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叙事美学的分析
2018-05-14刘建蓉
刘建蓉
[摘 要]《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是宝莱坞制作的新电影,但是不同于以往的宝莱坞电影,它在叙事的风格和叙事的角度上都有所改变,一改以往的程式化。这部影片在中国也获得了较好的票房和口碑,它所表达的主题是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信仰与信仰之间的冲突,在叙事的艺术上也有新的突破,相较于之前的印度电影,本片在叙事上更多的是采用小人物讲故事,符号学叙事,把具有现实性和尖锐性的问题用人物柔化,音乐节奏叙事依旧是贯穿在其中,这些叙事的手法更加体现出新电影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叙事美学风格。
[关 键 词]叙事;符号;蒙太奇;音乐节奏;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004-02
一、符号叙事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并不是一个被贴附到某一客体上的名称,而是能指与所指(词语和概念)的构成。符号只有通过它与系统内其他符号的关系才可以被理解,在本部影片中贯穿始终的意象是小女孩的头巾,它作为一种符号而存在,此时的头巾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保护,她在跟随母亲的时候一直都是围头巾的,在她认为能够得到保护或者说有安全归属感时才会把头巾围起来。符号生产意义的路径是符号与它所指涉的现实之间的关系,索绪尔称其为“意指”。这一术语是由巴特加以发展的,巴特在他的符号学系统中确认了两种表意层次:外延和内涵,第三个表意层次是意识形态。首先第一个层次的外延指的是简单的初级意思。在本片中,小女孩的头巾的外延就是一个单纯的头巾,用来装饰而已,字表意义。第二个层次的内涵,表示所有文化或这一文化中的个人使用该词语时赋予符号的价值判断和转义。那么从内涵的层次来看,女孩的头巾被喻为一种国家层面的保护,小女孩在丢失的时候,头巾也随之飘走。她身处异乡,正值印巴冲突激烈的时候,她得不到家人的保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众得不到保护,他们只能是像失去母亲的孩子一样。头巾的表意作用在内涵上面更多地是在喻示着国家层面的问题,而当民众最后把印巴边境的大门打开时,小女孩也围上了头巾。这个头巾贯穿了整个影片,在其中的作用也被放大,她最后找到了母亲,也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同时这是两国人民对于和平交往的愿望。第三个层次是意识形态,一方面,我们个人的反应受到我们于其中确认的自己文化的影响和感染;另一方面,这样的反应说明我们“从属于”那个文化。在本部影片当中,小女孩身上的吊坠成为一种符号的意指,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生,小女孩戴着的吊坠是猴神叔叔送给她的,因为一开始他们的相遇是在印度,男主人公猴神以为小女孩走失了,在他信奉的哈努曼神灵前送给了小女孩一个有信奉意义的吊坠,而在他们穿越边境进入巴基斯坦以后,这个吊坠成为他们对于民族和文化身份的确认,主体本身和意识形态的共谋才使它具有了意义。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有很多具有意指的符号,同时这些符号也可以是美学的发展。符号在影片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一部好的影片的叙事过程中,符号是必不可少的,符号的存在使得一部影片更加有价值和意义。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视觉的叙事,而非语言的叙事,符号对于推进故事的发展、深化故事的内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蒙太奇叙事
蒙太奇在电影中是一种剪辑的手法,蒙太奇在电影中的功能主要是表意和叙事,蒙太奇在电影中不止起到剪輯的作用,更多的是使影片更加地完整,更有逻辑性、观赏性,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冲击感。叙事蒙太奇由格里菲斯首次提出,是电影中常见的一种叙事手段。在本片中使用较多的是交叉蒙太奇,也称为交替蒙太奇,是指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在一起,其中会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与其他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在影片中,当猴神把警察引开之后,帮助过他们的记者带着小女孩逃跑,有两条线一直相互交叉,一条是小女孩已经找到了父母并且团聚,另一条是猴神在逃避警察的追捕,这两条线在不断地交叉,营造了一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结构,并且强有力地控制了影片的节奏,既能使人沉溺于其中,又能让人迅速从中脱离从而理性审视影片,不仅让观众作为看客,更让其在感性体悟片中人物的同时不断用理性对影片进行思考,在影片中运用交叉蒙太奇不光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刺激的氛围,对于这种紧密的镜头的组接以及快速切换,对情节的推动和故事节奏的控制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蒙太奇还给观众带来视觉的感受,也是一种电影的思维方式。在最后这个经典的剪辑片段中,镜头下表达了一种新的含义——自由和被束缚,小女孩得到了亲情,是一种象征性的自由,而猴神却被冠以间谍的罪名在监狱里接受严刑拷打,这里表现的是阶级利益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仇恨。交叉蒙太奇强调了镜头之间的冲突,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心理的冲击,从而也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导演所要表达的影片多义性在这里得到了公开的展现。
