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寻求适切的平衡

2018-05-14郑永强

课外语文·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

郑永强

【摘要】当下农村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现状令人担忧。语文阅读教学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要寻求一个适切而有效的平衡。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适切平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下面是我校一位青年老師执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日月潭》一课的公开课案例。

《日月潭》一文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国台湾省日月潭的美丽风景。作者以日月潭的具体位置、名字的来历,以及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第一课时中,这位教师带着孩子学习了这节课的生字,并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第二课时是研讨课,执教者带着孩子通过图画,学习了日月潭的具体位置、名字的来历,通过诵读清晨和中午的美丽风光等内容,学习作者写景的一些方法。之后,还引用了其他两篇有关日月潭的文章,最后介绍了台湾的历史,激发了孩子的爱国热情。

可以说,这节课的内容很饱满,节奏也很紧凑。可见执教者对这节课也是下足了功夫。

可是,在接下来的评课中,出现了以下完全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节有广度和深度的课,许多地方都值得借鉴。

执教者对文本做了细致的研究,他教给了孩子怎样抓住重点句来体会优美风景的方法,他还带着孩子去诵读,去发现按时间顺序来写景物的方法,同时,还阅读同类的描写“日月潭”的文章,学习这种比较异同的阅读方法。虽然有些孩子听不懂,但是依然是一节优质课,它遵循了用课文来教语文的原则,站在文本之上来学习语文,是一节优质课。

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一节课的深度、广度、密度,学生真的能接受吗?

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识字教学是其重点,阅读教学是难点,课堂上除了学习课文之外,让孩子阅读有关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欣赏台湾风光有必要吗?台湾的历史要不要讲,站在二年级孩子的角度上,孩子能听懂吗?

其实,低段阅读教学,没有必要学得过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简单地教,一课一得,学生才能有效地学。

一时间,两种观点形成激烈的交锋。一节低段阅读教学课到底要教什么?要教到什么程度?教学内容如何取舍?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当然。这些问题其实是简单而清楚的,一切的一切固然是指向学生。为了学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实情。可是,知易行难呀。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十分谨慎,本人认为,当下农村阅读教学,一定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教学目标,要在“言”与“意”之间选择平衡

大家知道,文本表现的形式有两个方面,即文本的“言”和“意”。所谓“意”,就是文本表现出来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它是文本的血肉,是具体形象的血肉。它借助具体的字、词、句、段、篇,用形象打动人,用思想感染人。“得意”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带着孩子批文入情,缘文入道,它指向的是文本的人文性。所谓的“言”,就是文本的外在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和语言范式。“得言”就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孩子发现语言的规律,通过运用和实践,内化迁移后,习得语言的形式。它指向的是文本的工具性。

但是,农村小学很多的阅读教学,都在有意和无意中把教学偏重于对优美词句的理解和背诵,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思想,体验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一大误区,“得意”未尝不可,但这只是阅读教学任务的一个方面,阅读教学还有更大的任务,那就是积累语言后的运用语言。“得意”之后别忘了“得言”,所谓的“言意”兼得,才是完整的阅读教学,才是合乎言语习得规律的真正的阅读。阅读教学固然需要理解语言,通过理解语言来走进内容、思想和情感之中,可是还要继续走下去,关注言语的表达并尝试运用,沿着“语用”这条线,引领孩子在语言中“死去活来”。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在“言、意”两个方面同时着力,不可顾此失彼,只有在“言”和“意”之间寻找适合孩子的一个平衡点,阅读教学的效果再能最大化。

二、教学内容,要在“多”与“少”之间选择平衡

一节阅读教学,教学内容是多一些还是少一点,这应该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但是,对于当下农村小学常态的阅读中,看到的却是教师没有认真解读文本,不知道阅读教学到底要教什么,只是带着孩子把文本读一遍,再复习一下生字,孩子能把课文读通读顺就万事俱备了。相反,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中,我们看到的是执教者把自己文本细读到全部塞满课堂,在短短40分钟里,一会儿文章结构,一会儿探究用词的精妙,一会儿表达效果,一会儿应用活学,一会儿又文本链接……他们带着孩子一个劲地把文本扩展,不停地向文本更深处漫步,这样的教学,课堂是饱满了,而学生呢?跟着教师奔跑,一路气喘吁吁,一知半解,茫茫然不知所以。

这样的教学,教者其实想把自己文本细读到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向听者展示自己的文本细读水平。殊不知却忘记了学生,一节四十分钟的课,这也要教,那也要教,这放不下,那也要关注,面面俱到,不分主次,以为教师教得多,学生就学得多,这是大错呢。其实应该换个想法,对于学生,只有少而精的、重点突出的内容,他们才能真正掌握。一课一得,简简单单教阅读,才能快快乐乐学语文,这里其实隐含着一个教学哲理——“减”是为了“加”,教师教得少,学生反而学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应该站在高处解读文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恰当取舍教学内容,在“多”与“少”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这才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

三、教学手段,要在“繁”与“简”之间选择平衡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而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幅历史挂图等。十多年前,农村教师上课时,常用的是这些简单的教学手段,导致许多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当然也有教师就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把语文课上好,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古诗《草》时,就是一支粉笔、一面黑板,把课上得令无数教师至今难忘。但那毕竟是名师,对于农村老师来说,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执教每一堂课,当然是求之不易。

所谓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农村小学也基本实现了“班班通”教学,于是,我们会发现,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确实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改变:调动了学生的各种器官,直观形象的画面多了,理解也更容易了,学生上课更积极了,教学效果也显著提高了。

但是,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师的语文阅读课堂从此变得更加“华丽”了,尤其是一些公开课,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每个环节都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执教者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考虑的是这个环节如何用上这些设备,根据教学手段来选择教学内容,这样显然是本末倒置,而听课者也把能否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作为一个评分的重要标准。整節课随意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孩子去欣赏音乐、观赏美景,滥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繁杂的现象处处可见,音乐美术味浓了,语文味却没了。

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细读文本,研究教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应用教学设备应该在“简单”与“繁杂”之间寻找一个平衡,从而让教学手段最有效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提高阅读效果。

四、课堂气氛,要在“动”与“静”之间寻找平衡

课堂气氛是影响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指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健康的、激奋的课堂气氛能使师生双方在饱满的热情中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消极、沉默、压抑的课堂气氛则会使师生双方索然无味,激情全无,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接受之间严重脱节,教学效果颇差。

纵观现在农村小学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努力地营造气氛,带着孩子时而唱唱歌,时而跳个舞,时而讲讲故事,时而小组合作讨论,时而师生合作表演,教师用其丰富的肢体语言带着孩子在阅读的表面快乐地滑行,氛围是活跃了,学生也快乐了。但是,殊不知,语文课的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要经过“听说读写思”的实践,语文的素养才能提高。一节阅读课,都是在不停地“动”,学生的写和思去哪了?

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营造“动”的氛围,其实,也需要孩子默默地阅读,静静地思考。我们应该让语文阅读课在“静”与“动”之间寻找一个平衡,营造一个真正适合孩子有效阅读的课堂氛围。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湘西州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