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2018-05-14刘潇熊英段晓峰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

刘潇 熊英 段晓峰

[摘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又具有人类意识形态层面的统一性和包容性,因此二者构建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过程中,二者既要统一于社会实践,并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体系;又需同时重视和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共建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中既能体现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有标识性主体定位,又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8)03-0011-03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整体实力显著提高,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提升既取决于硬实力,又反过来推动中国整体实力的提升。只有有效地构建灵活的且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才能增强国际交往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意义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国际软实力竞争的客观要求

当前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软实力竞争之上,思想文化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甚至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思想建构必须坚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质的规定性。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的思想观、价值观对经济进一步发展及社会的稳定起着积极作用。复兴中的中国需要有清晰的世界观及价值观,并将其作为外交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在与世界交流中不但能传播中国声音,还能使中华民族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提供中国发展模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有效应对国外思潮的客观需要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国际舆论关注与争论的焦点,目前中国话语权相对滞后,在国际还存在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迫切需要构建有标识性的中国特色话语权。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化解西方面对“中国奇迹”所存有的疑虑和恐惧,及学术界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或曲解,更能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多元文化共存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如普世价值观和新自由主义等观点,反击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思想理论乃至意识形态挑衅,引导国内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维护党的长期执政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树立“四个自信”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树立“四个自信”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建构中国的核心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正是不断总结、提炼、升华的过程。话语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够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而解决一系列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问题,坚持二者相统一是面向未来,不忘本来的发展策略,更有利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总体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共识,增进认同度,减少外在发展阻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包含内外两个层次,对内体现主流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对外表现为国际话语体系。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客观要求。自古代开始,中国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构成及运行模式都不同于西方,进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成分,以中国历史基础和传统文化底蕴为内核,更符合国人思维方式,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沉淀积累;同时又吸收当代社会精神,具有很强的新时代特征,是传统优秀价值观与当代实践相结合的提升。核心价值观本身是一种国家层面的大德,立德就是要用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表现为中华民族群体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建立在社会的“共有知识”基础之上的,有着相向而行,互为融合的基础条件。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使中国对实现强起来的既定目标更加胸有成竹,核心价值观则让中华民族对自身发展有着清醒的历史方位感。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涵养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思想源泉,融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抢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理论层次上的制高点。一方面,将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融入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从社会关系理解、学理程度探究与策略层面而言能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上树立独树一帜的良好形象,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与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世界优秀文化内涵有共同之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有助于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

反过来而言,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国际上能够得以较好的宣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放性发展和创新,进而增进民族认同感及自豪感,推进社会主义核必价值观的传播和主动践行。

三、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

信息时代的标志是瞬息万变,要求知识日日求新。要践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不断地更新知识,还应千方百计地以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之妙”去解决现实难题。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决定不同的群体必然存在差异化的群体观念,不同利益群体间冲突必然不会间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多种思潮中凝聚出能够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并引领社会进步的最大共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整合和规范作用。践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就是要使用日常生活话语体系进行宣传和引导。针对不同阶层,使用不同宣传方式,充分发挥话语体系功能,起到安定社会,鼓舞人心之功效。引领大众文化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更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价值所在。当前国内外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主动地分析和解释问题,破解好社会难题,才能舒缓和引导负面情绪,提升正能量,形成一种生活习惯,也才能从整体提高公民素养。

(二)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备原创性和标识性

纵观历史发展,每一个时代和发展阶段都有体现其时代及民族特征的话语体系。进入新时代,新矛盾、新格局的变化决定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不会一成不变。话语是不断变化的,且具有一定开放性,而只有建立在科学话语理论基础上的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才会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与吸引力。社会的变革往往是从思想的变革开始的。经济多元化、政治全球化,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互联网急速发展,使中国思想界活跃,学术繁荣中兴。而所谓不同流派之间各执一词,彼此消解、互不相认,最终导致主流话语体系难以聚合,不仅无法对社会思想进行有效引导,更加剧社会各种思潮冲突的态势。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融入进全球化进程中,不少学界人士认为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及社会代表着现代文明,盲从于西方学术理论,套用西方流行的话语以期加快与世界接轨,就不可避免的落入“话语陷阱”。因而在建构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语体系,警惕在实际工作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其次打通国际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共通性,建构起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核心理论和思想体系。此外,只有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才能真正打造出融通中外的“中国声音”。一个既有内在张力又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才能打进国际主流话语市场,转化为强势的国家话语权。

(三)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和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充分发挥网络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以多种新媒体平台为手段,一方面,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角度出发,要对危害社会主义及国家安全的思潮时刻保持警惕,坚决抵制通过新媒体夸大事实的表述和伪造事件。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加强国际传播平台建设,做好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单一、传统话语形式虽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但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做到传播手段多样化、多层次展开,显性和隐性教育方式并存、长期性和渐进性工作持久展开,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应对外界的挑战。此外,利用新媒体语言转变宣传表达方式,让政治教育走向社会生活中,找到公众心理契合点和情感共鸣处,坚持大众性和政治性、学理性相结合的策略,有效规避假大空宣讲模式。

(四)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共建格局

推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正如习近平指出要“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推进百家争鸣的同时,注重语言规则的强化,促进科学话语权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方案,避免政策制度的碎片化,注重实践过程中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如统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研究与宣传,整合并优化资源配置和科研布局等。此外,还需吸纳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坚持人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建构理念,在坚持思想共识的基础上,实现开放性宣传,多层次推进,多角度构建,更加精确有效的推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需要让世界了解自身,用鲜活的、具有时代感和标识性的中国话语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质疑,以获得更多的认同和发展空间,因而必须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对内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完成;对外积极弘扬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才能提升中国在世界的整体形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J].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1,(06).

[2]黎昕,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的凝炼[J].福建论坛,2012,(09).

[3]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03).

[4]毛跃.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J].浙江社会科学,2013,(07).

[5]肖琴.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再探讨[J].湖湘论坛,2014,(05).

责任编辑:王玮玮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