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增产贡献研究
2018-05-14张志高邱双娟张凯昭耿益新李建华
张志高 邱双娟 张凯昭 耿益新 李建华
摘 要 基于1995—2016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有关数据,运用LMDI分解模型等方法测算分析了河南省粮食生产格局及贡献因素。结果表明:21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呈稳定增长态势,总产量由3 466.5万吨增至5 946.6万吨,年均增速2.60%。豫东南的周口、驻马店、商丘、南阳、信阳5市粮食产量占全省比例由50.31%升至55.09%。21年来,单产提升对河南省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70.11%,播种面积贡献率仅为29.89%,郑州和济源两市粮食播种面积贡献为负。21年来,河南省各市耕地生产力相对指数差异减小,豫东南各市耕地生产力指数显著提升。
关键词 粮食;生产格局;因素分解;耕地生产力;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1.001
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和农业大国,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居民日常生活,更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甚至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安全也至关重要[1-3]。2004年开始,中央实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释放了农业生产力[4];中国的粮食生产亦从2004年开始恢复增产。与全国同步,河南省粮食生产从2004年开始至2015年实现了“十二连增”[5],2016年粮食产量小幅回落至5 946.6萬吨。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粮食播种面积扩大难度的增加,河南的粮食增产面临巨大压力。基于此,本文利用河南省1995—2016年粮食生产有关数据,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增产格局及贡献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正确地认识河南粮食增产及持续提升河南省粮食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河南省位于110°21′~116°39′E,31°23′~36°22′N之间,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中东部是十分广阔的黄淮平原,西面是伏牛山,南面是大别山和桐柏山,北面是太行山。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其中平原和盆地面积约9.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5.7%,山地和丘陵面积7.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44.3%。2016年末河南省的总人口达到10 788.1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有9 532.42万人。河南省年平均气温12~16 ℃,年平均降水量500~1 400 mm,无霜期190~230 d,日照时数1 740~2 310 h。河南省内有汉水、黄河、海河、淮河四大水系流经,共有近1 500条河流。河南省水库有2 394座,水库容量达到267亿立方米,再加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全省的水资源总量每年平均达到了431亿立方米。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省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LMDI分解模型
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升是粮食增产的两大表观因素,其他诸如技术进步、气候变化和政策影响等因素通过表观因素影响粮食生产[6]。传统的因素分解方法如IPAT模型、STIRPAT模型及Kaya公式[7-8]具有残差项,由Ang[9]提出的对数平均分解指数法(LMDI),具有满足因素可逆的特点,可以消除残差项,且操作简单,因而得到广泛应用[10]。依据LMDI因素分析法,粮食总产量可以表示为:
利用该公式计算出单产和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各自的贡献产量之后,将其除以粮食增产总量可得到单产和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比例。
2.2 数据来源
文章所用数据来源于1996—2017年《河南统计年鉴》《河南农村年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为保证统计口径一致,本文根据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对调整前的县市数据进行了分类整理。
3 人、地、粮的区域格局
3.1 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1995—2016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由1995年的3 466.5万吨增至2015年的6 067.1万吨,达到历史最高值,2016年回落至5 946.6万吨;21年来河南省粮食产量增长了71.54%,年平均增速2.60%。河南省总人口由1995年的9 100万人增至2016年的10 788万人,增长了18.55%,其间耕地面积由680.58万公顷增至811.10万公顷,增长了19.18%。
3.2 粮食生产地域格局
1995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排名前五的城市依次是周口、南阳、驻马店、信阳、商丘,产量占全省的50.31%(见表1)。2016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排名前五的城市依次是周口、驻马店、商丘、南阳、信阳,产量占全省的比例上升为55.09%,河南省粮食生产重心向豫东南地区迁移。21年来全省有6个地市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例上升,其中商丘、驻马店和洛阳3市升幅较大,商丘粮食产量占全省比例由8.44%升至10.77%。12个城市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以郑州、焦作、许昌、开封和平顶山5市下降明显。
