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2018-05-14王怡静
王怡静
摘 要: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从经济学范畴定义了创新的概念,而创客及创客教育则从技术范畴指出了新时期创新因素,从这两个视角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熊彼特; 创客; 创新创业;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5-0001-05
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生物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全球掀起了新的技术革命潮流。我國提出“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可以说既迎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本文将熊彼特创新理论和创客教育融合起来,在此双视角下积极探索并主动实施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发展转型的方向、路径,更好地对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熊彼特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他早期的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行新的组合,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创新元素主要包括:(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发展就是指不断地实现这些新组合,而这些新组合的实施者就是企业家,实施的过程就是创新。因此,熊彼特把企业家定义为资本主义“灵魂”[1]。熊彼特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的内涵,并提出创新是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我们对创新进行理论分析搭建了制度性的框架。
在熊彼特创新理论出现后,学术界不断发展和形成了多个创新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创新双螺旋、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等理论体系,形成关于创新的庞大的理论体系。
熊彼特虽然对创新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搭建了理论分析的框架,但是他提出的创新更多的是从经济学范畴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范畴,难以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予以直接的指导。此外,熊彼特创新理论诞生在20世纪初,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以及全球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我们对创新的内涵、形式等有着新的理解和发展。尤其是对国内高职的创业教育而言,迫切需要从技术操作层面的新理论来进行指导,而创客以及创客教育的出现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失。
二、创客教育
(一)创客的形成
创客(Maker)最早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 Lab(个人制造实验室)。Fab Lab是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创意、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创新制造环境。发明创造将不只发生在拥有昂贵实验设备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也将不仅仅属于少数专业科研人员,而有机会在任何地方由任何人完成,这就是Fab Lab的核心理念[2]。虽然不同的人对创客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创新、实践和共享是创客公认的特点,其中创新更是其中的核心。特别是随着Fab Lab网络的广泛发展带动了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的浪潮,创客空间应运而生,并在全球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创客运动,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也纷纷开展了以培养创客为目的的创客教育。
(二)创客教育在中国
“创客”概念引入中国后,国内不同学术界对创客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对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创客教育是其中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对创客教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无论从哪个层面如何去理解,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总是创客教育万变不离其宗的最核心内容。近几年,随着政府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创客教育又与“双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号召,并写进了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创客教育由于天生的创新基因而成为“双创”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可以看到,创客教育以独特的教育方式实现了由创意思想到具体产品设计过程,综合利用现代信息化资源,结合创客空间的优势,为达到一定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而构建的较稳定的学习活动结构[3]。相对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客教育更具有技术性和操作性,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更加完整地探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双视角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框架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我们分析创新活动搭建了理论的框架,方兴未艾的创客运动则提供了新经济体系下实践思考,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完整地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进行分析研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双视角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框架。
(一)研究思路
1. 理论研究上实施两个融合。将熊彼特五个创新内涵归纳为五个创新元素,分别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结合国内高职教育实际,以这五个元素为核心同时融入创客教育因子在开放、共享平台实现不同层次和程度的组合。
2. 具体实践中突出三位一体整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必须走出学校,连接政府和企业两端,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首先,高职院校的特性决定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设计职业需求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课程,专门培养行业从业人员。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最大特色是理论与操作技术相结合,它常常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等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4]。此外,高职教育强调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因此普遍采用通识教育方式,重在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融合贯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识教育所选取的课程需要密切关注行业趋势和企业发展需要,课程内容也可以随时进行调整、优化。
其次,从创客教育的特性决定高职院校要和政府(产业规划)、企业(创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讲,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是以项目学习、数字化工具使用、跨学科合作综合能力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倡导实践、共享。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绝不能故步自封,必须抱有开放的心态,与政府、企业一起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生态链。
3. 教学方法上突出三大转变。尽管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强调书本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和正确性,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学习和体验能力的培育;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導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兴趣培养和参与的积极性;强调教学过程的统一性,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质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自我规划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我国高职教育要在创新创业领域发挥自身特色,就必须转变思想,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在教学主体、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加快转变。
(二)建立双视角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分析框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为双视角下国内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了分析框架,即将熊彼特五个创新元素融合创客教育因子,形成如图1的分析框架。
四、双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加快推进政府、学校和企业创新创业生态链的建设
所谓创新创业生态链(以下简称“生态链”)是指政府、学校和企业相互配合、相互融合最终达到互惠互赢的理想体系。这个体系中政府主要做好创新创业的顶层设计(包括政策规划、资金保障、产业扶持等),高职院校根据政府的顶层设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企业为政府和学校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条件和信息反馈,三者形成良性互动。
