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乐学文化”成为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

2018-05-14孙长春钱晓波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7期
关键词:乐学课程建设

孙长春 钱晓波

“乐学文化”是我校育人工作开创的一个新的篇章,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且深深地植耕于本土文化之中。学校所属的姜堰教育从明代以来就受到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乐学思想的影响。本世纪,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校高考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本科录取率和录取人数年年增长,进入全省四星级学校第一方阵,高考成绩高位攀升,如何让我校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再攀高峰的问题突出摆在全体师生面前。经过对学校工作的认真梳理和总结,学校管理层确立了在本真教育理念引领下,发扬超越精神、实施文化興校的指导思想,最终提炼出“乐学文化”这个命题,并逐步打造省姜堰二中的一张特色名片。

“乐学文化”的建设基础

逐渐加深了对传统乐学思想的认识

乐学思想源远流长,有清晰的发展脉络。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境界,汉代刘安提出“外乐”和“内乐”的“乐学”观点,明代王守仁的“心向光明”“知行合一”“心中喜悦”“其进自不能已”均蕴含“乐学”思想,他的弟子泰州人王艮明确提出了“人生贵知学,习之唯时时”“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的“乐学”思想。

王艮,出身贫寒,成年后始勤学苦读,后从学于王阳明,主张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为泰州学派开山鼻祖。他曾写过一首《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心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於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在《乐学歌》中王艮对“乐”的理解有三层含义:一、乐是天性,是良知;二、乐是追求,是充实;三、乐是贯通、是彻悟。这首歌提倡通过勤学、苦学来发掘、提升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之中就存在的“乐”,从学与乐的关系角度,指出了乐与学相生相伴,乐与学互为促进,体现了“教与乐、学和乐”视为一物、融为一体的哲学思想,深入浅出地表达了深刻而精辟的乐学合一思想,是平民儒学奏响的时代音符。

我们认为,乐学是一种人生学习境界,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学习状态,是一种乐观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通过苦学、勤学,从中获得快乐,能主动快乐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然后乐”“乐然后学”,更愿学、会学、善学,是终身学习,是积极的学,高效的学,促进人的发展的学。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文中描绘了一幅未来教育发展的蓝图,即:搭建起人人愿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学有所成、学有所有、学有所乐的学习型社会。我们认为这也正好勾画了我校“乐学文化”的未来。

初步建立了乐学文化的物质载体

几年来,立足于学生的成长需要,提高参与度,增强乐学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已经建设了乐学堂、闻道廊、物理课程基地、“悦”读馆、悦微书吧、餐余一阅、枕月书斋等乐学载体。

校园乐学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在乐学文化的熏陶下,乐学之风遍及校园,校园乐学生态初步形成。连续多年来,多位老师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了有关乐学文化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多项课题已经申报、立项。如“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本真 乐学 超越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本真理念下的校园乐学生态构建研究”。学校先后被授予“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群体先进单位”,蝉联“江苏省文明单位”。乐学文化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好评。

“乐学文化”的建设内容

确立“乐学文化”品格提升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坚持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要求相适应,结合本土区域文化特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美好新时代因素,对中国古代乐学思想予以传承和革新,形成我校特有的乐学文化生态,提升乐学文化品格,高品质地服务于教育教学,追求更高层次的育人水平,给学生的终身发展植入三颗种子,即:道德的种子——友善,能力的种子——思考,情意的种子——独立。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而这样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学生方面,通过快乐学习、有效学习,实现全方位的个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各个行业后备领军人才。

教师方面,传承乐学思想,彰显教学新生态,弘扬本土区域传统文化,深化乐学活动开展,以开发、多元、综合的乐学生态文化体系构建为主体,推动敬业的优秀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方面,在学校党委和上级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形成特色而厚实的学校文化,完善健全而科学的管理制度,具有鲜明而正确的办学思想,建立丰富而适合省姜堰二中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让办学业绩更加显著。

