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神扶贫为脱贫攻坚固本培元
2018-05-14赵宇
赵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河北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区域广,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特别是今后几年,河北省脱贫攻坚的任务会越来越重,将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目前,在一些贫困地区,部分群众思想观念上的贫困问题成为精准脱贫的一大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实施精神扶贫,要开启“增智”“扶志”“铸魂”“治心”四项工程。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神扶贫;脱贫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8)03-0041-05
为有针对性地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利用一个月时间,采取实地查看、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方式,先后深入到张家口、承德、沧州、石家庄的50个贫困村进行调查。同时,通过微信、博客、手机采访等形式了解一些其他市的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2016年以来河北省聚焦精准扶贫抓落实,省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责任体系,104.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62个贫困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脱贫攻坚初见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越来越重视,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不但没有增强反而有所降低,依赖性也有所增强,成为精准脱贫的一大障碍。2017年,河北省计划完成7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5个贫困县摘帽出列的任务,如果不首先解决内在的思想观念上的贫困,那么扶贫就会事倍功半,长期处于缓慢爬行的落后状态。因此,必须将农村精神贫困问题作为脱贫攻坚面临的重要课题来进行认真研究,让精神扶贫为脱贫攻坚固本培元,以圆满完成全省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一、河北省贫困农村人口精神贫困的表现方式
河北省共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2个,其中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县22个、片区外国定重点县23个、省定重点县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736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0万,贫困发生率5.4%。从整体上看,由于河北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的偏远地区,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不仅物质贫困,而且精神也贫困。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目前河北省部分贫困村、贫困户在精神贫困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主要表现为温饱即安,对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习以为常。有的贫困户满足于过一天算一天,对生活坚持“你看我饿着,我还坐着”的态度。有的贫困户认为自己年龄偏大,走出去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合适岗位,还不如待在家里舒服,起码能耕作,“吃不饱也饿不死”。有的贫困户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甚至还存在“祖坟上有没有草”等迷信思想。例如,某帮扶单位为帮助贫困人员摆脱困境,专门为他们联系一建筑工地打工,可没有说动一人去工地干活,很多正值壮年的劳动力,宁愿守着老屋子,抽着老旱烟,蹲在墙根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以沧州献县为例,据调查有30%的贫困村和50%的贫困户属于思想懒惰导致贫困,其中还有75%的贫困户因思想懒惰导致返贫。
二是缺乏信心,徘徊觀望。有的贫困户因为种种原因长期陷入贫困,他们心中总认为脱贫致富已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有的贫困户因为对形势认识不足,总是担心扶贫政策只是“一时兴起”,不会持续稳定,抱着“走着瞧”的观望态度,止步不前,缺乏行动上的响应。有的贫苦户前怕狼后怕虎,在面对产业扶贫等优惠政策时害怕亏本而不敢大胆尝试,想等别人成功后再投入。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例,省里为保障搬迁对象能够最大程度享受搬迁政策,专门制定了规划,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了相应的补助标准。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许多贫困户虽然搬迁意愿很强烈,但在交钱时又开始犹豫不决,担心钱交了房子没住上,钱也追不回来,等等。
三是消极应付,推推动动。表现为思想上被动,依赖性强,脱贫致富不积极,不主动,存在等、靠、要的现象。有的贫困户认为国家花大力气开展扶贫工作,在攻坚阶段一定有好政策,多等等可能会收获更多。有的贫困户总幻想着能“坐在墙底晒太阳,伸出手来要小康”,认为开展精准脱贫干部会无偿资助,大量“输血”,想办法让他们“脱贫”。有的贫困户直接向驻村工作组、包村干部或村干部要政策、要资金,或向村干部直接要求将贫困属性变更为五保户等,让政府直接兜底;更有甚者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总是想通过无理上访、缠访、闹访等途径赢得政府同情,获取一定补偿。有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只盼着得多少,不思考怎么样持续有效推动发展,一些空壳村年年给资金,年年是空壳,一些农户年年扶贫年年贫。
四是意愿强烈,经验不足。这部分贫困户本身都对脱贫致富抱有很强的愿望,希望也能积极主动地响应党委政府的脱贫政策安排,但由于家乡地处偏远,与现代经济和生活状态脱节,或者因为受教育程度不足,综合素质较低,不知道如何脱贫。他们之中有的固守传统,学习能力弱,对国家关于“三农”、扶贫等方面的政策不了解;有的患得患失,对一些能够带动致富的龙头企业不信任,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参与规模化经营;有的眼界不高,不能从长远角度进行分析,总是只顾眼前利益;有的市场观念淡薄,不能及时捕捉经济信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安排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五是思想不纯,存有私心。主要是贫困村的个别党员干部责任观念淡薄,党纪党法意识不强。有些农村党员干部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至理名言,变成了“宁愿回家种红薯,傻子才为民做主”的口头禅。有的贫困村没有人愿意当村干部,大部分村民在外务工,愿意当村干部的被大伙嘲笑成是脑子里灌了水。有的基层干部在任上,凡是对自己或自己家族、亲戚、朋友有利的事情就特别上心,想尽办法,挤破脑袋都会来,比如评特困户、评五保、低保等;凡是没利的事情,电话打不来,登门求不来,轿子抬不来。更有甚者,假公济私,用集体的钱拉关系,买关系,美其名日是为了集体好,其实就是从中结交权贵,为自己在承包工程项目等方面获取巨额利润疏通渠道。
二、现阶段农村产生精神贫困的原因分析
