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课程中创作意识的培养
2018-05-14蹇丽
蹇丽
[摘 要]创作意识的产生过程,是发挥主观能动与发掘潜能的过程,是表达个人意念和情感的过程,是创造有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作品的过程。素描造型课程中的创作意识的培养,是素描基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关 键 词]素描;造型;创作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4-0088-01
从低年级的素描教学开始,就应该导入创作意识的教学。教师应该植入创作意识提升基础造型训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素描语言和技法。创作是对传统的继承,应该尽早融入基础课教学中,因为修养和创作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要在基础造型阶段培养创作意识
创作需要全面的艺术修养和坚实的基础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基础都应该从素描开始。
传统的素描教学过于注重写生、写实,导致学生在素描课上基本上不动脑筋,生产了大批的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课堂作业,没能让学生通过素描课程训练,养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好习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二、植入创作意识的素描训练
虽然传统的素描基础造型训练存在缺陷,但是,具象写生的写实能力又是不可或缺的造型基础。只有在扎实掌握具象写实能力的训练中,及时地导入创作意识,使创作与基础融合,才能使素描教学真真正正成为艺术创作的造型基础,从而为艺术创作服务。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素描语言和技法,大胆创新,敢于超越。创作意识的产生过程,是发挥主观能动与发掘潜能的过程,是表达个人意念和情感的过程,一幅作品完全能够体现作者的人文情怀、艺术修养,对生活的态度等,所以在创作上要不拘一格,在手法、技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创新尝试,百花齐放,允许失败。
创作思维包括许多方面,而创新,则是对现有模式的一种颠覆。创造就是对不同元素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从创新或创作意识的角度,需要在基础造型训练阶段改变过分依赖直观写生的特点。教师应该提倡、鼓励、甚至要求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尝试对对象进行夸张、改造、变形、嫁接、错位等处理,以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创意能力,达到在素描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的目的。
三、在历史和传统中汲取创作的元素
要想在基础造型阶段真正开始创作行为,对于历史和传统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架上绘画、电脑创作,无非是手段不同,主要是借助媒介传递作者思想,作者所表达的意图是否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取决于作者的综合素养。因为修养和创作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每一阶段加入文化、意识的元素和营养,而不能等到学生思维定型或形成惰性。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修养,然后才能启发、引导学生,在素描中融入更多的创意思维,我们可以在传统中寻找灵感,也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法。在初级阶段,应以模仿为主,此时注重的是技法表现。当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自然而然进入创作阶段,此阶段注重内涵的诠释,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也可以是思想加技法的统一体。
四、在基础造型训练中培养和抓住灵感
灵感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灵感就无法创作。在素描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抓住灵感,灵感不是自己产生的,也不是凭空就能有的。它来自于生活的实践、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日常的积累。艺术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比如文学、音乐等,这些知识的摄取,无形中促进了艺术修养的提高,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灵感自然而然就来了。
五、在基础造型中用活创作元素
素描是通过线、形、体、结构及材料等元素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线是素描中最直接的语言形式和绘画表现要素,不同的线所表现的情感不同,直线刚直有力,曲线柔美含蓄,一排点可以构成一条线,一排线可以构成一个面。表达情感,不是只对线的排列形成空间的概念,只把线的元素作为塑形的手段,而忽略线本身具有的创作意识。而应该把这种对造型能力的培养,情感的表达,创造力的启发始终贯穿在素描训练中,我们才不至于在素描课堂作业中茫然失措。
我们往往对具象的形态非常重视,而忽略虚形的存在。因为具象的形态是主体,有内容,比较容易产生文字联想。只有练习好写实才能变好形,抽象要抓住物体的形态,更要体现事物的内在。数码时代中平面的设计抛开光影注重结构,在扁平化中进行研究,通过构图、透视等技术手段进行表现,缺少对形及黑白量的抽象语言转换。而在一些现代素描中对于画面的控制是非常主观的。
体是指物体的体积所占据的空间,并以此所形成的关系。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往往把能表现空间的全部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绘画。素描学习应是研究和探索性的,以此来培养自己对视觉语言的独特感受。
结构: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虚实:虚假和真实。
材料:在素描日益强调自身的价值,素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变化的今天,素描的工具材料也发生了变化。现代艺术已使人们的审美要求及表现欲望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素描材料使用的多元化也符合了这种需求。培养对材料的敏感性,尤其是使看似最常见的材料发挥最大的可能性,素描成为培养敏感性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献:
[1]王琰.世界当代艺术大师丛书:焦灼基弗[M].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2]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素描学习:材料与技法[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