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是组接,通过不一样的方式把整个故事的节奏带动起来,镜头的叙事也得以呈现。在这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大量地运用了小景别,例如特写,这些镜头被用来强调某个特殊角色处于的某个特定时刻在电影中的重要性,特写常常有一种象征性的价值。在小女孩被卖了的时候,猴神冲了进来,猴神的眼睛给了一个很大的特写,还有一滴泪水夺眶而出,这一个特写就奠定了后来他要亲自送小女孩回家的故事基础,同时也是他对于小女孩的愧疚和对于自己国家的某一种劣态的失望。片中还有很多的特写,这些特写的镜头也有象征性的价值,这种价值取决于它们在影片中的再现,重复发生的方式不仅仅是透露了它们的重要性,而且也是透露了叙事的方向和意义。
三、音乐节奏叙事
音乐在印度电影中始终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叙事表现手法,片中的音乐往往能够起到加快叙事节奏、快速转场、抒情、放大镜头、延伸空间的作用。片中人物的动作即使在非歌舞的阶段也保持了与音乐的相对协调,不仅是叙事上的节奏控制,更是一种艺术美学的细节展现,给观众带来愉悦的观影体验。这部影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宝莱坞歌舞片,它一改以往的程式化,把歌舞当作是一种叙事和控制影片节奏的元素。影片在男主人公猴神出场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歌舞,表现了猴神的良好品质和信仰,在歌词中也表现了男主人公的内在的道德价值观,这一部分的歌舞是整个影片中最长的歌舞,之后只有音乐而没有了歌舞,这也是宝莱坞新电影的一种新形式,颠覆了宝莱坞以往的符码和惯例。在音乐的节奏上,本片在很多的片段中都有用音乐来叙事。小女孩不会说话,而猴神见到她的时候,这里的音乐表达了小女孩此时的心境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小女孩被卖掉的时候,猴神找到了小女孩,此时的画面没有任何的声音,打斗的场景也是用慢动作表现的,这里的音乐起到了叙事的作用;在打斗结束后,猴神背着小女孩走出楼里的时候,此时的音乐是宏伟的,衬托出人物的伟岸,和本片结束时的音乐是类似的,表达的都是一种无声的爱。音乐不仅是对小女孩的爱,还是对两个国家之间的爱,是用最善良的方式去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这对于影片塑造人物性格和表现人物博爱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片中,音乐的节奏大都是很欢快的,而配合的画面则是慢动作,这样的配合是这部影片用音乐叙述故事的独特之处,也是点睛之笔。在最后结束的部分,当失声的小女孩叫出了叔叔的时候,画面依旧是安静的,只能听见小女孩的声音,同时画面也是慢放的,这对整个影片起到了延伸空间和抒情的作用,同时在我们看来又是协调的,对于观影者来说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理的撞击,这样的叙事手法也带有美学的特征,使得影片又一次地升华了主题。
四、人文主义情怀叙事
从这部影片的人文情怀来看,我们并没有在这部影片中消费意识形态,叙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即时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本土性,影片在叙事的时候反映的是印度宗教文化、印巴矛盾以及现代文化的激烈碰撞,在影片中叙事的宗教和种种矛盾都安排得具有人文主义情怀,不再约束于传统的印度爱情歌舞片。印度是一个典型的有神论国家,在这样的环境中,信仰哈奴曼神的猴神走进了清真寺,而清真寺的教徒(小女孩)也在最后喊出了罗摩神万岁。导演在用这样的主题来叙述故事,不单单是为了表现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旨在展现更多的人文情怀,不管信奉何种神教,也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我们最初都是纯粹的人,我们放下各种的偏见与矛盾,用最小的人物、最质朴的心来启发人们理性看待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种种冲突,在现实中体现更加深刻的人文主义情怀。
从叙事的角度来深刻地分析影片,是对一部影片本身主题更加精确的把握和了解。这部影片中存在着很多的美学叙事元素,通过以上的分析使我们对于影片的了解更加的突出和深刻。电影在叙事的角度与之前的很多印度电影不同,在选材、人物以及内在的本意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不管是在符号叙事、蒙太奇叙事、音乐节奏叙事以及最后的人文主义叙事上,本部影片在叙事的层面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又有美学在其中,是用最质朴的方式来叙事,用最真诚的方式来体现。
参考文献:
[1]苏珊·海沃德.电影研究关键词[M].邹赞,孙柏,李玥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美]戈梅里,[荷]帕福·奥维尔顿.世界电影史[M].秦喜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3]张知博.超越信仰爱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审美特征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7(4).
[4]赵世佳.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J].衡水学院学报,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