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的讽刺诗
2018-05-14李玉珍张勇
李玉珍 张勇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真实地反映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人们的生活状况,其中的讽刺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辛辣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本质,描写了百姓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劳动人民机智勇敢、疾恶如仇的精神。
[关 键 词]《诗经》;讽刺诗;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4-0022-01
《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作品基本上产生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前后大约涉及了五百多年的漫长历史。雅、颂部分基本上是知识分子作品,而十五国风则多数是民歌,虽然在流传与编集的过程中可能经过知识分子的加工润饰,但仍然闪烁着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光辉。这些作品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诗经》中的精粹主要在国风部分,其中的许多作品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生活的愿望与要求,对统治阶级的剥削表达了极大的抗议。而国风中这些讽刺性的民歌与大雅、小雅中的讽喻诗,构成了《诗经》中政治讽刺诗的主要内容。这些诗歌辛辣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表现了劳动人民机智、勇敢、疾恶如仇的精神。这些讽刺性的诗歌作品,大多集中在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这一阶段,由于暴虐荒淫的君主内政不行,对外又不断用兵,使得民不聊生,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与思想都产生了激烈的动摇,西周的政治统治政权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最终走上崩溃衰败的道路。这些作品反映了贵族荒淫无道的生活和人民哀怨愤怒的心情。
君王暴虐无道,任人不善。《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此诗开头便以瞩望南山起兴。南山的高峻雄伟,就像权位显赫,在国家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职责的大师和史尹一样,然而他的胡作非为、暴虐不平又恰似南山积石累累,巍峨崔巍。他旷废国政,为非作歹,国家为之衰败。诗中除了对大师和史尹的讽刺之外,还对周天子提出批评,认为周天子不躬亲政身,不信任人民,不了解下情,任人不作考查,使小人得势而诬罔了君子,因此诗人对周王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改正用人上的错误,唯有如此,才可消天灾,息民愤。诗的核心则强调朝廷一定要任用贤能,才能使政治清明,国家安定。
统治者重敛贪鄙。《魏风·伐檀》是一首伐木工人的诗歌,它揭露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的丑恶行径。“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国土地短缺,民生贫困,贵族征收重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因此,伐木工人会发出“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的不平之鸣,这反诘的语气是他们对贵族不劳而获、不勤而食的控诉与讽刺。
劳役过度。关于劳役不均,使民奔波于途,哀叹长号者,有《小雅·北山》等诗篇。《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养,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北山》一诗,孟子认为是“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诗中描写周朝末年有些人在家中安安逸逸,有些人为国事精疲力竭,有些人吃饱饭高枕无忧,有些人在道路上来回奔走,有些人不晓得人间烦恼,有些人身和心不断操劳。面对不公平、不公道的社会现实与政治现实,吏卒哀叹父母,因而烦劳感伤。
贵族荒淫腐化。《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这是一首讽刺周王朝卿大夫腐朽生活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卿大夫们身穿奢华无比的羔羊皮袄,每日吃得酒醉肉饱、无所事事、坐享其乐的憎恶之情,揭露了周代统治者剥削、压迫、残害民众的罪恶事实。
闺妇之愁思。《诗经》里反映兵役及徭役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怨恨,还有一些是透过思妇对长期在外行役親人的愁念,如《王风·君子于役》等表现的。《王风·君子于役》写了一位妇女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她在苍茫的暮色中倚门而望,但太阳落山、羊群归圈、鸟儿归巢、家家团聚,而自己的亲人却不见回来,孤寂之感涌上心头。作者将画面以朴素简净、感人至深的语言描绘出来,使人想起了徭役的沉重、野有征夫、家有怨女的社会现象,激起了人们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
《诗经》中的讽刺诗,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及针砭,它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及社会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意涵深远。
参考文献:
[1]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
[2]徐柏青.从《诗经》中政治讽喻诗看周代士人的忧患意识[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