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契合
2018-05-14徐宇琼
徐宇琼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采取观察法发现了实际上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传统文化虽有所涉
及,但在思想层面来讲的话,做法还是不够具体,无法巧妙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针对此种现象,我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结合中学语文教学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文化的汇聚,诸子百家的风采、传统文学的韵味、传统节日的风俗与特色、汉字汉语的民族自豪都是语文教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从人伦纲常到人人平等,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人治到法治这一路走来不仅是去其糟粕的创新,也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的继承。而在文化融合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也提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忘本,不唯本。在教学中最能触及传统文化底蕴的便是语文教学,在一线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比较成功的案例运用,例如京剧进课堂,使学生感受国粹带来的文化陶冶与传承,在《端午的鸭蛋》中让学生搜集端午的习俗、诗句等以及联系清明、中秋等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等等。但除此之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在中学,升学的压力不仅存在于学生,中学一线教师也深受其影响,教案也并未在三维目标中去设立整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为缺失,在宝贵的课堂时间更多的是去讲解语法修辞等知识点,使得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呈现不尽如人意。
(二)学生方面
首先,存在着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不重视的普遍现象,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误导,在语文课堂上刷数学题等现象也频频出现,学生有效的课堂时间都无法充分利用,何谈课余时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呢?其次,就是学生观念存在的另一个误区:工具书的使用是起到辅助阅读作用的,尤其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但素质教育与考试评价之间的冲突矛盾、学生升学的压力使得学生对语文工具书过分依赖,斟酌字句却不深入领会其主旨精神文化意蕴。而在语文课文中更多的是文言文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但学生过度依赖工具书来翻译,死记硬背课文来通过考试的检验无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小的打击。
(三)社会方面
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分给了考试必考科目,同时没有真正地贯彻落实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解决策略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智慧、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主义情怀、吾日三省吾身的个人修养,传统文化既是文化自信,又是社会发展的助力。如何在教育中与传统文化有效契合,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来如何引导,需要一系列具体而切实有效的方法。
(一)教师要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教师应该先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就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师与课文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地步,才能毫无违和感地分享给学生。教师从意识上重视了,才会更好地从言行举止中透露出来中国的民俗文化。如在语文教学中,汉字方面,文学艺术、唐诗宋词方面融汇了太多的文化底蕴,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思想碰撞中来迸发传统文化的火花。其次便是教师要客观对待传统教学方式。在今天,“摇头晃脑死记硬背”已被打上迂腐的标签,但我们扪心自问,事实果真如此吗?恐怕不见得。文言诗歌最适合记诵。因为汉语的音节界限分明,声调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好的诗文,都是搭配得当,双声叠韵,律动相恰,只有诵读,才能体会到其美感与乐感。古人教育讲究文从字顺,从浅显易懂的文章去领会孝道伦理、尊师重教最为合适,中国古代教育影响了世界,自然是有可取之处的。
(二)学生应该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风土文化
学生应该走出校园这个温暖的象牙塔,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中语文所流露的传统文化,走进社会,了解风土文化。去感受韩愈《醉翁亭记》里的心情体会,听专家教授讲授传统文化精髓,听国学大师的国学讲座,欣赏有文化品味的节目如《百家讲坛》《艺术人生》等。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从内心去做到不抵触。传承写作思维方式,我国古代教育虽有弊端,但流传几千年可取之处甚多,文言文的学习方式是值得去深入挖掘的。如《寡人之于国也》类比推理的手法,再如苏洵的《六国论》首尾照应,旨在突出“弊在赂秦”;庄子的《逍遥游》寄寓言说理的浪漫主义色彩。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去挖掘所学课文的思维方式,学生会从其中去获得一桶水,甚至更多。
(三)学校正确使用校本教材
因地制宜,部编本教材中的选文大部分都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但在實际教学中不应该对其讲解点到为止,而是应该结合校本教材来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山东省淄博市的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思想,山东省济宁市借助孔子来进行为人师表、因材施教、求学好问的培养。学校应该多组织传统文化进课堂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使学生从思想上去真正接受传统文化,例如以阅读、汉字听写大赛、诗歌朗诵、传统文化竞赛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影响一致,共同来促进学生内在传统文化语文涵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