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倒逼
2018-05-14王进
王进
中学教育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时代背景,学校在承载“人”的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管理成为一种学问,成为指导学校发展的原动力。而中学教育管理中的“标准化”更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和迎合时代性提供了样本和参照,各地各级中学对照标准、使用标准,使学校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这对拉动、促进不同学校教育均衡有着重要作用。可是,当学校的教育管理已经“达标”后,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教育、管理又该向着哪个方向?是守着“标准”无所事事,还是擒着“标准”为“法宝”?值得深思。正如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中就严肃指出了我国当前标准和标准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知说:“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来看,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判断,同样适用于教育,既准确又深刻。切实转变对中学教育管理的“标准化”的认识,倒逼学校管理的调整与升级,倒逼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行走方式已经成为学校个性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于“标准化”下的中学教育管理的生态考量
什么是标准化?
英国著名的标准化工作者桑德斯在《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中,给标准化的定义为:“标准化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并适当考虑到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标准化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科学,在不同的国家和学术团体里,对它的定义和内涵的描述是不完全一致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标准化的定义为:“标准化主要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领域内应用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最佳秩序。一般来说,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而将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引入教育领域,这肯定是一项创新的举措,既是教育系统的创新,也是标准化工作的创新。所以,在教育领域引入和应用标准、标准化原理、方法来规范教育质量的作法应该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举措,同时为教育的快速有效发展提供了动力。
中学教育标准化的现状
标准从本质意义上讲具有技术属性,教育标准化更多的被技术、装备和教育教学程式所罗列和堆积。
教学装备的标准化。各地各校积极响应号召,注重现代化教育装备的配置,在教学准备的标准化上围绕“建、配、管、用”展开工作,由“办”向“管”转变,由“微观”向“宏观”转变,由“直接管理”向“综合手段管理”转变。资金的投入,设施的到位,使各地各校教育装备达到了区域的标准化,为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基本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保障。
教学内容的标准化。各地围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体系,注重国家课程的实施意见,开齐开足课程;大力推进地方课程的实验研究,以教学内容的标准化来规范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知识体系,规范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的标准化,为区域教学内容提供了样本,提供了参照,也提供了使用的一整套标准。
教学方式的标准化。学校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已经具备一定的积淀、管理手段和办法,也沉积了一些自主化、规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这一切都可以认为是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想所形成的经验和物化成果,也是教学方式标准化的体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教学方式在“标准化”层面的认同。
教育程式的标准化。在教育领域引入和应用标准、标准化原理、方法来规范教育质量的作法应该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举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教育质量和标准化的关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教育本就是“基于规律又高于规律”的一项发展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在教育程式中遵循规律,按照教育程式的标注化,认真设计,认真尝试,不断总结,循序渐进。
当前中学教育标准化下的思考
在这种情况下,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教育质量和标准化的关系;如何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教育质量方面的标准体系;在标准制定之后如何实施;实施后怎样检验或评价标准化的实际效果等等。这些问题其实也都需要在创新过程中认真设计,认真尝试,循序渐进。
由于标准从其本质意义上讲具有技术属性,而教育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若将二者有机结合,就要考虑公共服务中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指标体系。首先从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看,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教育设施,教学工具等等,这一类的标准化工作是必须的,也是目前各级学校积极去创建和完善的,但相对于教育质量一类的标准来说,前者是属于硬件范畴,是比较容易制定,也比较容易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却不一样,这一类标准属于“软件”,因为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特长也不尽相同,标准化要求的却是统一和一致,按照同一规范在越大的范围实行越好,可见这样的要求与教育质量这种软性目标相比较,本身就带有很大的矛盾、冲突和对立。因此,在学校硬件设施、设备和教育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固有的、框定的“标注化”教育会限制学校的发展,限制教师的成长,限制学生的成长。
创新倒逼——去“标准化”的重建
何以摆脱中学教育“标准化”的尴尬?唯有深化改革,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倒逼学校打开教育之门,提升办学内涵和办学质量;学校倒逼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学课堂,开放教育思想,引入更多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采用“管、办、评”分离的方式,真正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倒逼的含义
“倒逼”最早是经济学领域的专用名词,其含义是:国有企业投融资功能不足,引起政府投融资行为对其进行强制替代,进一步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由财政流向国有企业,形成倒逼的貸款。而文中所提到的中学教育管理的“倒逼”主要是指教育主管部门、社会从制度等层面对学校的压力,迫使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从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内涵,逼迫教师进行自我提升,主动发展,进而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一种机制。
