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均衡发展

2018-05-14马炜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数学困生教学方式

马炜

课程改革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命活力。大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自信,思维也更加活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得到了可喜的发展。但由于教师对教学理念把握不准,对教材研究不够到位,对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导致学生的发展呈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甚至有了低龄化的倾向。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认为学生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形成的:

教材的编写发生了变化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现行教材中,对于一些例题和習题没有明确给出现成条件,必须借助生活经验来找出隐藏的条件,这对于还没有多少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够做到。对于那些教材中配备的图片、情境,一改往日数学课本的单调枯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感觉亲切、有趣。可是插图太多也会给学生带来干扰,学生不知道在插图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学生收集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用去不少时间,却还没能进入主题。另外,现在教材中一些信息的呈现是分散给出,无疑让低年级的学生感到应接不暇。教材中例题、习题信息模糊,让学生不知如何是好,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使他们更加无所适从,从而加剧了分化。

对于教师来说,虽然现行教材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挑战性也随即大了。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把握教材中“呼之欲出却欲言又止”的知识点,考虑教材中的计算法则要不要呈现?发散思维引导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的素质不尽相同,许多老年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已经非常吃力,他们必须用更多时间去研究,还要琢磨怎样将以城市素材呈现的内容更换为适合农村学生的生活情境。教师的负担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无暇顾及那些学困生。久而久之,就使得学生的不均衡发展更加严重了。

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思路发生了变化

不少教师在短短的40分钟内,更多的事关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在教学中出现的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新问题,而没有真正在学困生身上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和促进学困生的学习。试想:在这样的的课堂中,学困生离开了教师的手把手指导,连基本的知识都难以理解和消化,又怎能去自主探索和创新呢?长此以往,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会消磨殆尽,造成“恶性循环”,分化便在所难免了。

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为了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学习方式已成为不少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但这些方式是否真的适合每个学生呢?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的时间增加了,机械模仿练习的时间减少了,这为中上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潜能,他们自然越学越好。但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不时遇到“绊脚石”,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充当旁观者,收效不大。这样一来,学生之间的差距怎么会不拉大呢?

由此可见,导致小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但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两极分化的比例更大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第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堂参与度、教师的关注度有很大关系。教师关注度高的、主动参与的学生,学习效率一般都很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思维能力强的优秀生和思维能力弱的学困生。对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要考虑怎样充分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对思维能力弱的学生,要考虑怎样促进他们的理解。特别是当学困生的学习取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当他们理解有困难时,教师要多启发引导,使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当他们的作业有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提供援助,使他们跟上同伴的学习步伐;当他们注意力分散时,教师要多提醒、多暗示,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牢固掌握知识,才能缩小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

第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知识有严密的逻辑性,并且都有一定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就必须弄清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而教材编写的过程往往缩略甚至省略了知识形成的具体过程。展开知识形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重走前人在研究或探索过程中的“关键步子”。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教材上只是简单的叙述了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但是学生不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写成这样呢?为什么不写成0.01米、0.001米……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1)1/10米是几分米?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米和分米的进率与整数一样都是十进制,那么1/10米可以仿照整数那样写吗?接着引导学生研究:1/10米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简写,1/10米就是1分米,所以在“分米”的下面写1,由于不足1米,因此在“米”下面写0,怎样把“米”和“分米”区分开来呢?用“.”把米和分米隔开最简便、最科学,于是就写成了小数0.1米。学生理解了将1/10米写成0.1米的过程,就能体会到前人的“规定”是有道理的,是合理的。正是由于充分展开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对新知识产生不同的认识和个性化的体验,因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缩小了差距。

第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需要建立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利用已经获得的生活经验或数学经验,认识新的数学知识,把握知识本质,提高学习效率。如小数的性质一般是这样教学的:先把0.100米、0.10米、0.1米化成毫米,变成整数比较大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其实这只是从形式上得出的结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还是表面的、肤浅的。实际教学时,在学生获得类似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知道,改变自然数的大小,要么改变数字的计数单位,要么改变数位上的数字。“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有没有增加或减少计数单位?有没有改变各数字所在的数位,也就是每个数字表示的大小有没有变化?经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对小数基本性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从形式走向了实质,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和把握变得丰满而深刻。这样的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多样的认识和理解知识的途径,真正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顺。对于课改中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以缩小两极分化,让学生获得均衡的发展,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搬用或借鉴。但根本的一条是:数学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心中要时时想到学困生,不要为了有意迎合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形式化、教条化而忽略他们的发展。人总是“玉瑕共济的”,数学课堂上如何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让他们学而不困?回答是——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选择应有利于学困生的发展与成长,这应是教育的真谛。

(南京市高淳区金陵汇淳学校)

猜你喜欢

小数学困生教学方式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失踪的小数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一起解答含小数的方程
小数精灵成长记
数轴上的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