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音乐学视角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设想
2018-05-14王洪涛
【摘要】以语言音乐学为理论基础,探索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词”与“乐”结合的特征,中国古诗词本身具有严格的“格律”“韵律”规则,加上中国的语言独具的“四声”音调特点,古典诗词在朗诵时具有的音乐旋律性,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分析,找出两者相互影响的共性特点,这些特点应是语言音乐学研究的范围。因此提出从语言音乐学的角度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分析研究,也是当代中国音乐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言音乐学;古诗词;艺术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关于语言音樂学,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杨荫浏先生在1989年出版的《语言和音乐》中提出“语言音乐学初探”。并撰写了《语言音乐学讲稿》, 建立了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框架。此后章鸣先生的著作《语言音乐学概论》,在杨先生讲稿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方法,钱茸老师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民族语言音乐学”这门课程,逐步建立了中国“语言音乐学”理论系统,可以说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出现是比较晚的,目前作为民族音乐学中的一门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是探讨民族音乐风格时的一个关键学科。在上述著作中,杨荫浏先生主要运用的分析材料是昆曲,章鸣先生采用众多传统民歌、戏曲和说唱的案例,相关论文还有孙玄龄,关于完善语言音乐学学科的设想。中国音乐学,2011(02)期,张良,语言音乐学中两个相关问题的思考。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3)期,贺福凌,论音韵学与音乐学的联系与沟通,艺海,2011(10)期,钱茸,介于“用”与“不用”之间——音韵学之于语言音乐学,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期,孙玄龄,杨荫浏先生与《语言音乐学初探》,中国音乐学,2000(02)期,梁惠恩.从语言音乐学角度看吟诵调研究.东京文学,2012(2)期等。各位前辈专家研究了汉语的声、韵、调三种要素及句逗与音乐相结合的关系。
在笔者留俄学习期间,了解了前苏联学者发表过很多相关著作和论文,例如奥噶烈维茨(Оголевец):语言和音乐在声乐作品中(1960),阿烈克谢娃(Алексеева):《音调理论系统在声乐旋律中的表现(1985)》,瓦希娜-格罗斯曼(Васина-Гроссман)《音乐和诗歌的语言(1972)》瓦尔科娃(Волкова)《语言—音乐学的问题(1985)》拉班诺娃(Лобанова)《诗歌语调特征在声乐作品中的具体表现(1985)》斯杰帕诺娃(Степанова)《语言与音乐:语义学联系的辩证法(2002)》他们提出:不同民族语言的特点是影响该民族音乐旋律和节奏的重要因素,在创作和表演中应注意语言特征对音乐的影响。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结合的一种音乐体裁,中国诗词自古就有“诗与乐不分家”的说法,诗词语言有四个不同声调,在古代人们把它们称之为:“平、上、去、入”,而依照四声,又将文字分为平仄两大类,这两种特点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声韵结构。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诗词还具有自己固定的格律和韵律,中国古典诗词本身的语言特点决定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歌曲创作和表演研究时,就必须注重这些语言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语言音乐学研究的范围。
目前研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献多是站在音乐学角度,在音乐史论、作曲技法、音乐美学、表演和教学方面,如左霞 浅议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中国音乐学(2006)》,姚三军《不同时期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民族化技法的衍展》(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黄承箱《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创作手法分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罗卉《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中国音乐学(2009)),李秀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专业中的教学研究》(乐府新声(2012)),任志宏《中国古诗词音乐创作》(人民音乐(2010)),杨曙光《在创新中保护、传播和发展——浅谈用现代声乐意识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国音乐(2016))等。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还缺乏把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定位为主体,用语言音乐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一、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理论价值
“语言音乐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语言学和音乐学两个学科范畴的研究领域,将在“语言音乐学”理论框架上研究汉语音韵的声、韵、调三要素及句逗与音乐的关系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演唱的影响。将是“语言音乐学”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对建立以语言音乐学为视角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方法。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研究主体,以语言音乐学为理论基础,探索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词”与“乐”结合的特征,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分析,找出诗词语言与音乐之间相互影响的共性特点,为这一体裁艺术作品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二)应用价值
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语言学理论依据。中国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无论从诗句的字数,还是韵律、格律都有其严格的规则,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歌曲创作的时候,就必须按照古典诗词的这些语言特点来创作歌曲的旋律、节奏与分句。研究成果将为作曲家如何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提供理论依据。
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绎提供语言学方面的理论依据。汉语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不同区域的歌者在演唱古诗词歌曲中,势必加上自己地域语言的特点,研究成果,关于音韵学与演唱之间关系的理论,将对歌唱者如何理解准确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
(一)寻找语言音乐学研究视角的理论依据
