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叶产业化联合体主要模式与发展趋势分析
2018-05-14蔡伦红莫小平白仁春刘素强胡翔
蔡伦红 莫小平 白仁春 刘素强 胡翔
摘 要 深入分析我国茶叶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动因,从要素层面探究目前我国茶叶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就茶叶产业化联合体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茶叶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1.027
在国家政府鼓励与扶持下,我国茶叶加工企业大量增加,企业规模逐步扩大,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间关联度增强,传统茶叶产业体系开始转变为现代茶叶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安徽省试点培育5年后,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并得到了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可。2017年国家出台了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政策。在政策的东风下,茶叶产业化联合体也获得了快速地发展。
1 茶叶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动因
茶叶产业化联合体以茶叶行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个体种植户为基础的一个关联紧密、链条完整、分工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经营合作组织[1]。茶叶产业化联合体中的经营主体通过资本、技术、品牌等要素合作,将产业链中的生产、加工、储藏、流通、销售等环节紧密联结起来。茶叶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动因包括利益引诱、市场驱动和政策激励。
1.1 利益引诱
茶叶种植户、专业合作社与行业龙头企业、研究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借助龙头企业提供的生产技术、市场信息、产品服务,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开展规模经营,借以改变以往种植户因信息滞后而盲目种植、因技术落后而效率低下、因市场不通而无可观收益等窘迫局面。茶叶加工、运输、销售和研发的相关企业或机构可以从个体种植户或专业合作社那里及时获取市场所需原材料或产品,形成协作竞争优势。个体种植户、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企业集聚形成联合体,通过规模化生产共享地区資源优势,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存储、流通、信息、交易和投资、管理等成本,提升了规模收益,获得了外部专业化服务,从而减少了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同时还可在品牌效应的基础上,形成优质优价的竞争优势[2]。可见,规模经济效应使得联合体内部各个主体实现了综合利益最大化。
1.2 市场驱动
传统家庭农场或农户的茶叶生产缺少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必然跟不上我国农业社会化、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的发展步伐。为适应新时代、新农业的发展趋势,弱而散的个体种植户必须抱团发展或与更有实力去抵抗市场风险的龙头企业合作发展。龙头企业同样需要找到稳定的茶叶收购渠道或供货渠道,而专业合作社刚好作为联结企业与种植户的桥梁,三者紧密联结,由此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种植户为基础的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融研发、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新型茶叶经营组织,这种新型经营组织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满足现代茶业发展的新要求。
1.3 政策激励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政策的推动,同样,茶叶产业化联合体的衍生与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具体表现在2个方面。1)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帮扶种植户,鼓励工商资本深入农村发展种植、养殖业,用法律规范正确引导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完善茶叶市场环境,为茶叶经营主体间互动及现代茶叶产业体系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新型茶叶经营组织的演进。2)运用行政力量协调问题,保障联合体内部各主体之间和谐发展。大多数情况下,龙头企业在联合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个体种植户则在联合体中位居弱势地位。两者在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因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合理、机会主义等原因导致的各种矛盾,这时就需要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对联合体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解决联合体各主体之间的矛盾,促进其和谐健康发展。
2 我国茶叶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
茶叶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向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战略发展,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与专业化的结合,较好地提高了经营效率和效益[1]。基于茶叶经营组织主体间合作的主要要素,茶叶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主要有资本合作型、技术合作型、品牌合作型3种模式。
2.1 资本合作型
资本合作型指以资金为主要要素的合作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3种。
1)提供担保型。在通常情况下,茶叶产业化联合体内部的龙头企业为茶叶经营主体的生产性贷款提供担保,茶叶经营主体以自身资产给龙头企业进行反担保。重庆二圣茶业有限公司与茶农之间便是这种合作模式。重庆二圣茶业有限公司为茶农免费提供部分幼苗,作为为茶农提供的生产性担保,减轻茶农资金压力;农民将自有的土地用来种植茶叶,公司以略高于市场行情的价格收购茶叶,这样农民的收入大大提高,公司有了稳定的货源,大大降低收购、物流成本,实现了公司与农户双赢的局面。
2)资金互助型。茶叶种植户及专业合作社大多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作为联合体核心的龙头企业可以给他们先行垫付生产成本,等到收购茶叶时再扣除已垫付款项。除了龙头企业外,专业合作社也可以建立资金扶助机制,给茶叶种植户提供相应的资金服务。江苏省的“古尚锦”茶坊是资金互助的典型模式。“古尚锦”茶坊最初由十几位村民合资成立,而后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成立以后,茶农们的融资成本大幅降低,经济收益显著提高,“古尚锦”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3)参股入股型。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可以参股龙头企业,分享精深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利润,同样龙头企业也可入股专业合作社、种植户,为专业合作社、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等服务。湖南省茶业集团及岳阳市供销合作联合社等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君山茶业”,可从事茶叶全产业链服务,如茶叶研发、生产、销售。“君山茶业”整合当地黄茶资源,投资建设现代化茶园基地,致力于构建“茶、旅、文”融合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带动三湘茶农增收致富。
不论是提供担保、资金互助还是参股入股的资本合作模式,都既可以及时解决个体茶叶种植户或专业合作社资金、技术不足的问题,又能解决个体种植户困于搭建完善的销售渠道网络问题,企业与个体种植户都可以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升经济收益。