1995—2016年河南省粮食增产明显,这期间全省18个地市也全部实现了粮食增产。21年来,郑州和济源两市人均粮食产量出现下滑趋势,其余各市人均粮食均实现增长,其中以驻马店、商丘和信阳3市人均粮食产量增长量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表1中,粮/人比表示各地市粮食产量所占比例与人口所占比例的比值,也即各市粮食产量相对于全省的区位商。粮/人比反映出各个城市粮食自给的程度。由表1可知,1995年河南省各市“粮/人比”最高值为鹤壁的1.39,最低值为三门峡市的0.33,各市差异显著,2016年各市“粮/人比”最高值为驻马店市的1.42,最低为郑州市的0.35,说明21年来河南省各市差距没有明显改善。
3.3 粮食增产贡献分析
基于LMDI因素分解模型对河南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1995—2016年单产提升对河南省粮食增产贡献率达70.11%,播种面积贡献率仅为29.89%,表明21年来河南省粮食增产主要靠单产拉动。单产提升对河南省18地市粮食增产的贡献均为正值,绝大部分地市单产贡献率在60%以上,其中济源和郑州两市因为播种面积减少,导致单产的贡献率分别达479.29%和240.57%;单产对焦作市粮食增产贡献仅为19.65%,为全省最低水平。与1995年相比,2016年河南省大部分地市粮食播种面积呈增加态势,郑州和济源两市有所减少,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最大为焦作的80.35%,最小为济源的-379.29%。
4 相对指数城市耕地的资源量测算
本文采用耕地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作为衡量耕地基本生产力的指标,用计算得出的各个城市耕地生产力的相对指数来反映耕地生产力的现实水平,用各城市耕地的粮食生产力除以河南省同一时期的平均水平,得出耕地粮食生产力的相对指数来反映各个城市耕地粮食生产力的差异。耕地生产力的相对指数计算公式为:
1995年、2016年耕地生产力相对指数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1995年,全省耕地生产力指数最高为焦作的1.95,最低为三门峡的0.28,开封,平顶山、安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漯河和周口9市的耕地生产力相对指数较高,大于全省平均水平;2016年,全省耕地生产力指数最高为焦作的1.31,最低为三门峡的0.54,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商丘、周口和驻马店11市耕地生产力指数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说明21年来,河南省各市耕地生产力指数差异在减小,豫东南各市耕地生产力指数显著提升。
5 结论
1)1995—2016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呈稳定增长态势,由3 466.5万吨增至5 946.6万吨,增长了71.54%,年均增速2.60%。豫东南的周口、驻马店、商丘、南阳、信阳5市粮食产量占全省比例由50.31%升至55.09%,全省粮食生产重心向渝东南地区迁移。
2)21年来,单产提升对河南省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70.11%,播种面积贡献率仅为29.89%,河南省粮食增产主要靠单产拉动。郑州和济源两市粮食播种面积贡献为负。
3)21年来,河南省各市耕地生产力相对指数差异减小,豫东南各市耕地生产力指数显著提升,耕地生产力指数焦作为全省最高,三门峡为全省最低。
参考文献:
[1] 吕新业,冀县卿.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再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3(9):17-26.
[2] 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7-14.
[3] 覃志豪,唐华俊,李文娟,等.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影响的研究前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1-8.
[4] 陈锡文.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与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1-10.
[5] 张志高,娄延军,张玉,等.2003—2015年河南粮食增产格局及其贡献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6):28-34.
[6] 屈宝香,张华,李刚.中国粮食生产布局与结构区域演变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1):1-6.
[7] Ma C, Stern DI. Chinas 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trend: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8,30(3):1037-1053.
[8] Kaya Y.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n gnp growth: 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R]. Paris: Presentation to the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 Response Strategies Working Group,IPCC,1989.
[9] Ang BW, Liu N. Handling zero values in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 approach[J]. Energy Policy, 2007, 35: 238-246.
[10] 劉玉,高秉博,潘瑜春,等.基于LMDI模型的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及作物构成分解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0):1709-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