走向灭亡。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当朝局势的担心,希望当局者能够认清局势,奋力反抗,不要走上灭国的道路。可以说作者对统治者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五、《六国论》 学习拓展
文言文是我们国家宝贵的历史财富,通过文言文,我们了解到了古代的政治、經济和文化,文言文是我们探究古代的依据。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文言文也是重点。《六国论》 这篇文章,有理有据,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战国的历史,也能够让学生知道宋朝所面临的困境。这篇文章铿锵有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另外,学生也可以借鉴文中的写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篇文章中有很多词语值得学生借鉴和学习,掌握了这些词语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鉴赏能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他们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通过自己阅读,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课堂上学习文言文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后及时巩固,通过多诵读古文增强对古文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