汉语语言既是单音节,又有声调,相当有特性,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与此相关联的是,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众多从音韵学、诗歌格律、文学等各方面对汉语音乐性的论述,又有很多古代唱论、曲论及演唱者们的实践经验总结,都论及到了语言与音乐的关系,对作为研究理论基础的语言学、音乐学相关中外文献进行分析,找出适用于研究的理论依据资料,并同时收集古诗词艺术歌曲曲目,筛选出一批能作为研究案例的曲目,为下一步研究分析做材料准备工作。
(二)研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诗词语言音韵特点
汉语属声调语言,被称为“旋律型声调语言”明代真空和尚解说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诗词歌赋的平仄的规范,就是对汉字字调音高起伏的艺术追求。在“字调与音乐的关系” 一文中, 杨荫浏先生首先提出了“ 南北曲字调配音表” 。根据这个表中所列出的各种“腔格”, 我们完全可以明确昆曲字调配音的规律,本研究也将借鉴此研究思路,利用运用图形比较法,制作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与字调分析图谱,分析语言的四声,平仄,如何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走向进行影响。
(三)研究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诗词韵律结构
在语言音乐学“中西歌词配音规律的比较”理论中, 提出汉语的声调交替是中国古典诗词吟诵的规则, 汉语语音“一音一字,汉字“一字一义” ,由于这两个特点,古代汉语诗歌就形成了两字一个节拍的天然节奏,即“双音顿”的“音步”理论,从而形成诗词的韵律结构。可以根据古典诗词的韵律结构特点分析研究诗词韵律句法如何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节奏、分句、进行影响的具体表现。
(四)研究汉语语言音韵特点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影响
众所周知,汉语方言在音声上的差异,是“十里不同音”的,从宏观上看,有着七大方言区规律性的色彩分布。语言音乐学中的音韵学知识能够帮我们获知对这些方言音声差异的根源。音韵学中所用的“声、音、韵、调、清、浊、重、转”,皆是来源于音乐的术语,说明了音韵学与音乐的关系密切。如果对这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将为演唱者在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如何对诗词语言的语调、音韵特点提供理论依据。
(五)研究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成果的转化可行度
音乐语言学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音乐实践,是这个学科的基础。通过对这门学科的研究,能在语言与音乐的关系上找出一些规律来,掌握了这些规律,听者易于欣赏,唱者易于提高演唱技术,词曲作者可以得到借鉴。这门学科不仅对音乐,对文学创作方面,也应该是有帮助的。比如对歌词的分析和研究,也应该体现在这门学科的论述中。在得到前期理论成果后,将研究如何把各个阶段获取的成果资料实际运用到作品创作、音乐传播、音乐教育等多学科理论并加以分析论证。
三、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的重点
在研究过程中,以语言学和音乐学为依托,试图将普通语言学及音韵学,音位学等语言学理论和音乐学理论密切结合起来,融通各类有关的文献资料和理论,把语言音乐学原有研究的内容。昆曲,地方戏曲,地方民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移植运用到古诗词歌曲研究中,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声、韵、调等重要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与此同时,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字调与分韵系统,字调配音问题进行详细辨析和深入探考,以期获得更为客观的理论观点。
(二)研究难点
研究涉及语言学、音乐学、音响学、心理学和美学等专业领域多个论题,因此,这一研究也可以被看做是语言学与音乐学的交叉领域问题研究,需要了解跨学科相关知识体系,比如《语音学》《应用语音学》《汉语韵律学》《汉语的节奏》《方言学》等语言学方面的著作。在语言音乐学理论研究上要借鉴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还应该对汉语构词学、音韵学有详细的了解才行。所以资料的涉及范围将大大拓展,从这些文献资料中整理找出相关的理论依据是研究难点之一。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四声”系统是有区别的,用普通话的语音去朗读分析古典诗词的音调,势必和古人用古汉语语言创作诗词时有差距。在分析制作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与字调分析图谱时,应考虑到这个问题。在古汉语音调上的分析要准确,要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除了借助各大图书馆和电子查阅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古籍访查,从而得出最准确的字调信息,只有这样,选题的研究结论才会趋于客观和全面。如何准确考证每首古诗词的字调配音,也是研究难点之一。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案例研究,站在音乐的立场来阐述诗词语言与音乐关系,把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直接论述到了曲调、节奏、乐曲构造等音乐的细微表现上,分析语言音乐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如何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表演的影响,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语言音乐学研究同类问题逐步走上系统化、深层次的发展轨道提供学术理论,也是当代中国音乐研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荫浏.语言音乐学讲稿[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3.
[2]杨荫浏.语言与音乐[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章鸣.语言音乐学纲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4]钱茸.介于“用”与“不用”之间——音韵学之于语言音乐学[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
[5]王力.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王力.詩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李西安.汉族旋律与诗歌[J].音乐研究,2001(09).
[9]徐志刚.诗词韵律[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
[10]孙玄龄.关于完善语言音乐学学科的设想[J].中国音乐学,2011(02).
[11]贺福凌.论音韵学与音乐学的联系与沟通[J].艺海,2011(10).
[12]孙玄龄.杨荫浏先生与《语言音乐学初探》[J].中国音乐学,2000(02).
[13]柯曙光.关于完善语言音乐学学科的设想[J].戏剧之家,2014(07).
[14]Алексеева,А.Н.К теории интонационного синтеза в вокальной мелодии(音调系统的理论在声乐旋律中的体现)[J]./А.Н.Алексеева//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и эстетические проблемы советской музыки:сб.науч.тр./Pедкол.Е.В.Назайкинский (отв. ред.)[и др.].–М.:МГК,1985.–С.58-75.
作者简介:王洪涛,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CCNU18DG10)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