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的路径及要求
2018-05-14祝小茗胡慧玲
祝小茗 胡慧玲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高度凝练,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的深刻总结。具体而言,“因事而化”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因时而进”就是要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瞄准时代特点,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要求高校根据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2-0036-05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厚植于伟大的教育。大学校园是传承人类文明爝火、播撒时代精神精华的思想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从战略全局高度回答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系列重大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确立了行动纲领。它不仅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与规律的深刻总结,更是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因事而化,即借助相应的事情而实施教化,将化育人心的工作与相应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一道去做。对于高校而言,就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深度融合。
(一)思想政治工作因教学而“化”,就是要坚持首善标准,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谋划推动工作
抓好顶层设计是积极落实《关于全面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学科建设、思政课改革和专职教师激励等政策的有效路径。[2]对此,需要我们加强宏观指导,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定理想信念,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化理论学习,厘清“四个自信”与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为引导大学生形成“四个自信”奠定基础。要把“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中,使实践教学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其他专业课教师也应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合理挖掘各门课程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开放研修平台”,提高学习培训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来。
(二)思想政治工作因科研而“化”,就是要强化学科基础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依然停留在“经验哲学”的层面,授课内容与实际存在的社会规范有较大的差距,道德说教痕迹明显,内容重复,稳定有余,创新不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后于社会发展。[3]因此,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处理好知识与方法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处理好课堂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注重时效和实在的关系,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成长中价值观的升华。此外,要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科研力量、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非学科化、教师宣传员化、科研价值虚化、科研定位的教学化等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要以鲜活的时代内容、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师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转变传统单一内容的传授模式;注重从目标、内容、方法体系上着手,满足不同个体的多样化需求,注重以人为本,杜绝教育的“一刀切”和“大锅饭”;发展“备课—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实现从“真理—事理—情理协调—融合模式—改变思维—校正行为”的新型教育范式,加强群体多向传播与组织凝聚力,改变单线性传导过程:[4]注重现实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研究,兼顾常规问题研究与模糊问题研究,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范畴、基本方法的构建,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思想政治工作因管理服务而“化”,就是要以学生管理服务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寓管理服务的工作格局
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补、联系紧密,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的特点。高校要利用党委常委会、校务会、党委中心组学习会等形式,学习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服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召开学生工作大会,听取学生意见,共同研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办法措施,提高部门间的协作水平。要加强党(团)支部建设、班级建设、学风建设,不断巩固服务意识,努力提升管理水平,逐步构建“教育—服务—管理”新型工作方式,发挥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抒发内心的激情、增強竞争意识、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做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努力降低贷款毕业生还款违约率,促进每位受助学生健康成长。完善管理服务队伍的选聘、使用和考核机制,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班主任队伍建设办法,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向专家化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瞄准时代特点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新的时代条件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文化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现在的大学生与过去相比,个性更鲜明、思想更活跃、人生阅历更丰富、知识结构更立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坚持根本原则和制度,又要积极推进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就要紧跟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要用好“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平台,丰富网站、微信、微博传播平台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师生发声,传播时代正能量,将充满正能量的话语和精神传播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让信仰坚定的学生更加笃信马克思主义,信仰迷失的学生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让网络成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探索发展校内自媒体,筹备组建网络舆情防控中心,改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形态、价值传播方式,帮助大学生主动研判舆情、把握动态,有效发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减压阀、思想晴雨表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便利条件,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简称“网络三课”)、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将知识内化,把“混合式学习”和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促使广大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多元变革,继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必须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紧贴思想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坚持固本培元、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引领,让良好的师风、学风、教风在校园落地生根。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做好广大高校教師的激励工作,以德立身、言传身教、淡泊名利,用出精品、讲诚信、严治学、勇担当的人格魅力熏陶和引导学生;广大教师要坚守师德师魂,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使命,以“明道”长本领、以“信道”强动力、以“弘道”求实效,用积极阳光的价值观念、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知行合一的意志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要熟悉学生特点,把握教育规律,深化学生对党史、国史、军史以及当代中国发展趋势的认知,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认同感,深化理论视野、政治参与、家国情怀的时代认同,引导他们既要有“遥望星空”远大抱负,又能知行合一脚踏实地,既理性看待问题、又能辩证地看待社会矛盾与阴暗面,培养具有正知、正念、正能量的当代大学生。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要鼓励学生接触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实地参观考察,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了解社会中一定时间内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方式方法,提升解读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改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就是要关照社会现实,及时激浊扬清