构建乐学文化生态

1.整合校内外资源,主动传承乐学文化

(1)开发校内资源

①建设乐学堂基地。创新继承泰州本土文化来推动学校教育工作,在乐学堂内进行一系列的文化布置,包括泰州学派的思想、发展和传承、学校的发展历史、教科研成果、泰州本土乐学文化对我校师生的熏陶和启迪等。目前,乐学堂已经建成并初步发挥作用。

②建设越剧《红楼梦》音乐艺术馆。为了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研究主动联系上海越剧院、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南通市越剧院、南京市越剧团、顾振遐先生的夫人冯文锦女士、王文娟老师、徐玉兰老师、沈月凤老师等老一辈越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请他们为艺术馆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展示越剧手稿、图片、书籍、表演服装和道具等。目前,此项目正在建设和施工中。

(2)借助校外资源

①姜堰区博物馆。在博物馆中,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再现明代思想家王艮教授弟子学习的场景以及反复朗诵《乐学歌》的模仿视频,只要学生参观,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停留下脚步,认真聆听、吟唱,体会乐学思想,感受乐学生活,体验乐学文化。博物馆中的不少文物也承载着乐学精神,可助师生理解乐学。

②姜堰区王氏宗祠文化遗产。王氏宗祠,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栋和王襞的祀祠,也是明清时期泰州学派的讲学之所,施教对象多为社会基层平民。王氏宗祠内保存了完整的家風、家训、家规等内容,是很好的乐学教育基地。

③泰州市崇儒祠。这是崇敬、祭祀儒学先师的祠堂,主要崇祀的是古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崇儒祠为明清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有立本堂、乐学堂、贤人堂,还有大量的碑刻文字,全面展示了泰州学派的思想和传承情况。

2.开展课内外活动,努力践行乐学文化

我校立足本真理念,发扬超越精神,紧扣核心素养,围绕育人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践行乐学文化。

(1)课内活动

①推进本真课堂。该课堂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教师的发展出发,倡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自然本真状态,掌握学生认知的本真规律,顺应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着力改变教学过程中不合理行为和思维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以“问题链·导学”嵌入小组合作学习为模式,追求教育实现人的主体价值和促进人的社会化两种功能和谐发展,使学生和教师内在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展示和不断滋养。

②建设“互联网+”下的未来教室。引进慕课系统、建设未来教室;探索未来教室的教学流程;培训未来教室的教师;培训学生;开发、建设未来教室资源库。

③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为有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积极探索以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目的的特色鲜明课程开发和课堂开设,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确立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总目标,制定合理的校本课程制度、明确校本课程设置基本原则、确定校本课程建设思路、形成校本课程框架,即“四个层面、六大类型”。 “四个层面”包括年级层面、学科层面、班级层面、教师层面。“六大类型”包括学科拓展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艺术素养类、身心健康类。

(2)课外活动

①建设极地海洋科普馆。依托著名校友资源,借助校园乐学生态文化的建设,发挥科普馆在教育教学中积极作用,让师生身心得到修养、兴趣得到培养、情趣得到滋养、精神得到涵养。

②建立STEM实验室,开展STEM教育。STEM教育是利用数学方法及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进行实验,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呈现、交流等环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有效地整合中高中学生独立的学科学习,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融会贯通的现状;有利于引入工程、技术等具有实践意义的学习;同时也方便切入社会教育资源,补充学校在教育形式、教育时空、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足。

③升级省物理课程基地。为了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让课程基地成为学生创新的平台,成为师生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在未成年人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学校一改往日的传统授课法,除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大实验课的课时,鼓励多上实验课,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动手实验外,还向江苏省教育厅等上级单位申请,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需要,建立了省级物理课程基地。该课程基地以转变课程内容的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主线,建立“一站二馆三室”(一个课程基地网站;二个物理实践馆;三个不同功能的实验室)等物质载体,来破解物理国家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改变教学方式、促进有效学习、优化教学过程。