贫困是一个集合的复合体概念,既有经济等物质层面的贫困,也有心理、思想、文化等层面的精神贫困。但精神贫困却是比物质贫困更可怕的贫困方式,是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它不仅制约着脱贫攻坚的进程,而且影响着精准扶贫的整体效果。造成现阶段农村精神贫困的原因,突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历史自然因素所限,贫困人群的思想先天受限。有些贫困村位于偏远的丘陵浅山交汇区,土地贫瘠,资源贫乏,交通不便,通讯落后,信息闭塞,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观念陈旧落后。这些贫困村受经济实力和长期习惯影响,始终处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劣势和边缘,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仅限于传统模式,农民增收相对困难。此外,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知识低化、管理能力弱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难走出去接受新鲜事物,思想长期处于封闭保守状态。
二是落后生产力所限,贫困人群思想难以自我突破。有些贫困村收入来源单一,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难已形成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有些贫困户,他们宁愿等、靠、要,坐等坐吃政府救济,过只能填饱肚子的最低生活水平的日子,也不愿通过自己的勤勞和努力,过上富裕舒心的生活。由于受物质贫困、精神贫困与条件贫困、环境贫困这种互为因果因素的影响,既引发了思想观念的保守陈旧,又导致了生产生活的贫困,使恶劣的生存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从而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
三是缺乏新鲜血液注入,贫困人群的综合素质偏低。农村青壮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和主体力量。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青壮年人口常年外出打工或到乡镇、县城购房定居,留守的老年人和妇女多,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文盲、半文盲居多。以张家口市农村贫困人口为例,主要存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18.65%以上都处于文盲或者半文盲状态,小学学历60.72%,初中学历25.41%,高中学历3.74%,大专以上1.06%),缺乏一技之长(普通劳动能力37.03%,有一定技能0.23%,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53.36%),健康状况不优(健康人口占45.16%,其他均为长期慢性病、大病或残疾人)等问题。这些人当中,由于致贫原因不同,各类人口的思想状况也不同,但从总的来看,思想封闭、素质偏低仍是共性特征。
四是社会负面思想干扰,贫困人群思想容易被误导。农村精神贫困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是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物质与精神交织、各种思想碰撞的结果。特别是近些年,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对社会思想动态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强,一些“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和个别商业公司出于不同目的,刻意制造热点话题,故意传播不良信息,许多负面思想意识在网络上被放大传播。而随着农村网民群体的不断扩大,网络负面信息对于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的农村贫困群体而言,很难用理性的思维进行分辨,从而导致一些人被误导,出于逆反心理、发泄心理、表现心理,倾向于传播负面的观点和情绪,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弱化,贫困人群思想波动较大。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弱化问题在农村改革开放之初就出现了,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弱化问题的实质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长期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未能充分有效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中的生命线作用。其弱化集中表现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过程的效率不高、功能发挥的效果不强。有的只是照搬照套上级文件,不区分对象和层次,不愿花心思动脑筋,“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有的工作能力不足,感到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有的不深入群众,不切实际“空对空”。有的干部作风不正,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激化干群矛盾,失去群众信任。
三、精准扶贫中全力实施精神扶贫的对策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需要集众心、聚众智、合众力,需要政府的推动力、贫困村的内生力和社会的协同力相促相融,形成同心协力的合围攻坚之势。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人为本、精准发力、内外结合、统筹协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靠勤劳双手实现光荣脱贫。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实施精准扶贫“增智”工程,让精神“富”起来。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富口袋”不如“富脑袋”。实施“增智”工程,关键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知识结构与心理环境,让他们从思想上和精神上拔掉“穷根”。要突出学习重点。充分利用县乡各类培训基地、电化教育、互联网等资源优势,对贫困人群开展一定规模的培训,促进他们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致富本领,增强致富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要科学安排时间。根据贫困人群生产生活实际情况,适当划分从业群体,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采取白天和晚上学习相结合、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保证学习、生产“两不误、两促进”。要创新方式方法。既要“引进来”,邀请专家学者等入村讲解党政新规、共谋发展思路;又要“走出去”,组织村内党员、村民代表、致富带头人等多到经济社会发展好的村学习先进经验,拓宽发展思路等。
