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场中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2018-05-14张薇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摘要 分析了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介绍了“场中校”基地现状,阐述了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关键词 场中校;种子生产与经营;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7-0231-03

Construction Plan of “Field School”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for See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ZHANG Wei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 Garden,Hubei Bio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Wuhan,Hubei 430070)

Abstract The necessity of base construction was analyzed,the current status of “field school”base was introduced,the main contents of base construction were expounded,finally the guarante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Field school;See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Training bas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alent cultivation

基金项目 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三五” 研究课题(2016-135-Y-185)。

作者简介 张薇(1980—),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收稿日期 2018-05-30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1]”。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场中校”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全方位对接,将教室建在企业生产基地、将课堂链接到生产线上、将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紧密整合的一种生产性教学方案[2]。根据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内容设置教学计划,全程实行"双师"辅导(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场中校”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模式,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同时还是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的最佳平台。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与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建“场中校”实训基地,根据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内容设置教学计划,全程实行"双师"辅导(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1 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湖北省是我国最佳种子销售地区之一,人才需求旺盛,亟需掌握种子生產与经营相关知识和技术基层技术人才。应市场需求,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和湖北省种子集团合作共建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自该专业开设以来,始终与湖北省种子集团、湖北惠民种业有限公司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保持良好合作,企业提供教学实习、实训场所,指定专家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学校专业教师根据企业生产条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该专业从2010年起开始探索该专业“场中校”基地建设模式,但尚未构建稳定的专业实训基地,为了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迫切需要落实“场中校”基地的建设。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以基层生产及销售为主,要求掌握农作物种子生产的实践技能。该专业开设了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种子加工贮藏与包装、种子质量检测技术、种子市场营销5门专业核心课程。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实训条件现状见表1。

以上实训场所的不足增加了教师安排教学工作的难度,对教学工作的稳定性及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影响较大,迫切需要建设相对稳定、规模较大、以实际生产为主的“场中校”基地。

2 “场中校”基地现状

根据前期调研及校企合作情况,初步决定将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鄂州基地作为该专业“场中校”基地。

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鄂州科研基地位于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路口原种场。基地现有科研试验田13 hm2,主要承担水稻、玉米、棉花、油菜四大作物的育种及试验,同时承担了湖北省种子管理局组织安排的水稻、棉花、油菜3个作物的部分湖北省区域试验。

基地现有综合楼一座,共3层:一层为食堂、农资仓库及四间科研育种室内操作间;二层为会议室及公司科研人员宿舍;三层为培训室及拷挂室,现已配备40人的课桌。上半年拷挂室空闲期间可利用三楼从事基地辅助教学工作。基地现有条件能够为专业教学提供稳定的场所,亟需按照场中校的思路进行后期建设。

3 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3.1 基地建设思路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场中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关键就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融入教学过程,一边生产一边学习。通过实施学徒制人才培养,组建职教集团[3],实行“六双”化管理,即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学生与学徒双身份培养、教师与师傅双师资教学、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双文化管理,教学与生产双环境训练,教学标准和行业标准双标准考核,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身份的递进转变,实践项目围绕这三重身份进行校内专项、学徒轮岗、学徒顶岗的实践,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各个实践项目的开展[4]。具体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3.2 基地运行模式

3.2.1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实训教学。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生产性实训安排在“场中校”基地实行现场教学,由专业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并在基地进行实践指导,企业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授学生实践技能,夯实学生的实践操作。

3.2.2 按照农作物生长季节性和企业生产过程安排教学时间。实训教学时间采用机动模式灵活处理,按企业具体需要和农作物生长季节性安排。实训项目及其时间安排见表2。

3.2.3 按照企业的真实任务设计实训项目。鄂州基地主要承担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的育种和区域试验,实训项目均结合基地实际生产过程机动安排。主要涉及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形态观察、田间管理措施、田间诊断、杂交等与种子生产密切相关的技术环节。

3.3 基地管理模式

3.3.1 基地采用目标管理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由校企双方协调管理。按照企业的工作要求,聘任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管理基地,明确职责分工[5]。

3.3.2 成立“场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组。工作组组长由学院主任担任,成员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全体教师。工作组主要负责与企业定期沟通联系,组织和实施实训教学项目以及开展各项产学研活动。湖北省种子集团和学院进行不定期检查、评估基地实习情况。

3.3.3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学院出台有关实训的规章制度,主要涉及实训场所固定资产安全、企业生产原材料及科研数据的保密、学生实训流程等,并确保实训费、交通费、指导教师课时费等所有费用的落实。

4 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4.1 经费投入保障

实训基地的建设学院将多方开辟资金筹措渠道,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保障资金的到位,主要包括向省、市政府部门申请专项拨款;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争取相关行业、企业投资;通过社会力量融资、捐资等方式筹集部分建设经费等。如果能够成功申请该建设项目,学院将设立专项资金账号,专款专用,严格管理,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确保各项建设资金合理有序运转。

4.2 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学院将建立以下优惠政策和相关制度予以支持。

(1)组建领导班子,明确职责,主要工作职责如下:①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就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②负责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进行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③落实资金投入,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④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配套优惠政策。

①学院提供经费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作好教师业务培训;②开展人才交流,鼓励专业教师到一线挂职锻炼,外聘一线业务骨干来校任教,优势互补,保障专业发展和办学质量;③邀请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讨论论证,确定培养目标、方向和内容;④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走产学研发展之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技术先进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力度;⑤实施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相结合的“多证制”制度。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岗位技能培训,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使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6]。

4.3 教学质量保障

根据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立的原则,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与企业共同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1)教学质量领导与管理体系。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院(系)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共同组成的教学质量领导体系,负责专业教学质量的领导工作;建立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辅导员和“双基地”合作企业五级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2)教学质量目標体系。以业务岗位职业能力获得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制度,比如专兼教师聘任及考核制度、教师培训及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专业教师产学研管理制度以及实训基地建设、条件认定等有关制度[7]。

(4)教学过程质量标准与管理体系。包括从专业设置、调研到毕业生就业的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活动“教与学”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质量要求以及质量问题的处理与管理办法[8]。特别强调的是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教学质量环节(如顶岗实习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等)需要组织企业参与或由企业主导实施的管理。

(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生源素质评价、师资队伍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实训条件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与效果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毕业生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教学信息收集管理办法和教学事故纠错处理办法等。

5 展望

“场中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融入教学过程,一边生产一边学习,有力支撑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实施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升高,专业还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认识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参与是必备要素,不仅要在企业建设基地,而且要做好为企业服务的准备,使基地成为企业的科技研发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提高基地的扩展功能,促进基地长效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A].2018.

[2] 黄享苟,陈卓.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2):93-95.

[3] 刘桂香.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改革的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8):98-101.

[4] 朱建军,叶舒,张曼曼.依托产学研实训基地培养时尚农业专门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1):113-115.

[5] 于强波,苏丹.农业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存在问题分析与建议策略[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4):20-22.

[6] 刘兆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村科技,2017(12):66-67.

[7] 刘凤珠,赵宇,刘井奎.实现四个对接 开创新型校企合作之路[J].中国培训,2018(2):35-36.

[8] 张锦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探索与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0):102-103.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