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8-05-14班美玲谢华谢洲彭波杨瑞刚李相林
班美玲 谢华 谢洲 彭波 杨瑞刚 李相林
摘 要 沿海水陆交接带是生态脆弱地带,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将影响到沿海区域的生态安全。基于广西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分析目前主要存在城市建设由沿海向滨海发展、滨海资源过度利用、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等问题,提出加强广西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建议:加强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恢复;强化沿海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建设;完善沿海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开展沿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推动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关键词 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问题;对策建议;广西沿海
中图分类号:X37;X17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3.023
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既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变化极为敏感的地带,又是海岸动力与沿岸陆地相互作用、具有海陆过渡特点的独立环境体系[1]。生物多样性是近海生态安全的重要标志,也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将海洋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海洋开发的基本政策之一[2]。渤海、黄海、南海等滨海水陆交接带及其近海水域是我国19处生态脆弱区重点保护区域之一,普遍存在台风、暴雨、潮汐等自然灾害频发,过渡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缓冲能力减弱等生态问题[3]。广西沿海水陆交接带属于南海区域的生态脆弱区,面临着城市建设由沿海向滨海发展、滨海资源过度利用、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等挑战。为保护好沿海一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好珍稀濒危物种,做好水陆交接带脆弱区的生态保护,笔者分析广西沿海水陆交接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可为广西乃至南海的沿海生态安全保护提供参考。
1 广西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1.1 广西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独特
广西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南部,海岸线位于我国海岸线的西南端,东起粤桂交界处的洗米河口,经英罗港、单兜海、铁山港、北海半岛、廉州湾、大风江、钦州湾、防城港、珍珠港,西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1 595 km,0 m至最高高潮线的滩涂面积713 km2。广西沿海地区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紧邻广东、海南两省及越南,是中国大西南地区的交汇地带和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前沿地带,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近岸浅海属半封闭性大陆架海域,地理位置独特。广西北部湾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海湾,其水体和生物多样性具有相对独立性,红树林、海草、珊瑚礁、盐沼等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成为广西近海最重要的物质生产者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繁殖地与庇护地。通过食物链和生物洄流,广西近岸海域的生态质量还会影响北部湾国际水域的生态安全。海陆过渡带植被的变化会通过改变陆源物质输入、水土流失、海岸地下水系、天敌生物通道等进而改变近海的水体与底质的环境质量,从而影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健康。
1.2 广西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概况
近岸海域处于海陆交汇的关键节点,海陆共同作用造就了广西沿海地区多样的自然生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植被从海域至陆域依次分布有滩涂红树林、平原和台地桉树林、山地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植物物种。经过长期的人为破坏,原生类型已荡然无存,滨岸带和海岛的天然植被以马尾松林为主,海滩则分布着天然红树林和潮间盐水草本沼泽,以岛群红树林为主要特色。广西沿海分布有13种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滩面明显的海湾和海河口汇合处的滩涂及附近,沿整个海岸线呈展开式均匀分布,间断距离<2 km的红树林岸段占海岸线总长度的75.7%。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沙田半岛的罗港西部海域及丹兜海湾、大风江口、钦州茅尾海、防城港渔万岛西侧、珍珠湾及北仑河口。广西滨海盐沼植物绝大部分属于低盐生态类群,主要物种有18种,隶属于6科13属,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居多。广西沿海的海草床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铁山港、英罗港及珍珠港沿岸中潮带至下潮带浅滩。珊瑚礁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涠洲岛西北、东北、西南部海岸,斜阳岛东部局部海岸有小面积分布。广西北部湾是我国的重要渔场,是南海具有高度物种多样性的代表性海域之一,是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长毛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等重要经济种的种质资源分布区,是儒艮(Dugong dugon)和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栖息地。
