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烟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2018-05-14卢文杰孟笑男包晓容
卢文杰 孟笑男 包晓容
摘要 围绕6年来洛宁烟叶生产发展现状,分析制约洛宁烟叶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洛宁烟区烟叶生产发展的对策,为洛宁烟叶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对策。
关键词 烟叶;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1-0202-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uoning tobacco in the past six years,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uoning tobacco were analyzed ,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leaf production were put forward in Luoning tobacco area, which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ed,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Luoning tobacco.
Key words Tobacco;Present situation;Restrictive factors;Countermeasure
洛宁地处豫西山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是优质烟叶生长的适宜区,烟叶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位居洛阳市前列。烟叶产业作为洛宁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发展烟叶产业对于推动洛阳烟草又好又快地发展和稳定地方经济意义重大。该研究拟通过分析近5年来洛宁烟叶發展的总体情况,提出改进发展的对策,促进洛宁烟叶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1 洛宁烟叶发展现状
1.1 烟叶产业总体概况
洛宁县地处洛阳西部山区,总面积2 306 km 地形地貌总体呈“七山二塬一分川”,辖18个乡(镇)、388个行政村,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39万人,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洛宁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全县约8.67万hm2耕地,宜烟面积3.73万hm 且大多分布在海拔500~900 m的丘陵山区,多为棕壤和褐土,有机质含量在1%~2%,有效氮含量为30~150 mg/kg,速效磷含量为5~20 mg/kg,速效钾含量为100~150 mg/kg,适宜生产优质烤烟。自2013年全县规划基本烟田面积2万hm2(图1)起,截止目前全县保持有14个种烟乡(镇),3 000余户烟农,种植面积在“控面积、守红线”的大环境下基本稳定在3 333.33 hm2左右,产量约7 500 t,年可增加烟农收入1.8亿元以上,烟叶税收4 000万元左右,是河南省“烟叶生产先进县”、洛阳市“烟叶生产第一县”。
1.2 2013—2018年洛宁县烟叶生产发展概况
2013年以来,面对全国烟叶工作“严控规模、坚守红线”的大环境,我们贯彻落实上级政策方针,充分认识到坚守计划红线的重大意义,把一切生产行为放在坚守计划红线的前提下去安排、去落实,种烟面积逐年下降,稳定在原来1/2左右。制定了“控制面积、优化结构、不产低次烟、不收低次烟”的具体措施,并逐项落实。每年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合理分解计划至乡、村、户,严格按照合同签订程序,与烟农签订烟叶产购合同,组织召开各种烟乡(镇)专题会议,规划烟田布局,做到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确保烟田布局科学化,烟叶种植规模化。
从2013—2018年烟叶生产经营统计数据来看,全县烟叶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从收购量上看,除2014年和2017年受自然灾害影响、烟叶损失严重外,正常年份收购量(除2018年尚未收购)基本稳定在6 500 t左右,均价总体呈上升趋势,上等烟比例逐渐提高;从种植主体看,种烟农户经优化后,目前基本稳定在3 000户左右(表1)。
2 烟叶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自然风险较大
洛宁烟区十年九旱,易发生洪涝、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洛宁自然灾害频发,烟叶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受自然因素制约较大,旱灾、涝灾、冰雹等自然灾害都为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带来致命威胁。
2.2 生产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洛阳市烟草公司洛宁县分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烟田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满足了洛宁烟叶生产发展的需要。然而,随着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管护不到位的问题日益凸显,“重使用、轻维护”现象较为普遍,进而严重影响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2.3 烟农的种烟积极性下降
烟叶生产环节多,时间长,耗费人力多,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种烟风险较大。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增收渠道增多,生产资料、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价格不断上涨,种烟的比较效益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另一方面,自2013年以来,洛宁县遭受2次自然灾害,部分烟农受损严重,纷纷转种其他相对安全的经济作物或外出务工,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制约烟区烟叶生产的稳定发展。
2.4 基层队伍素质能力不均
近年来,虽然向基层队伍补充一批年轻力量,充实了基层一线队伍。但是,基层烟叶生产队伍年龄结构依然偏大、人员结构不合理[1]、整体素质不高[2-3]、学历偏低、知识陈旧、观念老化、缺乏创新[4-5]等问题普遍存在,工作水平相对偏低,业务能力提高缓慢。烟叶基层一线力量相对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烟叶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落实,影响洛宁烟叶的长远发展。
3 稳定烟叶生产发展的对策
3.1 稳定种烟规模,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
自2013年以来,洛宁县种烟总体规模逐年下降,严重制约洛宁烟区烟叶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为此,洛阳市烟草公司洛宁县分公司多方考虑,通过实施基本烟田保护制度[6]、优化烟区布局结构[7-8]、优化种植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9]等形式,基本稳定种烟规模在3 333.33 hm2左右。
