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味教育,幸福本源

2018-05-14李程

课外语文·上 2018年2期

李程

【摘要】现今时代,我们的受教育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有的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吵闹;有的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规划,抱着得过且过的生活观念,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干什么事都心灰意冷,消极被动。很多教育者惊呼:我们遇到了“垮掉的一代”!从教育者應有的心态出发,要求教育者基于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从而在教育中深刻地影响受教育群体,使其成为成功的人!

【关键词】受教育群体;教育者心态;尊重生命;点燃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德国哲学家鲁道夫·奥伊肯曾说过:“对生活之意义感到困惑和不安,这个事实恰好证明了在我们本性的深处有一种寻求意义的内在冲动。既然一切可能的外部生活都不能够令我们满足,那就必定是由于我们的生活具有从直接环境无法达到的深度。”在他看来,教育是追求“我们真正的自我”。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他的论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旦人不去寻求真正的自我,不去让自己的生活具有超越现实的需要,那成为“垮掉的一代”就不可避免。而关注了“真正的自我”,就是注意了内在精神生命的教育,是人的超越性需要的教育,这就是具有“禅味”的教育。

一、修炼一颗教育者应有的心

教育是神圣的,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超越。而这种超越必须先要有教育者的超越!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一再强调教育应当有超越世俗的功用目的,要把精神陶冶作为教育的中心价值,他甚至认为“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过程”——他力图为学校教育寻找一个智慧和精神的基础。我把它理解为:它是要有某种超越于现实的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促使教育者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进行教育。《来果禅师语录》曰:“识能放思量,心不可得;妄能放想尘,身不可得;虚空能放大地,世不可得。”换句话说,就是人要拿得起放得下。但很多教育者不是为了学生成长,也有不少人教书是希望通过教书出名得利,忘记育人的根本。眼睛里只看得见学生的分数,心里牵挂着几个优等生在全校的排名和考试中的成绩。而教育,是关乎人心灵的事业,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了莘莘学子的成长,须放下名利得失,超越世外才好。

二、修炼一颗教育者柔软的心

教育者的超越就必须经历——修炼!修炼一颗教育者应有的 心——不计名利的心、柔软的心。我们老师如果有这么一颗柔软的心,那真的是学生的福气了!每天每天,我们老师用温和的声音、温煦的目光、温情的笑容去面对学生们,多好啊!作为教育者,最好是豆腐嘴,豆腐心。一个真正的好教师,意志可以越来越坚强,心地却应该越来越柔软……就像禅里所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面对稚嫩的孩子,面对他们纯洁的心灵,让自己始终保有柔软的心:它包含着善良、宽容、仁爱、慈悲,这应当是教师修炼的头等大事——教师没有善良,教育就不会有温润;教师没有仁爱,教育就不会有温暖;教师没有慈悲,教育就不会有温情。

(一)基于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韩国“岁月”号客轮的倾覆沉船事件中,学校教育者对因事故身亡的那么多学生生命的敬畏之心,让檀园高中的教师跪在讲台上向家长谢罪,教育就应该基于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生命就是教育最大的事情,其他一切,无论得失、输赢,都无足轻重。教育者必须有这样的观念:生命不仅是肉体的东西,精神东西也是有生命的,是更需要珍惜的。只有这样,教育者在施行教育时才不会去伤害那脆弱的“花朵”!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面对天真烂漫的他们,教育者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珍爱生命,育人为本!我们教师者,应该是不仅能够教给孩子们知识,教给他们人生中与人的交流和包容的方法、能力,更能够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带给孩子们良好的精神指引和灵魂影响,真正成为孩子们人生的导师。

(二)善于点燃学生生活、学习的智慧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而禅说“心就是道场,心随已在,随时可修”“生活无处不功德,人间处处为道场”,用心对待每个学生,认真做好教育教学生活中每项细致的工作。教育,就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和启迪他们自己去思考该怎么做,去探索怎么学习更好。点燃——是关键,也是核心!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善于用生活学习的智慧去点燃心灯!用爱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点燃学生内心的灯盏——对爱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教育需要讲大道理,讲透说明白的大道理不仅可以为人们所认同和按捺,也可以作为价值信条为人们所信奉和服膺;教育不能确保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为崇高的人,但教行可以引领每一个人朝着崇高的境地而努力”。因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城市或乡村,富贵或贫贱,聪慧或笨拙,健全或残疾。无论在品德或人格上,无论在生理或心理上,只有教育者深切地关怀和爱护,只有慢慢地守护和等待,才能使其成为成功幸福的人!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者,只要修炼好一颗教育者的心,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用“爱”去点燃学生生活、学习的智慧,相信自己,不言放弃,就一定会取得教育应有的成效——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1]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马斯洛.洞察未来[M].许金声,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3]谢云.幸福教师五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