广西沿海的海陆生态过渡带的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在我国最为丰富,每平方千米可高达600种以上,它们在海洋与大陆之间构筑了生态缓冲带和物种交流廊道,是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带,是近海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此外,广西北部湾沿海是我国最洁净的近海海区,是展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各类海洋生态系统中,红树林、海草床(潮下水生层)、珊瑚礁等生态系统最具特色,是全球重要保护对象,是衡量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是否优良的重要指标。
1.3 广西沿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情况
设立保护区是实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保存极其重要的手段之一。据统计,目前广西沿海区域共设置 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城港金花茶国家级保护区、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北部湾二长棘鲷长毛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处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钦州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2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涠洲岛自然保护区)。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和公园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同时缓解了海洋和滨海湿地的保护压力,降低了总体退化速率。其中北仑河口、茅尾海红树林、山口3个自然保护區是以红树林为保护目标的海洋海岸类保护区,广西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以红树林、盐沼生态系统为保护目标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对沿海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由红树植物组成的潮间带防护林是海岸的第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在港湾和潮滩呈连续或间断分布;以木麻黄为主的海岸基干防护林形成第二道人工绿色长城,一般沿海岸沙滩呈带状分布。沿海防护林不但防风、抗潮、护堤,防止海浪侵蚀,抵御台风、风暴潮灾害,还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村庄免受或减轻台风造成的损失,对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沿海防护林对植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保育功能[4]。
1.4 广西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海岸带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特殊的环境条件和良好的地理位置,成为区位优势最明显、人类社会与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带。同时它又是鱼类、贝类、鸟类及哺乳类动物的栖息地,为大量特征种群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能量[5]。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基本食物,全世界估计有8万余种陆生植物,而现在仅有150多种被人们作为食品,其中90%都来源于20个物种[6],人们已利用和了解的物种很有限。
广西各级政府对广西海洋与滨海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各部门立足自身管理需求统筹规划,形成一系列的规划和区划。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从起步开始就将构筑一道坚实的“绿色环保屏障”,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分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提出:加强各类海洋保护区建设,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和白海豚生境等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护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生物多样性、原始海岸、海岛和近海景观、重要的经济鱼类种质资源、产卵场、索饵场得到有效保护。
2 存在问题
2.1 滨海湿地生境散失,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随着广西沿海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滨海湿地被填平后转化为港口、道路和城市,红树林、盐沼、浅海盐滩地、水稻田、盐田和坡地等被大量转变为虾塘。根据记载,1949年广西天然红树林面积10 857 hm2,到2008年年均衰退率0.54%;2001—2008年人造红树林总面积在增加,天然红树林的衰退率依然达到每年0.34%。1986年广西盐田面积为4 592 hm2,2008年盐田仅剩2 700 hm2,减少了41.2 %,减少的盐田基本转化为虾塘。1986年广西滨海水田面积为66 097 hm2,2008年为29 800 hm2,减少了54.9%,减少的水田绝大部分转化为虾塘。2008年广西虾塘总面积达341 km2,相当于广西全岸线被宽度为209.5 m的虾塘包围,海陆物种交流廊道受到巨大威胁,严重危害了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
盐沼植被曾广泛分布于广西海岸带,以钦州湾的茅尾海和南流江口一带面积最大,密集连片。因临海工业区、滨海房地产开发,大量开垦虾塘、围垦耕地和盐田、过量放养海鸭等造成了大量盐沼湿地退化甚至盐沼生境消失。目前广西的盐沼湿地只余400 hm2,连片面积小。
2.2 资源过度利用,海岸陆生天然植被急剧衰退
红树林区与海草床的高强度挖捕,底拖网、电鱼、炸鱼等捕鱼方式,珊瑚礁区的网箱养殖等,使广西北部湾的重要代表性经济物种资源量以年均4.79%的速度下降。广西北部湾沿海天然植被的大量消失或单一化,降低了陆源森林水分涵养能力,增加了水土流失。每当强降雨,近岸1~3 km内的海域因大量的陆源泥沙输入变为黄色泥水,海水盐度急剧下降,威胁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生态系统中海洋生物的生存,部分鱼类甚至出现死亡现象。大量的陆源物质在近海沉积,明显改变了近海底质的理化特征,直接影响海草和底栖生物的生长,也影响到广西港口的沉积和近海生态系统的演化。
2.3 陆源与海洋污染威胁加剧
