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点思考

2018-05-14石磊侯刚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改革创新

石磊 侯刚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确定了其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更应准确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深刻内涵。然而,还存在着现代化企业和产业匮乏,经济质效提升困难;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社会创新活力不够;人岗供需错位,中高端人才严重短缺;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市场主体地位难以凸显等现实问题,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为此,需要从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现代化的企业和产业;完善创新机制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化解人才供给难题;厘清政府与市场的法治化边界,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等方面协同推进,从而快速实现我国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8)03-0022-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深入分析和理解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路径,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个百年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强国,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石是现代化经济体系[1]。由此可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具体表现为:

(一)为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三十多年GDP保持年均9%以上高速发展,已进入了经济增速换档期,发展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面对三期叠加的重重困境,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于三期叠加带来的经济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跨越经济发展历史关口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为更加科学发展方式的形成提供可靠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是资源、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这样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尤其是2012年以来,我国有效劳动力的数量已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投资的边际效率下降,过度依靠资本投入推动增长的难度逐渐加大。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也越来越强。然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正是要求“质量优化、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2]。因此,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靠保障。

(三)为经济结构的优化提供方法论指导

经济结构是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脱实向虚”趋势明显,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内部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部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如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以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统筹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供给质效,化解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问题,抑制并扭转经济发展“脱实向虚”趋势。因此,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为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提供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方法论指导。

二、准确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深刻内涵

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基础,其内涵丰富、深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来理解,主要体现为发展方面与体制方面,即为建设现代化產业体系与建设和培育现代化经济制度。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内容

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包括一大批先进的企业和产业以及协同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实体产业和人力资源。

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有一大批先进企业和产业。先进的企业和产业是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元素。无论是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还是现代化服务业产业体系,都需要有相关领域内的一大批先进的企业,形成行业龙头并带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如希望集团、老干妈分别在饲料、辣椒酱方面是龙头企业;中国中车在高铁方面是龙头企业;中国移动、华为、国有五大行分别在互联网通信、移动终端以及金融服务方面是龙头企业。这些先进的企业拥有的各自行业里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不仅可以提高其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发挥龙头作用,聚集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不断发展。另外,一大批先进的企业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一大批先进的产业,如中国中铁、中国中车、中国铁建等企业汇聚在一起,业务范围涵盖了铁路基建的各个方面,形成以高铁建设为主要高新技术发展方向,铁路基建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给这些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在不断提升产业体系自身的质态。

二是协同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产业,以及人力资源。先进的企业和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都需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产业,以及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大交通、大物流,给互联网经济带来了可能性;虚拟经济如房地产经济、股市等,易产生泡沫的同时,吸收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抑制了实体行业的资金需求,严重阻碍了实体产业的发展;另外,人力资源战略为先进的企业和产业提供长效的人才保障。因此,协同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产业,以及人力资源构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保障和支持元素。

(二)现代化经济制度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支撑

现代化经济制度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其主要包括了完善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以及良性的市场经济内在竞争制度。

一是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而现代产权制度的核心是企业产权制度,以解决市场竞争中的主体秩序问题,如PPP模式下划分政府和民营资本的权责关系等。确立“有进有退”的市场规则,对市场主体形成有效地激励与约束。要素市场化解决市场中的要素交易问题,交易条件中要体现出等价交换、公平竞争。要素市场化核心是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3],从而规范市场商品的交易关系,确定市场的竞争方式。

二是良性的市场经济内在竞争制度。良性的市场经济内在竞争制度是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引导和约束的。在坚持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政府要加强对财政制度改革、金融体制的改革,从而达到形成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目的。

三、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障碍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经济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然而,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境。

(一)现代化企业和产业匮乏,经济质效提升比较困难

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匮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化企业和产业数量不多。和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化企业建设起步较晚,且数量很少。我国的现代化企业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出现的,如华为、中兴等。而全球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乘势快速发展,就构建了许多有名的现代化跨国企业,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丰田汽车、波音飞机等。二是现代化企业和产业分布的非均衡性。纵观我国现代化企业,很多最初都是通过享受国家政策红利获得快速的成长,而那些没有享受政策红利的企业和产业则发展缓慢,从而导致先进企业和产业分布失衡。长期以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给企业和企业家现代化思维造成了很大的禁锢,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难以提升。

(二)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社会创新活力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创新是民族之魂。然而,整体创新能力缺失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重大難题,其具体表现为: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新常态下出现的新问题,难以找到前车之鉴,就往往被搁置,从而出现等、靠、踢皮球等现象。二是创新能力较差。现实中的经验效应、照搬照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原创性不够,结合我国民族发展特点的东西不多。三是创新魄力缺乏。工作中畏首畏尾,怕担风险,致使工作推进缓慢,落实不到位。四是创新毅力不足。虽然部分人也能认识到毅力对于创新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容易产生雷声大雨点小、见异思迁等现象,一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追求,工作缺乏连贯性,导致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低下。