3.1.1 实施基本烟田保护制度,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基本烟田的确定由洛宁县人民政府组织计划,国土、农业、水利、烟草等部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优化烟叶生产布局、提高烟叶种植集中度的原则和现有基础设施情况来确定。确认后,逐级在县、乡、村组和农户中建立基本烟田档案,树标识牌,标明编号、位置、负责人,保证烟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基本烟田保护实行“整体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制定保护制度,为烟叶生产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1.2 优化结构,建立扎实可靠的面积基础。
在保障基本烟田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优化种植地块、种植主体及规模。种烟区域向中等肥力土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区域、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布局结构。向铁杆烟农、诚信烟农、管理水平高的职业烟农倾斜,积极推广家庭农场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较大规模种植模式。以生产“优质烤烟、生态烤烟”为发展目标,大力提倡适度的规模化生产模式,确立合理的种植规模,充分发挥规模化种植的优势。
3.2 加强烟叶基础建设,提升烟叶生产综合水平
一方面,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烟叶生产的中坚力量,打好生产队伍基础。针对基层一线队伍文化专业素质偏低的问题,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充实烟叶基层队伍;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9],加大考核力度,提高其工作水平和指导服务烟农水平。另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好设施建设基础。进一步加强烤房、育苗大棚、烟田道路、烟水配套工程、烟用机械等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對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要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完善基础设施管护制度,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提高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发挥好基础设施的最大效能,进一步改善烟叶生产条件,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
3.3 科技兴烟,以“技术”支撑烟叶发展
3.3.1 推广生产技术,提升烟叶质量。
一是扎实开展常规技术。全面推广落实冬耕起垄、平衡施肥、地膜覆盖、中耕除草、揭膜培土、病虫害防治、成熟采收、科学烘烤等8项关键技术。二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积极推广大麦掩青、井窖式移栽、豆浆灌根、秸秆覆盖、滴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绿色防控等适用生产技术,大力推广“上六片”一次性采烤技术,开发有机烟叶示范种植,探索水地烟种植项目,提升烟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重点推广滴灌技术。结合洛宁十年九旱的实际,充分利用烟水配套工程和即将建成的杜洋河大石涧水源工程,围绕有水源的地方,大力推广滴水灌溉,努力通过滴灌的推广示范,解决旱作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3.3.2 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生产水平。
一是培养“行业技术能手”。在基层一线培育一批栽培、调制、分级等方面具有技能专长的“技术能手”,切实做到“技术服务到田、烘烤指导到炉、预检把关到户”,实现自下而上“金字塔”型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加强烟农技术培训,培养和稳定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烟农,为全县烟叶质量的提升起到带动作用。
3.4 健全服务,保障机制,维护烟农切身利益
3.4.1 完善专业化服务队建设[10],提高烟叶生产服务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烟叶基地单元提升建设,完善烟叶专业合作社服务队伍建设,搞好技术指导,使烟农真正掌握实用的烟叶生产技术,充分发挥育苗、机械、植保、烘烤、分级5支专业化服务队的技能服务水平[11-12],形成烟叶生产全过程“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切实保障烟农的利益。
3.4.2 健全烟叶生产保险、灾害救助机制,减少烟农后顾之忧。
烟叶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2014年、2017年洛宁县灾害性天气给全县烟叶生产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烟农种烟积极性。建立健全烟叶生产保险、灾害救助机制,为烟农投入种烟保险,对烟叶生产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根据灾害程度,给予烟农适当的烟叶生产灾害救助,降低烟农种烟的后顾之忧,增强烟农的种烟信心。
4 小结
烟叶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发展烟叶产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扎实稳定规模、强化基础建设、创新技术支撑、建立服务体系、健全保障机制、维护烟农利益[13],才能为洛宁烟叶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积攒后劲,实现“做优做强”洛宁烟草。
参考文献
[1] 莫英静.新形势下湘西州烟叶基层队伍建设初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2):52-54.
[2] 解晓菲,孔伟,吴春发,等.我国现代烟草农业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 30(5):91-92.
[3] 邹凯,覃夏,刘聪聪,等.新形势下烟叶基层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17(1):95-97.
[4] 陈江华.关注基层烟叶技术队伍建设[J].中国烟草,2013(13):5-6.
[5] 孟学斌.基于旬阳基层烟叶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农技服务,201 29(7):900-901.
[6] 马京民.实现河南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C]//河南省烟草学会.河南省烟草学会2006年论文集(下).郑州: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07.
[7] 何泽华.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中国烟草学报,2005,11(3):1-4.
[8] 邓文,杨玉,朱雅玲,等.湖南烟叶生产区划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13(4):101-104.
[9] 朱三荣.促进烟叶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作物研究,2009(S1):27-29.
[10] 冰火,建利,江洪东.论烟叶精益生产[J].中国烟草学报,2014(1):1-8.
[11] 张天峰.陕西现代烟草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5):112-114.
[12] 秦勇,颜合洪,王鹏翔.六盘水烟叶精益生产现状及对策[J].作物研究,2014(S1):853-854.
[13] 叶华.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与方法[J].农家科技,2016(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