临海工业园区电力、石化、造纸、冶金、建材等重污染产业的发展,势必导致陆源污染物排放入海总量的增大。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部分池塘的养殖密度过大,且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养殖污水的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近海环境。2008年8月中旬在涠洲岛南部海区发生了海底输油管道泄漏事件,之后三周,原油随海流污染了涠洲岛、北海银滩、钦州及防城港市的海岸,污染海域面积达数百平方千米,过油污染红树林面积1 160 hm2,部分红树林的枝条上粘附着油块,珊瑚礁海域过油面积1 225 hm2。涠洲岛新近建成的30万吨原油码头如果出现漏油事故,将会对广西沿海乃至整个北部湾海域造成毁灭性的生态打击。
2.4 外来物种入侵
据评估,1994—2009年陆源害虫以每年增加0.73个种的速率入侵红树林,2004年开始每年爆发红树林虫灾。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于1979 年被引入北海市,由于其抗逆性、繁殖能力和竞争力强,迅速在海滩上滋生蔓延,成为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7-8]。截至2010 年,广西北部湾互花米草面积达到357.2 hm2[9]。互花米草已经侵占了大量的红树林生境,同时向西海岸扩展。2000年以来,南美白对虾已成为近海水域的常见种。2002年以来,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已经在局部海区规模化种植。2009年在铁山港海区发现沙筛贝,目前它们的生态效应不明。1986年以来,广西滨海(高潮线以上1 km岸带)人工桉树林以年均207.58%的速率增长,到2008年桉树林面积约占广西滨海总面积的17.20%。截至2009年,海岸带滨海5 km范围内桉树林面积高达9万hm2,约占滨海植被总面积的41%,是滨海原生植被的2倍,造成大量滨海天然植被的破碎和消失,甚至有些物种濒危[10]。外来物种入侵对广西沿海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2.5 保护地建设力度不够,管理能力不强
尽管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和湿地公园覆盖了广西主要的红树林、海草、近江牡蛎、鸟类和儒艮的栖息生境,但是盐沼植物、典型滨海植被、典型海岛生态系统及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動物栖息地迫切需要划建不同形式的保护地,实施有效保护。巫头万鹤山不仅是鹭鸟繁殖的集中生境,而且是我国沙坝原生植被典型保留地,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沙坝原生植被景观独特,存在间歇性沙坝湿地,在海陆演化科学研究、滨海植物资源就地保护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由于虾塘扩张、无规划住宅建设和种植外来树种等,其面积在过去15年间减少了约35%。防城港古渔村的海陆过渡带植被是我国东南沿海原始植被的一个代表,历史上生长着高大的银叶树,连片茂密的红鳞蒲桃林及数十种濒危的抗盐植物,其生境近百年来受到海水侵蚀而后退了约120 m,亟需建立相应形式的保护地。
广西已建的海洋、海岸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普遍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技能的问题,日常巡护、管理能力不足,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科研监测能力低下,公众宣传教育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对外合作能力不足,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有效保护作用。
2.6 生态系统监测能力不高,可持续利用技术有待提高
广西滨海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及临海重化工业项目的大规模、高密度的集中上马,对北部湾近海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了巨大压力。现有的环境监测是基于还原论的传统理化监测体系,无法回答各种海洋胁迫对复杂生命体的影响。由于广西缺少永久定位的海洋生态监测网络,缺少快速评估海洋污染的生物技术,缺少符合广西实际情况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导致本底基线不清,有限数据可比性差,生物响应甄别困难的局面。
红树林保护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于是大量的红树林被围垦为农田和虾塘,或者被砍伐烧制成木炭出口。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消失了73%的红树林,绝大部分是用来围垦种植水稻、生产海盐和对虾养殖。1986年广西虾塘面积为17.31 hm2,2008年达到341 km2,扩大了近20倍,期间消失的红树林中95%是因为修建虾塘。可见,迫切需要提高红树林等滨海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
3 加强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恢复
沿海水陆交接带处于两种生态系统交替过渡地带,是一种生态交错带,也是生态脆弱地带,由于具有边缘效应强、环境异质性高等特点,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引起生态安全问题。加强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是滨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广西海洋功能区划,制订和布局海洋与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建设。在重要的海洋和滨海湿地生态敏感区建立保护与经济建设联动机制,促进广西北部湾社会经济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发展。在广西北部湾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适应性措施,对重要海洋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实施有效保护,确保海洋生态安全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严格限制生物资源的非法利用和过度利用,通过生态保育、生态养殖、增殖放流、人工鱼礁等方式建立海洋牧场,恢复珍稀濒危海洋生物资源。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恢复广西滨海湿地的拟濒危植物种群。修复海洋和滨海湿地生境,开展生态海堤建设、受损海岛和岛群生态修复、退塘还海还林等活动,实施沿海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滨海植被的恢复和修复工程,控制或切断陆源和海洋污染源,切实保护和修复自然生境,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生命过程的维持奠定基础。
3.2 强化沿海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建设