(三)人岗供需错位,中高端人才紧缺

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背景下,全球人才竞争程度在不断加剧[4]。中国内部的人才争夺也异常激烈,导致了专业化人才对岗位的需求,与人才的供给方面呈现错位趋势。如近几年来一、二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略致使很多三、四线城市计划招募紧缺人才的岗位大量空缺,而去一、二线城市争夺相应岗位人才比肩继踵。不仅如此,在同一个城市,市级的岗位与县乡的相关岗位竞争也是如此,如市级医疗机构招聘门庭若市,而县乡医疗机构则无人问津,出现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现象。同时,人才供给不足与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我国的中高端人才紧缺,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

(四)政府与市场法治边界模糊,市场主体地位难以凸显

社会与市场的发展,都要求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任务和手段是宏观调控,形成“有限政府”的格局,而不是参与所有具体经济事务。而一些地方政府模糊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一方面在政府角色定位不准后,政府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成了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垄断供给价值大而稀缺的资源,如土地、矿产资源等,造成了市场资源的流失。不仅如此,法律制度以其固有的规范性和国家强制性,在保障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有些地方政府的行为,如权力寻租,干涉了市场的公平、自由竞争,弱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阻碍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

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路径

(一)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现代化企业和产业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变为质态改进、结构优化,这就需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从供给端打造一批先进的企业和产业。因此,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着力点是造就强大的生产者。首先是人的培养,即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引进和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行业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新型劳动者,如培养工匠和大师等;其次是人和生产资料的有效结合,即企业的造就,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企业;最后是企业与企业的结合,即产业的打造,引进和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落脚点为结构效应。一是产业结构效应。支持传统产业转向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新兴产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向相关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引进和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二是效益结构效应。从供给端发力,不断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实现供需动态持久平衡,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益,升级全要素生产率,使全社会的效益结构得到科学优化[5]。

(二)完善创新机制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完善创新机制建设,一是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建设,合理聚焦适用对象范围,使容错机制与纠错机制恰当耦合,以支持和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党政干部,培育鼓励为国家发展创新容纳失误的文化;同时,创新激励机制建设,把更多资源用在“人”上,更好发挥人力资源“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坚持强化全民创新思维意识培养。首先,要建立科学思考的方法,要努力打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摆脱与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进步不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以及制约思想发展的陈规陋习;其次,要找准模式和定位,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根据实际情况,找出自己适合的创新方式;最后,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一些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发现和鉴别它们的有益成分,破茧抽丝,提取有利于创新的成分和养料,从而提升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三)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化解人才供给难题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就是人力和人才资源。不仅如此,人岗错位的关键在于解决人才的稀缺性问题,所以要大力实施人力资源战略,一是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建设[6]。努力实现人力资源配置高度现代化和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人才管理部门不直接干预人才市场的微观操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上,通过宏观调控调节人才流动。二是充分发挥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以此鼓励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进来。同时,配套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大力整合与人力资源开发有关的资源,促使职业培训适应市场需求。三是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严格教育投入机制,中央与地方财政应逐年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实现区域性教育公平,实现人才量质双优长效保障,消除中高端人才供给障碍。

(四)厘清政府与市场的法治化边界,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要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就要求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破除政府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局面,要逐渐厘清政府与市场的法治化界限。一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权责边界,构建政府权责清单[7]。行政职权为基础的权力清单划定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行政事权为基础的责任清单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二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主体边界[8]。首先,政府作用要同市场机制结合,不能孤立进行;其次,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要遵守和把握市场规律;第三,政府要加强对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引导,维持和优化市场秩序;第四,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要勇于担当,发挥主要作用,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从而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體作用,实现市场化与法制化的有效统一,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激发民企活力[N].中华工商时报,2017-11-01(03).

[2]王尔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基础[N].21世纪经济报。2017-10-24(03).

[3]刘伟.中国经济改革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性难题的突破[J].中国社会科学,2017,(05):23-43、205-206.

[4]汪怿.全球人才竞争的新趋势、新挑战及其应对[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04):40-45、49.

[5]吴福象.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1):46-55.

[6]刘追,邢春雷.美国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1,(04):99-102.

[7]陈向芳.基于清单管理模式的政府权责边界构建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2017,(01):4-9.

[8]陈鹭.法治语境下中国政府与市场边界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5,(16):143-144.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改革创新
浅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培育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优质技能人力资源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内蒙古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新发展理念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