但资本合作型模式也存在以下2方面的问题。1)企业与种植户之间的合作具有不稳定性。种植户抵抗风险的能力弱,多依附于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具有履约能力差的特点,同时,企业的自利性也会使得种植户的利益受损,双方存在着较大的违约风险;2)各个主体发展规模有限,这种模式大多是中小企业或者是一定区域内的个体户小范围的合作,龙头企业参与度不高,未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带动效应不明显。
2.2 技术合作型
以技术为主的合作模式体现为龙头企业或茶叶研究机构为合作伙伴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或拥有先进技术的一方以技术参股其他企业或合作社。技术合作常见的运作模式是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专业合作社作为这些技术的第一接受者,负责指导种植户运用新技术,这样茶叶企业和合作社通过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形成技术合作模式。
技术合作模式通过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种植户不同类型组织之间的联合,实现科研、技术、种植、加工、市场等诸多要素的合作,协同效果明显。国内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型茶叶产业化联合体是青城茶叶公司。该企业由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国营灌县茶厂改制而成,企业践行“企业+基地+科研院所+合作社+农场+农户”的产业发展经营模式,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茶叶生产、种植、加工等新技术,为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个体农户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培训,同时负责茶叶加工、销售、品牌推广等多方面工作。合作社则协助该企业指导、监督、管理家庭农场、个体农户种植和采集茶叶等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实践证明,这种合作模式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联合体内的各个经营主体因此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但技术合作型模式也存在一个需要认真重视的问题:因为技术、指导、种植等环节分别由不同组织完成,需要严防技术与市场脱节、市场与生产(种植)脱节的问题出现。
2.3 品牌合作型
这种合作模式中,各个茶叶经营主体以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为重点。联合体依托龙头企业,以同一品牌为市场导向,集合土地、劳动、资本、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充分挖掘茶叶经营主体的核心实力,深入了解产品消费者价值取向,努力寻找出两者之间的交集并合理配置或重组生产资源,收集市场信息,拓展市场潜力,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茶叶品质,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发挥出产品品牌效应。
該模式下的中小企业或农户借助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和市场管理优势,能够快速将产品转化为商品,解决农户或中小企业找不到市场的问题。企业直接对接市场,可以快速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把控市场风险,并能及时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能够降低收购成本,形成竞争优势,农户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多方合作共赢[4]。成都市良峰手工世家茶便是这种品牌合作型模式,企业制定茶叶生产标准,明确质量要求,选择专业合作社为其进行贴牌生产,以品牌为纽带把当地众多个体种植户、专业合作社有效联结起来,形成集茶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服务、茶园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民营企业。
品牌合作模式既解决了个体种植户种植规模小、销售难、效益低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自身原料收购的问题,同时茶农根据企业制定的标准种植生产茶叶、企业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加工、包装、销售,有利于形成优质优价的产品,能够扩大企业品牌知名度和满意度。龙头企业利用自身无形资产和整体优势联合专业合作社及个体种植户,构建集研发、生产、流通、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茶叶产业链,不仅为茶农解决了市场问题,稳定了茶农的收入,同时还扩大了自身的经营规模,实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局面。
品牌合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茶农缺乏自主性,完全依附于公司,比较被动;专业合作社或公司主要负责检验产品质量和评定产品品级,而龙头企业主要负责品牌建设、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若内部缺乏严格的监管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则可能存在压级压价的现象,不利于联合体内部的聚合,容易造成各方利益受损而导致联合体的解体,还存在因监管不力而产生的质量问题,造成品牌形象损失的风险。
3 我国茶叶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展望
现阶段我国茶叶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三大模式——资本合作型、技术合作型和品牌合作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为纽带、种植户为基础,共同打造茶叶品牌,有利于茶产业更好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企业持续增利,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鉴于三大模式各自存在的局限,从未来联合体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茶叶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应考虑以下几个趋势。
3.1 合作程度紧密化
未来联合体内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之间可以相互参股,由契约合作走向股份合作,由松散型合作组织发展为紧密型组织联盟,乃至发展成企业。
3.2 合作层次多元化
茶产业不再局限于做生产加工,而是往产品设计、终端零售、服务体验等软环节发展。根据发展需要,可组建多层次联合体。
3.3 推进“互联网+联合体”融合发展
“互联网+”为联合体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建立联合体内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大大提升茶叶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在茶叶生产方面,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种植区域,提高茶叶生产经营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品牌经营、质量安全、产权交易和融资保险等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值空间。在茶叶质量安全方面,适应茶叶生产导向到消费导向的转变,加快构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提升茶叶品牌认可度,实现优质优价。
3.4 跨产业联合
可结合山水资源、茶文化资源、旅游景点资源,开发茶园休闲旅游项目,如“永川—竹山茶海”休闲旅游、“重庆黄葛垭茶马古道”主题文化游、“南京夫子庙—茶楼—茶艺表演”和“宜兴紫砂—地方名茶”购物游等,做强做大茶叶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杰义.农业产业链视角下的区域农业发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 孙正东.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理论分析和实践范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纪汉霖,王霞,汪文森.我国茶叶产业链发展研究——以安徽省岳西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8):36-38.
[4] 陈漪.江苏省茶叶产业化生产组织模式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