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教结合培育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的模式研究
2018-05-14周一波王明海邢红飞
周一波 王明海 邢红飞
摘要 介绍了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并阐述了南京市农科教结合模式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探索了农科教结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模式,指出了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培育效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农科教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18-0223-03
Study on the Model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Nanjing Cit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Science and Education
ZHOU Yibo1,WANG Minghai2,XING Hongfei2 (1.Nanjing Campus,Central Agricultural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School,Nanjing,Jiangsu 210019;2.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38)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status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Nanjing City was introduced,and the cultivation status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under the combined model of agriculture,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Nanjing City was expounded.New model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science and education was explored.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ir cultivation process were pointed out,an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effect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science and education;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Cultivation;Model
習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发展目标,提升农民融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能力,促使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虽然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均对农民开展了相关培训,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深度融合。 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农业、科技、教育等多部门力量,采用农科教相结合模式,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不断发展,为南京市实现乡村振兴和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提供优质人才。笔者介绍了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并阐述了南京市农科教结合模式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探索了农科教结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模式,指出了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培育效果的具体措施。
1 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
近年来,南京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要在江苏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目标,积极开展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前,南京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除农业部、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下达的培训任务外,2016年南京市出台《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明确了南京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 2016年和2017年南京市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均超过1.2万人,预计到2020年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将超过65%[1]。
2 南京市农科教结合模式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
2.1 建立南京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联盟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科教融合,发挥南京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提高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产业化规模,2012年成立了“南京农业科技创业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由南京市农委、市科委等发起,由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和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等33家单位组成。该联盟建立了政产学研的长期战略合作机制,联合科研院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符合农业科技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需求。以该联盟为依托,南京市农业委员会委托南京农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晓庄学院校承接高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举办农业创业、农业职业经理人、智能家庭农场主等培训班,充分发挥了高校的专业人才优势,取得了显著的培训效果。
2.2 成立南京市农科教讲师团
为了更好地利用南京市科教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利用金陵科技学院涉农专业人才的优势, 2002年7月南京市教育局成立了南京市农科教讲师团。该讲师团依据市、区教育局和涉农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3级网络,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由各社区教育中心对农民、农业企业和街道农业服务中心进行需求调研,联合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采取就地培训、贴近农民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培训。重点跟踪服务种植养殖大户,以点带面,灵活运用各种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形式,促进南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3 创建省、市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
江苏省教育厅会同江苏省农业委员紧密围绕农业现代化目标,按照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要求,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多部门资源,建立科技水平高、功能齐全、辐射范围大的江苏省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南京市也会同南京市农业委员会认定市级示范基地。目前已经认定浦口区星甸街道赭洛山茶文化基地等7家省级示范基地以及江宁区江宁街道神农田庄等4家市级示范基地。
以基地创建为契机,以“一个基地带动一个产业”为主线,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推动力,以增加农科教结合内涵为创新点,创造以基地为核心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好环境,推进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
2.4 联合开展人才定向培养
通过建立学历提升与职业农民培训并重,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农民继续教育新模式,提升农民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学历高、技能强、能创业、守法纪”的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栖霞区八卦洲街道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采用“定向招生、定单培养、政府买单、回乡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开展“人才定单培养”,多途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街道提供学生的培养费用和负责安排就业。迄今为止,共联合培养了11位学生。
2016年,南京市出臺《南京市引进青年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学费补助实施办法》,凡是在南京市农业类行业就业满3年的专科以上学历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财政全额补助就读期间学费。2016年和2017年, 73位符合全额补助条件的大学生共领到学费补助150万元。