针对广西滨海湿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和评价,新建本地盐沼植物、典型滨海植被和典型海岛生态方面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或湿地公园。对保护区外的重要资源,可采取生态监控区和生态保护小区的方式进行监测、评估和管理。加强已有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和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海洋自然保护科技与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升执法能力和专业技能。制订或完善管理条例与办法,形成自然保护效果评价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和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本底综合调查,建设广西海洋和滨海湿地物种与生态环境本底资源编目数据库,构建重要物种基因条码数据库,为保护沿海生物多样性及实施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重视自然保护机构作为广西海洋和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政主体作用。
3.3 完善沿海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
完善广西海洋生态监控区,创立广西浅海大地标桩监测网络,建立海洋生态定位站和湿地生态定位站,从监测平台和监测与评价技术两个方面建立广西海洋和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与预警体系。
深入开展野外调查,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加强入侵种野外种群监控。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机制和风险评价体系,严格控制和评估外来物种的引入,保护本地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当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3.4 开展沿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
开展沿海区域生物物种基础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等科学领域的研究,掌握广西沿海重要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和机理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沿海区域优先保护物种、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和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专题研究及生态损失研究,掌握一些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规律和面临的威胁,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不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综合防治技术方法等应用研究,形成资源植物可持续经营的技术体系;探索区域生态补偿和生物多样性补偿机制,开展生态旅游管理政策研究,改变现有旅游方式中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更新旅游理念,兼顾保护与发展。
针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和外来物种的入侵机制、危害机制及其控制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对现有的成熟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完善生物防治、低污染化学防治、生态替代、早期预警和遥感监测等实用技术并推广应用。完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监测与评价的地方标准和海洋污染的生物响应快速评估技术,引进和建立海洋生物标记物对海洋污染的快速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开展入侵海洋物种环境与生态效应的监测评估与对策、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3.5 推动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重视多方参与,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发挥作用。北部湾是一个国际水域,也是全球关注的海区之一。广西应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优势,根据“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准则,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开展中越海上跨界保护。广西的海洋和滨海湿地与东南亚国家具有高度相似性,面临着许多共同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难题。应多渠道对外宣传广西海洋与滨海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国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合作。
参考文献:
[1] 张灵杰.全球变化与海岸带和海岸带综合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5):33-36.
[2] 马程琳,邹记兴.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海洋湖沼通报,2003(2):41-47.
[3] 环境保护部.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R].国务院公报,2009年第7号.
[4] 温远光,李信贤,和太平,等.广西沿海防护林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0(1):1-4.
[5] 冯砚青,牛佳.中国海岸带环境问题的研究综述[J].海洋地质动态,2004,20(10):1-5.
[6] 北京自然博物馆.生物史圖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35-307.
[7] 袁月,李德志,王开运.芦苇和互花米草入侵性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14,12(4):533-538.
[8] 覃盈盈,梁士楚.外来种互花米草在广西海岸的入侵现状及防治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8,4(2):47-50.
[9] 赵彩云,李俊生,宫璐,等.广西北海市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J].湿地科学,2014(6):734-739.
[10] 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广西生物多样性区情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