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两山理论”的绿色减贫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2018-05-14冯丹萌陈伟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冯丹萌 陈伟伟

摘要论述了绿色减贫理论提出的背景及理论创新,介绍了“两山理论”的内涵,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绿色减贫的实践创新,包括生态补偿扶贫、新型能源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绿色农业扶贫、旅游扶贫、文化产业扶贫。提出了我国绿色减贫实践的启示与建议:聚焦转型发展、理念引导、脱贫奔康和公共服务,重点强化绿色性、文化性、包容性和内生性。

关键词 两山理论;绿色减贫;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11-0202-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恶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如何兼顾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政府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两山理论”指导下,绿色减贫创造性地提出产业扶贫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扶贫两个方向,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環境保护的统一。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介绍了“两山理论”的内涵,并以此为指导系统梳理和总结了2013年以来绿色减贫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上的创新和突破,为今后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1绿色减贫理论提出的背景及理论创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绿色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以及国际性组织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各行业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议题,逐步成为研究讨论创新扶贫开发方式的关注点。

1.1绿色减贫理论提出的背景

1.1.1片面追求经济增速带来生态环境极度恶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负外部效应日渐显著,而且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持续增加要素投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的,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严重的“非绿色化”,粗放发展方式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使得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关系紧张。

以生态环境破坏情况为例,我国70%的城市空气质量没有达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2.2%。在我国的地表水系中,70%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情况,流经城市的河段有90%面临污染;在地下水中,2016年的地下水质检测表明,60.1%的监测点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其中14.7%的监测点水质呈现极差级别。我国有2000万hm2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0%。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得GDP的发展与环境状况背道而驰,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内部矛盾愈加突出,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1.1.2减贫脱贫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不可或缺的两大目标。贫困地区往往与生态脆弱地区高度重合,贫困地区往往既是自然资源富集区,又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生态脆弱区。据统计,在我国的生态脆弱区中,76%的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县的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分别占到生态脆弱地区土地面积的43%、耕地面积的68%、人口数量的76%。这些地区既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变当地落后面貌的任务,又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的硬性约束。因此,这些地区要想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在当前是行不通的。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两大短板,这就要求处于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地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反贫困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这些地区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脱贫攻坚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原则。要积极推进绿色与减贫无缝对接,贫困地区要走绿色减贫、生态减贫创新之路。

1.1.3绿色减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扶贫开发的共识。随着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新变化,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绿色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同样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5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5届联合国亚太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绿色增长的首尔倡议”,韩国以此为契机,开始大力推进绿色经济与绿色增长。随后,日本也在2007年将建设“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自然共生社会”作为环境立国支柱。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议实施绿色经济,自此之后,绿色经济的理念为众多国家接受并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绿色新政”,其核心思路就是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容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在200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开始制定绿色增长战略,并将绿色增长作为其成立50周年的纪念主题。

2011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色经济报告书,其核心之一是绿色发展与减贫战略,另外,在其发布的《面向政策制定者的综合报告》中专门强调了迈向绿色经济,通向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2012年在里约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

从上述梳理可知,绿色经济、绿色发展与减贫新战略正日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而强调绿色发展,正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实际上也是全球共同认定的、解决地球资源和环境可持续的问题的一种必然选择。绿色减贫作为一种低碳的扶贫方式,并非矛盾,不仅必要,且有可操作性,符合绿色低碳这一新的世界规则的发展方向和大趋势。

1.2绿色减贫的理论基础及创新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新纪元,绿色发展成为世纪性主题。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无疑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在“十一五”规划就体现了我国倡导绿色发展的思路,与绿色发展相关指标被列为约束性指标;到“十二五”时期,我国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在规划中明确了绿色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到2015年10月15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再次得到重点强调,提出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包括“绿色发展”的五大理念。

1.2.1“两山理论”:绿色发展的形象表述和绿色减贫的理论基础。2013年9月7日,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从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角度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绿色减贫的内在机制。