3 农科教结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模式探索
3.1 引入培训机构,搞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017年,南京市农业委员会将针对农业创业培训任务进行招标,允许具有培训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竞标。经公开评审,南京市助业学校和南京华普亿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培训任务。经过媒体宣传和报道,有农业创业意愿的市民主动申请参加培训,南京市助业学校招收学员80名,并对学员进行为期4 d的集中培训,安排包括创业要素、创业环境、创业技巧、创业实战等培训课程。既有创业导师传授实战经验,又有相关农业委员会领导解读优惠政策和创业机遇,并结合企业创业现场观摩。培训结束时,由创业导师和学员一起分析评价学员的创业计划书。
社会化培训机构在培训时注重学员的参与度,培养学员的创业意识,对学员的创业计划进行可行性评价,降低创业的风险。社会机构培训不同于传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传授模式,增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活力。
3.2 高校企业融合,共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2017年,南京市认定14个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其中,南京雨发生态园等3家单位获得“省级农民田间学校”称号。农业类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有助于将农业科技需求与高校的科研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科研和生产脱节的问题,提高高校服务地方农业的能力。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动力,以地方特色作物或主导产业为研发重点,促进农业科研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在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素质、科技示范推广,培养农业生产的骨干等方面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3]。
3.3 完善配套政策,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和管理
农民持证率是南京市农业现代化和区、街(镇)年度分类考核中的重要指标。根据《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新型职业农民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级体系。农民完成相应培训和实践内容后对照认定标准,提出申请,农业主管部门按照该认定管理办法进行认定[4]。认定后的新型职业农民按照行业类别和产业规模等进行认定后培训,使农民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对满足条件的农民进行更高级别认定。
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各项农业优惠政策、省部级科技入户示范户认定、农业项目申报、贷款贴息等享受优先。南京市设立“金陵惠农贷”,由财政投入2.5亿元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贷款额度为25亿,委托紫金农商银行实施,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成员的农业企业可以申请惠农贷款。南京市设立贷款贴息项目,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享受贷款利息40%的财政补贴。
4 农科教结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加大农科教在职业农民培训中整合力度
农科教结合重点是“统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教育三大部门之间的协作,各单位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尤其重要,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建立起定期工作会商机制。
农科教结合难点在“结合”,若农科教未实现有效整合,就会造成有项目资金的缺乏培训对象,有基地的缺乏资金,有培训对象缺乏培训经费和基地,培训组织难以到位[5]。农科教结合需要健全体制,在新技术推广、农民素质提升及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将师资、成果、资金、项目、基地、农民等有机结合起来,对农民进行培育。
4.2 农民培训机制远不能满足培育的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按照农业生产大类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提供个人定制的系统培训操作难度大,过程复杂。农业行业细分复杂,农民培训的课程设置与农民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进行细致调研,小班化、差别化定制培训。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生产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生产经营必备的专业技术外,还需要具备创业的意识和分析市场需求的能力。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协调能力。专业技能型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具备较高的生产技能[6]。这些都要求利用农科教结合模式,改善农民培训机制,使培训更贴近农民的需求。
5 改革措施
5.1 农科教结合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系统化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需要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全面培训。对文化基础好、接受能力较强、愿意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青年农民,送到高校进行全方位培育,从生产技术、农业政策、环境保护和城镇化进程等进行综合培训,围绕乡村振兴和农業现代化发展方向进行培育,设定培育年限,实行弹性学分制,分阶段学习,在培育年限内允许学生采用工作和学习交替的学习方式,修满学分完成学业[7]。对年龄大、文化基础差的农民,以现场教学为主,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引导其建立现代农业的理念。
5.2 农科教结合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升级
根据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民农忙时没有时间学习,农闲时不一定找到合适的培训班。农科教结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农业课程资源和农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培育成长型新型职业农民,壮大高素质农民的队伍[8]。同时,以农业科技项目为抓手,以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互联网+”、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
5.3 统筹农科教资源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
建立政府为主导,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形成农业、科技、教育各部门紧密协作,形成职业农民培训、科研成果转化、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一条龙式的工作模式。激励科研院所、农业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利用科研项目、技术服务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多元化投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提高农民培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6 结语
加强南京市新型农民的培育力度,创新培育模式,研究新型培育方法,不断提高农民的理论素养与技能水平,培养更多扎根农业、高素质、成长型新型职业农民,是提升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南京市作为科教名城,涉农科研院所很多,充分运用南京的科教资源,农业、科技、教育部门加强协同和协作,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业。积极探索创新农科教结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机制和运作模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一波,陆信娟,马银洁,等.南京新型职业农民“五位一体”培育模式研究[J].江苏农村经济,2017(7):56-58.
[2] 张鲤鲤,唐厚元.打造特色示范基地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江苏省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14(4):30-34.
[3] 孟娜.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科教结合的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4] 阚云,卢勇.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及经验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0):379-382.
[5] 杜家方,邓俊锋,谭金芳.“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探索:基于河南农业大学的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6(6):40-44.
[6] 张倩,庞其贞,艾洪涛.农科教相结合下新型农民创新培训模式的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3(2):63-64.
[7] 亓乐秋,王东红,鲁永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6(12):155-160.
[8] 吴洋,高燕.践行农科教融合 打造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训模式[J].农民科技培训,2017(1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