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华文化原典”育人模式的构建

2018-05-14牟莉谌艳玲王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牟莉 谌艳玲 王欢

摘 要: 中华文化原典育人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选择,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内在需要,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助力。构建“三个结合+1”的育人新模式,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华文化原典; 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5-0021-04

一、高职院校开展“中华文化原典”育人活动的可行性

中华文化原典,通俗来讲指的是那些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原始典籍,是没有经过后来的学人进行诠释或者加工过的原汁原味的原始文献。这些原始典籍既反映了中国人为人处世、济世治学的价值观,又是我们继承、发扬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2013年8月,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强大精神力量。习总书记曾表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要熟读经典、了解经典,从这些经典中发现和挖掘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3]充分挖掘中华文化原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其育人功能,需要遵循相关教育和教学规律。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中华文化原典育人活动选取的内容和开展的活动形式必须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教育引导与监督管理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遵循大学生阶段发展、时代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的规律,努力将中华文化原典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中华文化原典育人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要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远远不够,还需要从中寻找它的现代价值,继续影响和指引现在和未来。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活动要么只注重展示文化符号以吸引青年学生的眼球,忽略了经典文献的阅读,以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多在浅层次、形式上,缺乏深入的理解;或者只读经典,没有其他文化符号的展示活动,导致学生觉得读经典难,习经典了无兴趣,最后不了了之。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中华文化原典育人活动,要针对学生人文素养不够高、兴趣不够浓、各专业更注重实用性等特点,在内容的选取上偏重学生关心关注的或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话题,使阅读原典和文化活动展示相结合,让学生既能接触原汁原味的经典又能融入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当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开展“中华文化原典”育人活动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原典育人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辛勤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习总书记曾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6]在新时代,面对新的局面、新的竞争、新的挑战,党和国家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结合新时代、新条件、新机遇,对浩若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整理编排,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选取经典的文献进行阅读,开展相关活动。要利用好这些载体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

中华文化原典育人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内在需要。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精神内核,而中华文化原始典籍又是记录这些璀璨文明的载体,它们历经千百年,洗净铅华,见证着这个民族的兴衰和荣辱,因此值得炎黄子孙们去继承和发扬,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从这些原始典籍中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感悟文学作品的美学魅力和挖掘经典的现代价值,为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认同感而努力。

中华文化原典育人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助力。笔者针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部分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文化原典”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有65%的同学没有听说过“中华文化原典”,有近50%的同学除了在中学时学习课本中规定的相关经典著作外并未主动涉猎其他经典文献。高职院校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阅读和认知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同学们的文学修养和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华文化原典”相关育人活动,发挥其重要的育人功能有重大意义。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从中华文化原典中获取灵感,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凝聚力。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原典进行有效融合,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通过采取知识介绍与传统文化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增进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学习的自觉性,以达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中华文化原典”育人模式的构建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和“化人”“育人”之功,为大学生思想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丰沃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价值,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了依据和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学治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借鉴意义和思考价值。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借助中华文化原典的平台构建“三个结合+1”的育人模式,既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新方式新方法,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之举。

(一)第一个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习总书记曾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4]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非常重视课堂的教学与管理,即第一课堂的作用。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在教育与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大学不只是大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地方,还是提升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是指学校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的各种活动。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创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机制,逐步提高学生知识的输出和实践的应用能力,既要有与中华文化原典相关的讲座、公选课、人文素质课、微课等不同形式的第一课堂,又要有如表演、竞赛、朗诵、演讲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全方位培养学生理解、掌握、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二)第二个结合:专业课与通识课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我们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代代相传,继承、发展和创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给现代人创新的灵感和动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过分重视专业课,在课程设置、课时数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而对学生的通识课不太重视。因此,学生对于像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通识课也只是应付毕业所需学分,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不同人群所有的知识和价值观,让受教育者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世界的多元化。在中华文化原典育人活动中,我们应该注重专业课和通识课的结合。将中华文化原典的内容有效地融入到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课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原汁原味的古文文献了解在中国古代这项技能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会计专业的老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鼓励师生阅读中国古代财经相关文献,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财经古文选》。这些涉及金融财经的有代表性的篇章,时间从春秋时代的管子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内容从牧民、治国、富国到财计、财用和生计,囊括了从治理国家到老百姓日常生计的方方面面。这些文献是那些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前辈先贤们呕心沥血总结出来的齐家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这些国之瑰宝应该被后人所继承和发扬,我们也有责任让它们发出光芒,熠熠生辉,而不是让它们像古董一样放在博物馆供人瞻仰。

(三)第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可以反映实践,同时也可以指导和反作用于实践。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操作能力强、对新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等优点,但也有理论知识相对匮乏、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特点。在开展活动时,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出众,但对活动进行分析总结提炼的能力不足。因此,在开展中华文化原典育人活动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有表演、竞赛、朗诵、课程等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和教学活动,又要有对相关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的论文、课题等形式的成果展现。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同时,要注意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规律,鼓励学生在组织或参与了各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后进行整理、总结、提炼,学会撰写论文或参与课题研究,真正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了理论的良性循环。

(四)一个“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泉,具有独特的生命活力和民族特性,它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何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值得所有高校深思的问题。在新的时代中,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从中华文化原始典籍中汲取营养,让优秀传统文化渗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通过构建和完善“三个结合+1”的育人新模式,鼓励学生重温经典,帮助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经典中学习中国人传统的优秀的精神品质,并能从原汁原味的文献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从“古文今译”中转手获得他人的思想,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最终希望青年学生能从传统经典文献里面发现其当代价值,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01).

[2] 習近平万米高空聊传统文化:要学古诗文经典[EB/OL].(2014-09-11)[2018-06-25].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1/c1001-25644531.html.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2014-10-14)[2018-06-25].http://www.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

[4] 习近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03-03(01).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7-02-28(01).

Abstract: The Education Mode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choice for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an intrinsic need to enhanc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self-confid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It is an important boos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e new model of “three combinations +1”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learn,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provide a new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