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时代,政府以GDP增速为尺子衡量各项工作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经历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阶段之后,环境破坏也开始反过来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人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现在,政府和人民已经逐渐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如何看待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上政府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更加倾向于探寻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两山”理论的提出具有较强的实时性,理论所蕴含的绿色发展新理念,核心思想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动双赢。

第一,“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强调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缺一不可。兼顾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突破了以往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标尺的单维度发展思路,开始正视生态维度对于整体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甚至要高于经济增长。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如果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受到破坏,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那么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就与发展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这种“金山银山”不要也罢。

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因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但是又认识到,在很大程度上,绿水青山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金山银山,如果两者不能兼顾,理性选择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绿水青山并不能当饭吃,如果让人民群众守着绿水青山饿肚子,这也不是党和政府愿意看到的。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绿水青山适当开发,转化为金山银山,从而兼顾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

1.2.2扶贫产业绿色化的理论创新。扶贫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生产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提高收入,或者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就业。在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之前,我国政府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导向,贫困地区的产业没有经过甄别和选择,很多产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破坏。

当前,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扶贫产业绿色化,即在扶贫过程中,通过包容可循环的机制,使产业发展限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是在不损害生态进程的前提下,能够给社会和经济利益做出贡献、对环境或生态系统无害的可以长期承受的产业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在产业的选择上有两个倾向,一是对于传统产业,通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消除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二是直接选择环境友好型产业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统一。由此可见,扶贫产业绿色化践行的是“两山理论”中的“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色产业的发展应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友好型保护、资源效益的最优化、社会公共利益的均衡化、经济增长的公平性等为目标。因此扶贫产业绿色化的关键实际上在于产业选择上,而产业选择则依靠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和发展理念。如果地方政府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目标,则扶贫产业绿色化就会成为当地扶贫开发的不二选择。由此可见,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要持续提升各级政府、市场主体及贫困人口的绿色资源保护意识。

1.2.3绿色产业化扶贫的理论创新。环境与贫困问题的解决根本在于生产方式的转换,绿色产业化扶贫理论的创新体现在践行“两山理论”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即将绿色资源视为一种发展的要素,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或者商业模式创新,将绿色资源转化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统一。

绿色资源相对其他资源来说的特殊性在于,其具有可持续性、可循环利用及共享性。绿色资源的经济属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绿色资源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利用绿色资源的观赏价值,可以发展旅游等产业,如对于农业来说,可以通过拓宽农业产品的消费属性,结合生态环境、地理条件、现代信息科技等因素,形成具有休闲性质的观光体验农业等模式,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农产品突破仅靠第一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扩大第二、三产业在农产品中的适用性,增加当地贫困人口的经济来源;二是绿色资源具有一定的實用价值,将绿色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或者延长其产业链,可以开发出绿色产品,如对农业来说,可以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

绿色产业化扶贫理论的本质是完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同时又注重对绿水青山的保护。

2十八大以来绿色减贫的实践创新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减贫工作,就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部署和新要求。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了“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是我国打赢扶贫攻坚战的药方,随后写入2015年1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在该决定中还明确提出脱贫攻坚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11月,“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指出,脱贫攻坚工作必须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探索生态脱贫有效途径,推动扶贫开发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

2.1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2.1.1绿色农业产业化扶贫创新实践——第一产业创新。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最直接的产业就是农业。通过探索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提升扶贫效果,包括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农产品经营模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途径。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从8个不同方面着手探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途径,包括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创新流通方式、推动龙头企业集聚、加快技术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开拓国际市场、健全农业产业化工作推进机制等方面。2015年1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指出要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作用,开展农林产业扶贫。一方面可以优化发展种植业,积极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林产业;另一方面可以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从以上的政策安排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业化政策的逐步完善将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实现经济发展,进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2.1.2光伏扶贫创新实践——第二产业创新。光伏扶贫是绿色减贫新途径,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在屋顶、庭院、荒山野坡等地安装光伏发电站的形式促进贫困户增收,这种扶贫方式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变革,开辟贫困人口增收新渠道。