翻阅辞海中的“进”字,不仅有进步、进入之意,还有进攻的意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这里不仅暗流涌动、思潮杂糅,更有斗争与批判。“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弭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文化交流与交融,面临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来临引发的学习与教育革命,广大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的知识传授,不再轻易接受课堂所讲,只需轻碰指尖和鼠标,便可以足不出户轻而易举地获得所需要的讯息与情报。相同问题的不同解答、同一事实的不同报道在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裹挟下,使得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挑战着大学生的传统认知与价值理念。对此,我们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观念,既是一门科学又是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进一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匡扶正义的能力。[6]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武装与问题批判的关系,在进行理论武装的同时,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进行合理批判,从而让学生“终身受益”。更要贴近生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理论引导,杜绝“空对空”,运用生动的事例和理论的逻辑,讲“真话”“新话”“家常话”和“喜闻乐见”的话。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管理,抓牢“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型阵地,利用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来推进精细化管理,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开创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新格局。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而新”,要求高校根据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更新工作思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因势而新”的“势”,指形势。形势在变化,教师讲课的方式方法、思想认识也要随形势、局势的变化而改变。
(一)全面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
一是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冲击。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时代潮流,这为我国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先进文化、增强综合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西方发达国家高精尖端的信息技术与综合国力,大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国家化”等错误论调,大肆进行意识形态输出,手段隐蔽且不遗余力地推销资本主义的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针对上述问题,要始终坚持“堵”“疏”结合的工作方针,警惕文化侵略与文化渗透,用“中国梦”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让优秀的民族传统与国学文化来消解精神的匮乏与信仰支柱的崩塌。概言之,处在西方思想文化冲击前沿的高等院校,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与敌对势力此消彼长的双重压力下,冗繁杂糅的思想文化斗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任务。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政治体制改革所释放的红利,在依法治国背景的感召下,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与开拓创新精神大大增强。然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贪污腐败、自由散漫、唯利是图、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亦在时刻冲刷着高校师生的价值理念与道德操守,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问题的凸显,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和精神迷茫。譬如,有些学生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急功近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缺乏道德约束与自我克制;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社会责任感缺失。其次,受市场经济求利原则的影响,部分学生缺乏务实精神,重利轻义,喜欢走捷径,动歪脑筋。呈现出爱攀比、炫富、仇富等负面消极心态,不从自身找原因,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过度苛责,过度放大社会弊端与阴暗面,心态严重失衡。有的一叶障目,只看眼前利益,忽视整体长远利益,自私自利、饮鸩止渴;个别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将遇到的困难理解成家庭没背景、自己没关系。再次,受市场经济开放性流动性的影响,大学生的观念更新速度加快,也给不良思想的侵入提供可乘之机。少部分学生在生活上追求浅层的物质利益,只讲实惠,有时甚至沦为拜金主义者,消费上追求超前消费,网贷、“裸贷”现象层出不断。总之,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主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高校应该努力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是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问题。互联网、手机等传播交流方式,具有信息传播分散点多、交互性强、流量大、管理复杂等新特点,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师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扩展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新面貌
一是依法管理、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逐步形成。依法管理、依法治校是高校管理变革的必然趋势,是高校管理走向科学化、制度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依法治校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实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更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高校逐步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新格局。[7]绝大多数高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构建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工作的制度保障机制,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能力和教育客体素质,将依法治校理念落到实处,营造了依法治校的良好環境。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正逐步形成。几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型到开放型、从单一到大众、从理想化到生活化的转变。广大高校普遍确立了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实践思路,完善了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社会实践评优评先机制,初步形成了关于高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了一批企校、区校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了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德育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许多高校纷纷制定《大学章程》,强化校规校纪建设,用严格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约束广大师生,一批有能力、高素质的保障学生社会参与的思政工作队伍已逐步形成。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提法与新亮点。5年来,各高校坚持服务本位,强化品牌意识,针对“95后”乃至“0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主动调整方式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与“生态化”,改变话语体系与交互模式,[8]及时化解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惑,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归属感、尊重感、满足感和成就感。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如贫困生、少数民族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等不同群体的生源,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注重心理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的区分,在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上下功夫,使不同层次、水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关爱。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更新思路
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是机遇,又充满挑战。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有着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虚拟性强、互动性高的鲜明特点。因此,高校应加强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升网上宣传与网下互动的教育效果,用文明滋养网络,掌握话语主动权,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在网络世界上发出清晰响亮的“中国声音”,表达出客观真实的“中国观点”,担当起向世界传播中国好声音的使命。
二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技改变世界,网络精彩生活。身处当下“微时代”,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好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论坛、网络QQ群、网络社区。利用这些“微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要培养 “微领袖”。鼓励优秀大学生担任各类微博、论坛、虚拟社区的“版主”、“博主”,让他们成为网络媒体的“喉舌”,成为正面信息的“舆论先锋”、流言和虚假信息的“粉碎者”。
三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与宣传。筑梦中国,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理论的地方,必须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作为重要职责,切实抓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9]切实解决好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中国高等教育,2016(24):6.
[2] 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 光明日报,2016-02-07(007).
[3] 宋俊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85.
[4] 顾海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03.
[5]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谈[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1.
[6] 李忠军. 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研究[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02.
[7] 江朵.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94.
[8]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登[N]. 中国教育报,2017-02-05(008).
[9] 潘学良. 把“四个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