④完善以“青春文化”为核心的青春成长指导中心的功能。该中心2016年已经获批省课程基地,2017年年底初步建成,初步形成了“四站一库”的框架体系,即综合实践指导站、生涯规划站、心理健康辅导站、家校合作指导站、学生成长资源库。它是我校德育活动的聚焦点和聚力点,是学校促进学生走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之路的实践之举。关于该课程基地的未来发展,我校已经有了几点设想:一是进一步凝练青春文化与青春成长的核心内涵;二是要对指导中心的使用达到最优化;三是结合省教育厅的相关精神文件,开展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探索;四是要出精品的校本教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⑤构筑“八大文化节”。 植树节:理想、成长;心理节:呵护、阳光;秋游节:自然、舒展;师生节:亲近、融合;科技节:智慧、梦想;成人节:担当、有为;体育节:青春、活力。除此之外,还创造性地开展适合我校学生特点、体现我校精神风貌的其它一系列活动。比如,国旗下讲话、利用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活动、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作文大赛、师生共读等,让学生在浓厚的青春文化氛围中展示自我,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感悟省姜堰二中本真的、独特的校园乐学文化,丰富人生历练,从而站起来,走起来,飞起来,笑起来。

3.开辟多样化通道,拓展乐学文化

(1)师生共读通道。设立“悦微书吧”、建设“班级图书角”、寝室有“枕月书斋”、餐厅有“餐余一阅”等。开展多化的活动引领师生共读共写,有“一站到底”、英文名著欣赏、双语(语文、英语)快赛、读书报告会等。

(2)社会理解通道。规定寒暑假中,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六个一”校长特别作业,即:访问一个贫困家庭,让学生理解艰辛,珍惜幸福;访问一个75岁以上的老人,让学生感受岁月,感悟青春;访问一个成功人士,让学生体会奋斗,领会人生;调查一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让学生了解社会,尊重劳动;做一些家务,让学生体验辛劳,增进亲情;读一些有价值的书,让学生励志明理,乐享一生;“六个一”校长特别作业开拓了学校德育和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3)家、校、社区合作通道。

①定期开办家长学校活动,由校内外的专家和教师对家长进行讲座、培训。通过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高中阶段学生发展特点,加强与学校共建,形成家校合力,能够更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同时起到家校沟通的桥梁作用。

②设立家校委员会。家长自愿报名,参与学校建设,监督学校管理。

③开通家长微信群、QQ群。家校互通信息,及时交流,保持沟通,增进了解,形成家校合力。

另外,还将探索在立足学校、服务师生的基础上,面向社会,拓展学校与家庭或社区建立联系的新渠道,让学校的青春成长指导中心进入家庭、步入社区、走向社会,为更多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科学、系统的服务,进一步更好、更优地放大该课程基地的辐射作用,让基地建为所用,建有所用。

(4)国际教育通道。我校系江苏省乃至全国首个在县级市创办VCE教育的学校,是省国际教育先进学校。目前,我校与澳大利亚Merrylands High School、Haileybury、Eynesbury、Firbank等结为了友好合作学校,相互之间定期交流。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双轨制,中方负责:普通高中课程和校本课程,澳方负责:中文 、英语、数学I、数学II、物理、化学(均采用澳大利亚原版教材,以上6门考试科目,除了EAL必考外,其他5门可以任选4门)。师资队伍方面,由澳方专职外教、澳方各学科导师、我校有国外培训或执教经历的教师组成优秀教师团队,所有课程皆实行双语教学。通过国际你教育通道,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走向世界各地,并把我们的乐学文化传遍全球。

“乐学文化”建设的创新之处

“乐学文化”建设践行了我校本真教育理念,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健康的成长,关注了学生发展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得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落地生根。

“乐学文化”建设创新了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建设多种育人设施,探索多种育人途径,整合了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资源,学生的社会服务、创造性、创新性意识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得以强化。

“乐学文化”建设具有前瞻性意识,紧扣新课程改革要求,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紧密结合,时代感强,学生将来更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乐学文化”建設创造性地利用了本土区域传统文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体现了我校勇于担当、不畏困难的超越精神,对促进学生“乐学”高远品格的形成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乐学课程建设
闫春平:在信息技术课中践行教学生“乐学善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寒露
巧用语音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乐学英语单词
声音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