倒逼机制的特点
倒逼机制利用行政手段和学校发展愿景,使学校主动自我改变或被动强制调整。当然,倒逼机制也不能违背教育规律,而是遵循教育规律,更好的利用教育规律,去指导和改进学校的发展。
倒逼机制的运动方向是从外到内,而非从内到外。教育的倒逼机制往往利用现有资源、政策和指导思想,对学校管理进行创新的“逼迫”,让学校、教师更好的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倒逼机制是反向运作的。有效的倒逼机制更是对教育规律的成功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遵循社会、学校和人的发展规律,用有效的倒逼机制,反向运作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同样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倒逼去“标准化”的必要性
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学校在承载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取和基本素养的形成上有着一致性的认同和努力方向,尤其是通过相对固定的行政班授课制,让儿童在群体学习中获取知识和能力,是目前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并且通过以控制人数形成的小班化的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提升,也让学校教育在一定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教育的演绎,当前,单一、同质化、固化的“标准化”教育与不断丰富的课程种类和课程资源及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影响了教育实施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所以,“倒逼”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倒逼”学校去“标准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顺应儿童个性发展需要。多数学校在班级建制的统一安排下,学生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在哪个班上课,哪个老师上课,上什么课,都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以课表的形式呈现,学生在规定时间按照规定内容上同样的课,当然这些几乎也是学生所要掌握或者获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随着信息化、社会化教育进程的推进,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兴趣结构、人格结构在个性化的发展中得以选择,就需要通过“倒逼”学校提供更多的选择,提供更多的老师,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让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师生关系,不同的课程价值,在学校的发展框架内得以解决和完善。随着儿童“天性”“个性”的发展使然,“倒逼”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倒逼”学校去“标准化”是顺应儿童个性发展的需要。
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制度、方式、方法的建立,都是为教育的发展服务,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我们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教育制度,教育的规程和各项制度一直在做“加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便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有效、规范的制度约束下成长。而随着,大教育时代和个性教育时代的来临,特别是教育在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成熟地区、成熟学校,真正不断的调整思路,内化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学校精神”“学校文化”,不断的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规章做“减法”,“倒逼”学校去“标准化”,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
倒逼去“标准化”的途径
完善倒逼体系。“倒逼”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完善倒逼体系。不是一味的去通过行政手段或者经济杠杆去逼迫学校、教师和学生,而是从人文的角度,用激励和激发的手段,挖掘“人”的潜能。使用“学校倒逼”“团队倒逼”“环境倒逼”等有效方式和手段,建立和完善倒逼体系。
强化倒逼手段。既是“倒逼”,重在“逼”,要“逼”就是有措施,有手段,并且要有顽强的执行力。把学校的管理举措和人文情怀相结合,应当以人文情怀为主,学校管理为辅,逐步“去标准化”。
多元推进倒逼方式。开放教育资源。通过开放学校的相关活动场所,如体育馆、广播站、心里咨询室等一系列场馆,来规范办学,同时更加注重开放“名师讲坛”“擂台赛”“艺术中心”等软件设施,用开放教育资源的方式倒逼“去标准化”。开放教学课堂。课堂是教学的重要舞台,这样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才能成为一种艺术,一种魅力。开放教学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学成为师生间的一种交流与分享,能真正意义上互助、互学、互进。开放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的更高境界就是思想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和思想的影响。让师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能实现教学思想的“争鸣”和“百花齐放”,成为去“标准化”的重要途径。
创新倒逼制度。配置责任督学。责任督学有五项基本职责:一是对学校依法依规办学进行监督;二是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进行指导;三是受理、核实相关举报和投诉;四是发现问题并督促学校整改;五是向教育督导部门报告情况,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同时,责任督学有权对学校管理、招生收费、课程开设、教育教学、教师师德、学生学习和课业负担及学校安全卫生、校风、教风学风等十项管理进行督导,这也是倒逼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式。成立家校委员会。成立家校委员会,对于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协同机制,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家长也有参与权,除个人对学校教育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外,还可以通过家校委员会这个平台组织起来,行使集体教育参与权,促进学校民主管理、支持教育教学,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有利于形成家庭、学校教育的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成立教育义工组织。把家长、教师、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服务热情,成立教育义工组织,帮助学校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和教育中的服务,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和家庭共建提供有力的保证,也创新倒逼机制,真正为“去标准化”建议献策。
倒逼机制的种类繁多、影響各异,但总体上在去“标准化”的过程中都是对教育的刚性磨练,是通过全范围覆盖的影响力、执行力使学校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转变,在去教育标准化的选择中,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功能。
(江苏省句容市下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