2014年10月11日,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计划利用6年时间开展光伏扶贫工程,并在安徽、宁夏等30余个省市开展首批光伏扶贫试点。从实施成效来看,2015年,光伏扶贫工程帮助全国近4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其中包括8.8万户失能贫困户,助力956个贫困村摆脱了无集体收入的窘境。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明确表示在2020年前,要以整村推进的方式,保障16个省471个县约3.5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200万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包括残疾人),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

2.1.3旅游扶贫创新实践——第三产业创新。旅游扶贫是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动力,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推动贫困人口收入增长,是一种兼顾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加强保护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农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

2013年8月,国家旅游局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联合开展“旅游扶贫试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并批复设立江西赣州、吉安及河北阜平、内蒙古阿尔山4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明确了利用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的创新路径及标准。从目前的情况看,4个试验区的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冯丹萌等基于“两山理论”的绿色减贫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统筹考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要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计划到2020年支持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集创意农业、循环农业、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鼓励农民参与促使农民受益。

2.1.4电商扶贫创新实践——商业模式创新。电商扶贫是我国扶贫脱贫的一种新形式和创新突破。电商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互联网与商业的结合。当电商与扶贫相遇的时候,电商扶贫的优势得到了体现。一方面过去“待在深闺无人识”的偏远山区农产品得到了市场展示和外销的机会;另一方面电商扶贫作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对环境保护的破坏和影响是很小的。所以,电商扶贫充分体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

2012年,农产品电商的规模快速扩大,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开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电商扶贫的可能和路径。甘肃成县、吉林通榆、黑龙江明水、甘肃陇南等一批电商扶贫的县域先行者逐渐涌现出来,为县域电商扶贫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截至2015年9月,農村淘宝已覆盖22个省份147个县市,包括3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4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2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 易地扶贫搬迁是统筹区域发展与绿色减贫的新实践,其主要原因就是易地搬迁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对于居住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差地区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脱贫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但是产业发展很容易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毁灭性破坏。因此,实施保护型减贫策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改善贫困人口的客观生存环境等方式,有效缓解扶贫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精准脱贫的重要一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第七条提出“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同时还要注意搬迁之后的后续各项配套措施,包括搬迁人口的居住、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确保贫困人口搬迁之后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根据国家发改委联合五部门制定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可知,在2020年全国彻底脱贫的大目标下,到2020年全国要实现100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占到整个扶贫脱贫人口的近15%,国家为此将投资6000亿元资金来组织实施。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中央补助投资363亿元,搬迁贫困群众超过68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举措对于贫困人口规模大且山区较多的省份来说作用尤其明显。例如贵州省自2001年以来已累计搬迁了104万农村贫困人口。

2.3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一个地区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贫困人口自身的贫困上,还体现在当地外部环境的贫瘠上。贫困人口的贫困是指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外部环境的贫瘠则主要是指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较差以及具有较强的脆弱性。目前来看,我国有很多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当地的扶贫开发可能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而且实际情况是当前我国有很多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确实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因此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减贫和生态环境保护是2项同等重要的任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因此,生态环境的“减贫”也是贫困人口减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在生态补偿扶贫的实践中探索和形成了几种典型模式,包括贫困人口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和维护、生态补偿和生态移民等形式。让贫困人口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和维护,相当于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和维护作为一项工作提供给贫困人口,贫困人口通过这项工作获得收入。生态补偿则是指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外溢而受益的区域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提供的一种补偿,因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牺牲了发展的一些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了劳动。另外,对于生态补偿,还有一种观念是从奖惩并用的角度进行解释,即在对保护生态环境行为进行补偿的同时,也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干预并采取收费措施。生态移民即前文所述的生态移民搬迁,这是考虑到贫困人口居住区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不适宜开发,从而直接将贫困人口搬迁至其他区域的一种扶贫方式。