二是实施精准扶贫“扶志”工程,让精神“硬”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施“扶志”工程,关键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振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精神状态好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要做好精准识别。对安于现状或坐等帮扶的群众,要灌输贫穷可耻的观念,并帮助制定脱贫计划;对缺乏信心的群众,要帮助他们树立“我的能量,超乎我想象”的观念,多选一些依靠自己力量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让他们学习,激发他的内生动力;对想致富却无所适从的群众,要引导他们多看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及时了解政策、更新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对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群众,要建立全方位的一对一捆绑式的帮扶措施,引导他们跟上脱贫致富步伐。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常敲“不抓思想政治工作是失职,抓不好思想政治工作不称职,出了问题就是渎职”的警钟。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举办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扶贫系统干部培训班、金融扶贫培训班、贫困地区村级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等,不断提升基层干部推动发展的信心、能力和水平。要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机制,优化城市重点学校和农村贫困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积极协调和落实学前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奖励补助和优惠政策,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同时,大幅度提升贫困地区教师待遇,让更多优秀教师下得来、留得住。要加大人力资本开发力度。开展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县乡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引导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三是实施精准扶贫“治心”工程,让精神“强”起来。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实施“治心”工程,关键是引导和激励村干部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在自助脱贫的道路上发挥好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抓好重点人群。抓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要重点抓好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精准调整驻村工作组、精准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精准选任乡镇党委书记,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制定基层公务员培养选拔的政策,加大在优秀村干部、优秀大学生村官、优秀驻村干部中培养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鼓励和引导年轻干部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锤炼意志、增长本领。要壮大党员队伍。对处于软弱涣散、瘫痪状态的村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对党组织设置不合理的,抓紧进行调整;对党员组织关系不理顺的,抓紧进行理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思想超前、观念常新、知识丰富的高素质的农村干部党员队伍。同时,选拔“三高三懂”(即:高素质、高学历、高评价、懂政策、懂经营、懂做人)的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真正把理想信念坚定、政治觉悟高的有为青年推选出来,使他们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的拥护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要动员社会力量。扶贫是一项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各有关帮扶部门要按照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一把手”负总责的要求,结合部门特点,转变扶贫方式,真正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特别是要结合深化机关作风整顿,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遍访贫困户,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要强化管理考评。把精神扶贫工作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定内容,严格督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扶贫信心足不足、干事激情高不高和工作措施实不实,让全体干部群众思想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四是实施精准扶贫“铸魂”工程,让精神“壮”起来。精神不脱贫,打赢扶贫攻坚战就没有保障,扶贫必“铸魂”。实施“铸魂”工程,关键是要将脱贫攻坚视为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注重贫困群众的精神心理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扎实推进“十个一”活动。结合贫困村实际,在全省范围开展每个村建设一个村民中心(文化礼堂)、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约、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道德评议会)、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每年评选表彰或复检一次“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通过这项活动,在全省培树100个移风易俗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村。要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将移风易俗作为重要任务,针对农村铺张浪费、炫富攀比、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的陋习,利用村民学校、综合文化中心、网上课堂等,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同时,抓好制度约束,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使农民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简办婚丧的新习俗。要大力开展“致富能手”“五好家庭”“好婆媳”等创评活动,依托村(居)公共活动中心或乡镇敬老院、文化活动中心,按照“唱歌曲、诵经典、讲故事、学模范、发善心、送吉祥”等环节,传唱道德歌曲,讲诉身边好人故事、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用道德的力量引领新风尚。要科学制定“村规民约”,引领群众弘扬优良家风家训、创新发展乡贤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落地生根。要营造良好浓厚氛围。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广播,切实发挥好新闻宣传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宣传好人好事、道德模范,让好风气深入人心。要加强典型示范,大力宣传推广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一批帮扶先进典型、一批扶贫系统先进典型、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功案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形式,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引导贫困群体快速形成想富的意愿、能富的信心、快富的行动,推动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轉变,着力营造人人关心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邓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