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唐楷学习与创作的深入发展

2018-05-14王一钦

名家名作 2018年6期
关键词:魏碑书体楷书

王一钦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026-02

自汉末以降,楷书承庙堂之余绪,历三国两晋,又南北纷繁,统隋唐而成法。在唐代的大一统、大融合下,无束缚、无畏惧的时代气象影响下,楷书一扫汉末以来的沉迷之气,在“巧而能妙,妙以通玄”的技法表现与意境追求之上,构建起了成熟的法度。这一法度进而成为后世之圭臬,无能出其右者。唐楷亦成为楷书之巅峰、典范,更是后人学书的范本与基础。然而,自唐以后,楷书虽在宋代尚意之风的影响下,略出新彩;元明清三代亦不乏如王宠、傅山、朱耷等能与古为新者,但终究未能成一时之新貌。及至近代,唐楷更基本成为学童入门之选,待学之略有法度,即转求其他书体。使唐楷的地位变得日益尴尬,似乎其用只为学书之门砖。本文就此现象,结合全国第二届楷书展,为唐楷的学习与创作的深入发展,妄谈几点看法。

一、唐楷学习的意义及审美追求

就楷书的形成而言,并不符合文字发展的实用规律,即自隶而楷的演变过程,并不是沿着固有的化繁为简的文字发展脉络,而是依着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需求而演变,这既得益于汉末兴起的书写自觉,更是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意义使然。所以自楷书诞生之初,就带有两重意义,即在满足日常书面书写的同时,表现时代、个人的审美追求。因此,楷书成为历代文人书家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既是对笔法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也是对基本构字方法的精研,更是上接篆隶,进而启发行草的纽带。

楷书虽在历代皆被奉为书法的基础,笔法、字法的入门,但风格各有特色,这既是文化使然,更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历代楷书中,尤以唐楷为最上,究其缘由,其因有二,一为楷法之范,一为楷法之繁。唐楷之范,贵在法度,其法汇于南北,即得南朝楷法之秀美,又得北朝碑板之雄厚,故能在尚法之余,兼顾变化之态,此态则是其不同于明清台阁、馆阁之故。唐楷之繁,则是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大融合的产物,既为时代之风,亦为篆、隶、行、草之汇,更因其笔法的完整,上可与篆籀古隶相连,下可接行草狂狷,或宽厚古拙,或娟秀清雅,都能在其中得到印证,故而唐楷成为历代楷书中的典范,亦是历代书家学习书法绕不开的选择。

正是由于唐楷这样的时代特点和在书法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因此楷书自唐以后的审美追求就有了两大标准,即功用与个人审美的融合与内在的相对含蓄的精神追求。

二、制约唐楷发展的原因

在唐楷这样的审美追求和社会功用下,不断促进着它的发展,同时也在制约着唐楷。就目前而言,制约唐楷发展的原因,基本可归为三类:社会对唐楷的认识以及定位;其艺术性的含蓄与内敛;学习周期远较其他书体长。

就社会对唐楷的认识而言,我们长期将唐楷与书法的入门联系在一起,使得大众对唐楷产生了一种固有的认识,认为唐楷作用就是打好学习的基础,基础练好,即可置于一旁。同时,自明清以来,台阁体、馆阁体的兴盛,更是为楷书打上了实用性书写的标签,对楷书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阻碍。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两代的台阁体、馆阁体对楷书的发展并非都是消极影响,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这种积极意义并非是人们所谓基础与艺术的阶段性差异,而是艺术本身的社会功用与个体化表象上的不同,或者说我们如何定位台阁体与馆阁体取决于我们站在何种立场去看待艺术、看待书法。首先,台阁体、馆阁体的出现是符合楷书产生之初的基本定位的,即前文我们提到的双重性。其次,台阁体、馆阁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使书法的普及更加便捷,而其中所包含的一种基本的书法审美标准得以受到广泛的推广与认同,这本身就具有相当的时代意义与书法意义。而我们之所以长久以来对其持以否定的态度,其实并不仅仅因为其对艺术个体化自由的桎梏,而是对书法或者说楷书认识的局限。即入门的书体完成入门即可,不应再进行过多的限制,影响到之后其他书体的学习和个性化的发展。

就其艺术表现性而言,基于其书体本身的社会功用及技法特点,决定了楷书至少在具体的表现形式、点画结字以及笔墨应用上不能像其他书体一样自由多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唐楷的艺术性要低于其他书体,仅是外在表现力不同而已。楷书将艺术的表达以及书家自身的认识内化为更深层次的语言,潜藏在具体的形象内,于平和中孕育波澜,倚侧中潜藏典雅。这就对书家乃至欣赏者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

就学习周期而言,其艺术表现所提出的高要求,决定了楷书学习和进一步深入创作的难度。需要书家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与实践,而这恰恰是当今许多书家所缺少的。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与既得利益的冲击,使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唐楷之上。或转投它体,或将楷书进行单纯形象上的变化与突破,成为许多习书者在学习一定时间楷书后的选择。