从以上分析可知,以上几种典型模式中,生态补偿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贫困人口减贫完美结合的有效路径。生态补偿扶贫可以通过对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倾斜,使生态环境受到直接或间接保护的同时,促进贫困人口减贫,同时,提升当地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2.4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无论是发展生产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还是通过劳务输出等形式帮助他们脱贫,前提条件是贫困人口需要具备相应的劳动技能。另外,为了避免贫困人口的代际传递,贫困地区的教育适龄儿童需要接受教育。由此可见,发展教育,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公共文化服务是扶贫脱贫的基础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5年1月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为各级政府应该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哪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条件和人员提供了参考标准。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实施标准,并落实保障资金。有关部门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意见和标准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质量提升,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提供人才支撑。

2017年6月,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国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要取得重要进展,文化发展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加大文化扶贫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3我国绿色减贫实践的启示与建议

绿色减贫的创新和突破在于它不仅仅从经济的角度强调贫困人口的脱贫,而是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把生态优化、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绿色减贫工作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也积累了较多经验,对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3.1理念先行,强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目前来看,贫困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收入的高低已不必然决定是否贫困。绿色减贫是统一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一种新型减贫理念,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要尊重自然、保护资源。为此,需要在减贫的过程中,通过理念的引导、体制机制的创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等方面从每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

理念的引导方面,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續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各级政府和各项工作中,尤其要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绿色发展的好处,促使他们自觉自愿的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贯彻落实。在体制机制方面,要将相关理念和顶层设计相融合。因此,在贫困地区的绿色减贫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发展观的塑造和文化层面的影响,要把培育绿色发展和生态文化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当中,加强绿色发展、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3.2创新思路,兼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这两者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要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效益、低品质的粗放式发展路径。一方面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科技创新,促使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到科技创新转变,可以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另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种可以转化出经济效益的优质资源,如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产业,或者通过生态补偿等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因此,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保育、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等都是发展的重要内容。破坏了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宁可不要;以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宁可不要;损害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根基的产业,宁可不要。

3.3关注公平,倡导机会平等的包容性发展 贫困地区是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而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不仅仅体现在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上,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更体现在各种机会的公平上,包括受教育的机会、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机会等方面,为贫困人口提供创造或提升其能力的方式,为贫困人口提供免遭暂时或持久的生计损失的方法。只有保障机会公平,贫困人口才能真正的分享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能否脱贫,关键在于将绿色发展与包容性减贫相结合,走包容性绿色发展的脱贫之路。只有使绿色发展的成果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共享,才能进一步坚定贫困地区绿色发展的道路。

当前,我国不同地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资源开发机制的不公导致资源开发过程中利益分配的失衡。因此,有必要积极创新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资源补偿制度,完善税收制度,通过建立资源耗减及补偿账户,加大对资源开发与利用企业的资源折旧与耗减核算,实现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帮助片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资源收益实现共享,最终在各贫困片区内实现包容性发展。

3.4创造条件,激发扶贫脱贫的内生性 绿色减贫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其内生性,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创新思路,将绿色青山视为优质的经济发展资源,通过保护建设和适度开发,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和良性循环。要想从以往的经济增长观念转变过来,需要政府创造一些良好的外部条件,包括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体制机制,以有利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也包括积极的宣传引导和典型示范,让贫困户从周围的例子中找准方向,激发动力。

因此,绿色减贫应重点瞄准公共服务,特别要注重政府政策调控与服务,将生态补偿等绿色经济成果转化为良好的公共服务,特别是要提升教育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使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交通联通,在贫困地区内修建通县公路、通乡公路和“村村通”等,实现区内部经济一体化,降低区域内部以及与发达地区间的交易成本,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广泛宣传不同地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典型,让其他贫困户从身边那些脱贫致富的人身上寻找方向,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家致富”的道路,实现扶贫工作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从根本上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增強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