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支架”设计
2018-05-14龚玉华
龚玉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7-0058-01
教學是教学者精心设计的,外在于学习者的一套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事件。与此相关联的,便是教学设计,对这套事件的设计,通过设计这套事件,促进和实现学生内部信息的采集、加工和提炼。在明确学生起点和学习目标任务之后,促进学生顺利地从起点走向目标达成的这套事件起着辅助学习的作用,我们把它们叫作“支架”。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一般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最见功底的是“支架”的设计和操作。
在一堂优质课上,授课老师除了一般设计上有的要素之外,大量提供的便是资料。比如教授《匆匆》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形式、赏析意境时,提供了3份资料;在主旨探求,理解作者的“思想”时,竟提供了4份资料。资料占据了整个设计内容的五成以上,这是一种极为大胆的设计和创举,成为推进教学活动最为直接有效和最为主要的支架,支撑了整个语文课堂。
这些资料,从内容上似乎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知识性资料。比如关于通感、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及应用,关于作者人生阅历、心路历程以及写作背景的介绍,这些都带给了学生丰富的知识。另一类便是他人的品评文章。如吴周文先生的《春的赞歌——读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和杨昌江先生《工笔画,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等赏析片段。
实际上,支架式教学在国外已流行了多年,近年来在我国语文界悄然兴起。它融合了多种教学理论,譬如情境教学、合作教学、最近发展区模式等,以理论整合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旨归。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内在潜力,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将知识高效度、高力度地传授给学生,最终作用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支架式教学的教学环节如下:(1)搭好支架——围绕学习主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理解框架。如,这堂优质课以朱自清的《春》为教学主题,提供与教学相关联的、与课文《匆匆》“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的资料作为支撑内部的架构。(2)进入学习情境——这又是情境教学理论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进入教学情境。(3)独立探求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探索问题情境中所蕴涵的文本意义,提炼出问题的实质,努力解决问题。(4)团结协作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理论模式。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有效的理解,完成语文教学的意义构建。(5)注重教学评价——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检查是否完成了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
明确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而设计。这个目标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构建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告知学生即将达到的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个方向与评价的标准,即上完这一堂课我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和收获到哪些新的知识,对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提升。语文教学中的“支架”设计,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向着新的目标出发,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与学习能力。语文支架式教学就是要在语文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嫁接理论科学的策略,要想将这一模式真正地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所适,是要按照一定的准则与要求来促成的。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设计始终不能离开它的核心价值,即通过搭建支撑框架辅助学习,让学生逐步获得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是少不了的。在这堂优质课中,课堂上呈现的教学资料的聚焦点在哪儿,如何有效、适时地呈现资料,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小组协作,如何来评价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效果等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和深入。更为迫切的是,既然倡导文本的细读,如何把支架设计的理论落在教学的一个点上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的话,整个语文课堂就会变得“花里胡哨”,可能沦为一种“杂耍”,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实质上收效甚微。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语文支架式教学是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运用。语文教师通过寻找“支架”、搭建“支架”、撤离“支架”这一过程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调节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最终在模式指导下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