三、唐楷学习及创作的现状分析

当今唐楷学习及创作所表现出的现状,也基本与这三个原因相符。以第二届全国楷书展为例,我们从字体和大小对其进行简单分类,其中中楷作品二百四十余件,占到大半,其次为小楷一百余件,大楷對联仅十余件;而书体上,中楷作品中,魏碑占据主流,另有少数略带行书意味的作品,较为纯粹的唐楷作品不足五十件。而小楷作品中多为明清小楷,且多篇幅巨大或形式出众,而大楷则多见清代余绪。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规律,即形式虽较之前几年的展览有所收敛,但依旧存在;魏碑或者与魏碑风格的结合成为当下楷书发展的一大潮流;真正好的唐楷作品基本没落。

就形式而言,适应于展厅的需要与内容的契合,略作形式是必要的。而楷书作为社会功用性较强的书体,恰当的形式选择就更为重要了,因此这一点不做赘述。

魏碑风格的盛行,得益于魏碑风格本身的多样。跳出唐楷圭臬的魏碑,因其时代因素,在形象上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多变的形体结构,多变的异体字应用,乃至于章草、行书的恰当介入,可以变化出丰富的形体面貌来,因此其形象语言也更为丰富,而这也恰恰满足我们这个时代大众审美趋向于视觉冲击的需求,故而也更容易打动欣赏者。这一点上确是唐楷无法企及的。

就入展的唐楷作品而言,大多鸿篇巨制,无论从数量还是具体构字、用笔技法上都足见作者在唐楷的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与时间。但大多停留在一帖之上,既没有将其与书家前后作品进行宏观比较,也少见在技法上有所发展。从临帖来,到创作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倒是一本正经,但只见精熟,未见精神,更难言创新。其中虽然少见高绝者,但值得欣慰的是几无“怪、丑、奇”之类的唐楷作品。

由此一例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其自身的特质与时代的原因,当下唐楷面临尴尬处境的同时,如何在新的时代与社会需求中进一步深入和發展成为当下唐楷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唐楷学习及创作的深入发展

就唐楷的这一现状,要想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势必要面对和解决三个问题,一为如何在新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重新定位唐楷;一为如何满足当代求新求奇的审美需求;一为如何调节唐楷与利益间的矛盾。

与之前的时代不同,当代唐楷除了一定量的书写功用外,有了更加艰巨的时代任务,即宣传推广书法教育的职责,与硬笔等新的书写工具的结合以满足书写需求,以及本身的艺术性的追求。前者需要国家以及教育部门的不断规范与推进,同时也需要在推进书法基础教育的同时,提高全民对唐楷的认识与欣赏水平;而后两者则需要我们广大书法从业人员不断探索与实践。

而当代大众普遍求新求奇的审美需求,则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满足,即如何引领大众重新认识唐楷,并接受其相对较为含蓄的艺术表现;以及如何在唐楷法度之中发觉新的丰富的形象语言。前者需要我们将传统的审美与文化相结合,引领大众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以及审美频率中,放慢脚步,寄精神与传统,放情怀与民族,逐步体会书法艺术形象之外的深层次的意蕴与内涵。而这也恰恰是当下时代赋予书法的职责。后者则需要我们从一家一帖中走出,放眼整个唐楷的发展,深入研究唐楷各家书风的形成,以及内在追求,并吸取历代的成功经验。从而对唐楷认识得更为深入,了解得更加全面,才能在创新上有不逾矩的从容。

最后利益的矛盾,则需要社会不断规范书法市场,同时更需要我们每一位书法从业者自省,甄别艺术与利益间的平衡。楷书不仅仅是书法的入门,作为众多书体中最后才成熟的书体,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与丰富性,即衔接诸体,更含蓄地包容诸体,同时在技法上更融汇诸体。它既解决最基本的笔法、字法问题,更包含几乎全部的笔法、字法的原则,因此楷书的基础性学习不应该是入门后的弃之不顾,而应该是常伴其他诸体的圭臬与检校。书法艺术诚然是自由的,但不是任意的造作和没有底线和边缘的炒作,所谓艺术的自由,是在圭臬限制中的适从与发展,是不逾矩后的从心所欲,更是由楷而它的一步步探寻,这是古人的学书之法,更是楷书之于书法艺术的意义所在。楷法为本,当我们醉心于其他书体带来的快意时不妨自省,我们真的会写楷书,明白楷书了吗?

唐楷的全面复兴与发展,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我们每一位书法从业者的责任。非一人一时之能,需要我们每一位书法从业者乃至书法爱好者不断为之努力。同时,唐楷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发掘的书法艺术瑰宝。拙语妄言,以表己见。

猜你喜欢

魏碑书体楷书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论情性
打铁老太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
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