1. 政府层面。要积极发挥政策引领的主导作用。2016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对地方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如何建设双创示范基地提出了标准和规范[6]。2015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提出了总的指导思想,即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九大任务,是指导高校创新创业的纲领性文件[7]。
尽管政府出台加强“双创”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引导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政策缺乏具体实施的细节,如对准备创办实业的学生资金问题、税收问题等现实情况关注不够,也没有覆盖到在校的全体学生[8]。因此,政府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强化主体责任的落实,出台地方性双创建设的落地实施意见,尤其是高职院校成果转化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此外,创新要有成果就必须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科技政策,形成一根完整的成果转化链条,链条上的各个因素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具体包括: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以及围绕创新形成的产业链、市场中介、产权交易、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支持。
2. 学校层面。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职教育殷切的希望。习近平指出高职教育要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实施[9]。首先,在理念上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期高职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从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审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落实主体责任,主动求变,积极实施“走出去”,与政府、企业对接。其次,在氛围上要努力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鼓励教师学生积极探索创新,要有容错的理念和机制,宽容对待失败。再次,要整章建制,破除高职院校中行政权力与学术发展存在“错位”的现象,纠正行政越位的问题,明确学校内部治理权力分配,形成有利于高职创新教育发展的学校治理结构。
3. 企业层面。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活动的价值认同,将“双创”作为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和联系,加大平台建设的力度,对接高职院校设立各种基金、孵化器等,加快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并及早出成效。
(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1. 在教学主体性上,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流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一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讲课内容主要围绕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学生总是被动的跟着教师的思路走。长期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渐渐丧失。
熊彼特把企业家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创客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跨学科、跨团队的协作。学生学习的途径和工具不仅仅是课堂和课本,还可以是团队内的交流协作和团队外合作共享。教学中应转变理念,强调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创建可以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个性发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和特长。
2. 在教学方式上,从单向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多向的创业项目探索。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师通过课堂灌输学生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教学过程是教师单方传授知识的过程,教育模式通常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创客教育强调的是互联互通,在创客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当多元化,要改变课堂教学这一传统方式。学习的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要将课堂学习与远程学习、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学校教育为主、多种学习方式辅助的放射型学习网络。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学习网络,并以此为依托,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思维。
3. 在教学评价上,把传统的考试转变为过程和成果的共享。传统方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就是考试,虽然结合了口试、笔试、机试和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但最终还是以考试结果为导向。这容易使学生更加注意考试结果,而不是思维探讨的過程和思维方式,而这恰恰是创新创业教育最需要的。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改变以应试分数为标准的传统考核与评价方式,建立以培养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思维能力为评价依据的机制,不追求结果的唯一性,鼓励结果的多元化以及过程的创新、合作、共享的精神,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三)建立和健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保障机制
1. 建立三层组织保障。第一层是在高职院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面统筹创新创业工作和议事联动机制。第二层是在各二级学院成立对应的创新创业联络小组和协调机制,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并在各层级的考核体系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值权重,强化对创新创业教育、毕业生创业率等评估。第三层是在学工、团委设立创新创业联络人,发动组织学校社团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氛围。
2. 加快人才培养和考评机制转变。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是关键。高职教师要实现由传统“教书匠”向“双师型”教师转变。首先要彻底实现观念转变,善于改革,在夯实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市场和社会及政策的变化,跟随这些变化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是主体,要广泛地实施弹性学分制,鼓励条件成熟的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设立休学创业条件认定标准,出台创业成果认定和学分转化管理制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载体。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教育课程,基本上是选修课或属于第二课堂,课程不系统且缺乏连贯性。因此,要借鉴国外成熟的体系(如STEAM教育课程),完善和建立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体系,开发创新创业的精品课程。
3. 落实配套支撑。一是加大服务支持,学校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设备原则上全天向学生开放,扶持学生组建创业工作室,依托科技园、创业园提供配套服务。二是加强经费支持,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功能,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三是推进与社会有效衔接,依托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孵化等服务,落实大学生创业各项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何畏,易家祥,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14.
[2] (美)克里斯·安德森. 创客[M]. 萧潇,译. 中信出版社,2012:1-20.
[3] 李新良.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校园创客教育构建研究[J]. 软件工程,2017(5):55-57.
[4] 郭小艳,陈泓宇. 以赛促教探索高职院校创客教育[J].林区教学,2017(10):29-30.
[5] 关晓路. 高职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5.
[6]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Z/OL]. 国办发〔2016〕35号. [2016-05-1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12/content_5072633.htm.
[7]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OL]. 国办发〔2015〕36号. [2015-05-1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8] 范琳.众创时代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广东教育:职教,2018(1):31-34.
[9] 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N/OL]. 人民日报,2014-06-24(01).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624/c64094-25189804.html.
Abstract: Schumpeter's innovation theory define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from the economic category, whereas maker and creative education points out the innovation factors of the new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The analysis fram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constructed from these two angels. On this basis, some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proposed from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aspects.
Keywords: Joseph Schumpeter; make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