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2018-05-14闫飞罗立
闫飞 罗立
有人偏爱在安静的书房里、温暖的灯光下思索人生,有人喜欢在激烈的辩论中展现思想火花,而风光摄影师闫飞更愿意将自己置身于静谧的夜幕下、广袤的空间里,任思緒自由飞翔。
摄影师闫飞选择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与光污染的郊外夜幕,通过广角、高感光度和长时间曝光设置进行拍摄,于是创作出《静思》这幅作品。作品中,古老的遗迹、奇幻瑰丽的银河系和微小的个人构成一幅具有冲击力的画面,透视出整个时空的永恒。透过这幅作品,深深静思的或许不只是摄影师自己,而是我们所有人。
闫飞的风光摄影作品及作品名称似乎无一不表现了这种永恒,往往令人陷入长久的思索。《侵蚀》这幅作品中,镜头定格的荒芜的黄土地似乎诉说着人类的自以为是,“威胁人类生存的远不止战争、疾病,还有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每当我们为这个世界飞跃发展而感到欢欣鼓舞时,我总要忍不住回头重温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一句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胜利中。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作品前景中质感强烈的沙化效果与远景中的小树等生命体形式形成对比,以此提醒人们:在环境危机面前,生命是多么脆弱。
如果人们在自然风光摄影作品中读出丰富的意义,那就意味着摄影师的思想内涵同样深刻。回顾多年风光摄影的学习与创作经历,闫飞逐渐领悟到:无论前期拍摄还是后期调修,风光摄影绝不仅仅是对自然万物的刻板记录。一幅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应是摄影师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应赋予作品内涵与灵魂,而非仅仅只为营造视觉效果。当然,美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若作品没有形式美感便无法激起欣赏者的观赏欲望,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便无从谈起。
当下,数码摄影已不需要太多投入,一部相机、一台电脑、一款后期软件就可以记录、呈现自己构想中的影像。与传统胶片摄影相比,数码摄影不仅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同时也明显降低了摄影门槛。但是要想创作出有灵魂有生命力的作品,闫飞认为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款高素质的数码相机设备,二是要在前期拍摄时得到一个优质的数码影像文件,三是要具备一定的数码影像后期处理技术。
作品灵魂的赋予不仅需要前期的用心拍摄,还需要后期技术,在闫飞看来,许多摄影爱好者往往非常重视前期摄影技术的学习,而忽略了后期技术的掌握。“前期利用相机及镜头的景深、快门、焦段等本体语言以及影调、色调、构图等造型语言完成拍摄,再利用后期技术对照片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处理和加工,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借用亚当斯的一句话:前期是谱曲,后期是演奏。”
或许是受亚当斯的影响,闫飞在执着于在暗房中冲洗黑白胶片两年无果后通过数码摄影和后期技术终于找到摄影的探索空间和乐趣所在,从此一发不可收。
作品《归途》,拍摄于日落时分的内蒙古,拍摄时,恰好有一个骑马的牧羊人从远方而来,闫飞预先进行构图并采取右曝光策略,保证了暗部细节又还原了现场的氛围。作品呈现出的整体效果不仅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也一并表达出他的自然永恒观。
作品《吟唱》,并没有进行过多后期处理,只对向右曝光的过亮画面进行了压暗处理,但最终的效果不仅使前景草坪细节丰富,画面周边部位画质也极高,整个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高耸的岩石在低声吟唱、翩翩起舞,而岩石又为草地遮风避雨,呈现出天与地、草与木、云与雨相依相伴、相辅相成的和谐自然。
作品《栈桥》,前期采用向右曝光的方式拍摄,后期则主要利用Photoshop线性渐变滤镜和镜像渐变滤镜完成。它寓意人生就如同这座栈桥,旁边枯黄的小草是栈桥必不可少的烘托因素,画面中,阴云还未散去,但远处的光亮仿佛让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自然风光摄影对闫飞来说同样如此,“一幅具有美感的风光摄影作品,前期拍摄技术是基础,后期技术调修是补充;一幅扣人心弦的风光摄影作品,美的画面是载体,而摄影师内涵的赋予是灵魂”。正因为深谙了这个道理,将自己的情感和山水结合在一起,并找到最好的表现方式,闫飞的作品才如此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