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区活动的细节处理

2018-05-14朱仁娟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10期
关键词:盒子科学材料

朱仁娟

在一次科学区活动的观摩中,通过沉浸式的观察,对科学区中生活性材料的提供、幼儿操作的专注、教师预设的若干记录方法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在诸如材料的选择与摆放、指导的适切与跟进、操作结果的展示与交流等细节处理方面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提出想法和改进建议。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提倡幼儿个别化学习的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幼儿教师的青睐和重视,各种区域游戏应运而生。根据主题的开展、班上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年龄特点等等因素考虑,教师们能够为幼儿设置符合孩子最近发展区的区域活动,提供相应的材料,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幼儿身处其中,确确实实也得到了各方面的提高和发展。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去仔细观察区域活动开展的情况,其中包括孩子、教师、材料三者之间的互动,我们不难发现,区域活动的探索之路,还很长。探究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天性,是一种令他们感到兴奋的学习和活动方式。而科学区内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正式符合幼儿的这种天性。在一次观摩活动中,我仔细观察了一个小班开展的科学区的活动,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我们能看到一些令人欣喜的现象,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不足。优点如下:

持续的操作:专注投入

虽然是小班的幼儿,在科学区持续性的探索和观察兴致盎然,这得益于教师创设和提供了丰富的环境和操作材料。有PVC管子做成树枝模样的打电话玩具,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传递现象;有收集的各种包装的盒子进行套盒的游戏,让幼儿理解形状和大小的关系;提供各种不同材质的纸条进行吸水性的实验,讓幼儿了解不同纸张的吸水性不同;有冰块里面藏着小动物,让孩子们使用工具把小动物解救出来,了解冰的特性等等。幼儿在其中玩玩这个、弄弄那个,兴趣一直在,注意力没有被其他区域的游戏所影响和分散,专注力值得肯定,这也与教师精心创设的科学区的环境密不可分。

创意的记录:有迹可循

在幼儿进行纸张吸水性的实验中,幼儿用笑脸贴纸进行简单记录,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举出“求拍照”的牌子,教师用相机记录下孩子实验成功的情景,让幼儿体验成功感和被教师关注的自豪感;便签纸上用自己的方式画上今天的操作贴在“探索墙”上,让幼儿每一次的操作都有迹可循……创意的记录方式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也是教师对幼儿能力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精心的预设,让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足迹都一一留下,而不是玩过便忘,留下操作的痕迹,还能激发幼儿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多样的材料:来源生活

材料的特性及活动方式决定着幼儿的活动兴趣、持续性、自主探究和经验获得。因此,教师要在用心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动向、心理需求、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有机地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和材料,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与材料有效互动,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自主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经验。“套盒”游戏的材料都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和罐子,如饼干盒、点心盒、零食盒、薯片罐等等。虽然这些盒子罐子经不住孩子多次把玩,但优点在于它们来自幼儿的生活,孩子们对其不陌生,有亲切感,最重要的一点是来源丰富、随手可取,家长教师有心收集一下便应有尽有。

在看到科学区值得肯定的地方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在科学区材料提供的适宜性、教师个别指导的及时性等方面,教师还存在着一些细节处理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材料的提供欠考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区域活动是孩子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所以材料是幼儿和知识之间的中介,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刚才上文提到的纸的吸水性游戏和“套盒”游戏中,材料提供欠缺一些细致的考虑。比如,三种纸,教师提供的是白纸、宣纸和塑封纸。首先,塑封纸名为纸却不是纸而是塑料,并不能归类在其中;第二,白纸和宣纸外形上过于相像,不利于幼儿分辨,尤其是记录表上贴着一小方纸,更难以分辨。所以,建议改成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白纸、报纸和牛皮纸,这三种纸在颜色上有明显的区别,吸水性方面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更便于幼儿区分、观察和实验。

在“套盒”游戏中,教师提供了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大小不同的盒子,本意想让孩子们玩大盒子里面套小盒子的游戏,可孩子们根本玩不起来,最后自发玩了“垒高”游戏。究其原因,在于:1.盒子的维度不同,方形的盒子比大小、圆形盒子比大小、圆柱形的盒子比粗细的,但是这些盒子统统放置在一起,孩子们面对一堆盒子无从下手,建议将这三种盒子分别放在三个整理箱中,便于幼儿分门别类进行“套盒”游戏;2.蓝罐曲奇类的圆形铁罐盒,小班幼儿根本无法打开,尝试几次无果就放弃了,教师可事先把盒子打开或者在中间提供帮助;3.游戏的任务性不强,幼儿不知道这些盒子应该怎么玩,可以提供实物照片的操作步骤或者示意图,让幼儿明白大盒里面装中盒、中盒里面装小盒的方法,带着任务去做。

结果的展示欠巧妙

在纸张的吸水性的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三个牛奶盒拼在一起做的整理盒,幼儿实验过后,将吸水后的纸张扔进里面。这只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整理“垃圾”的地方而已,对幼儿进一步观察操作结果是没有裨益的。建议将三种不同的纸张裁剪成一样宽窄、一样长度,一端贴在硬纸板上,并在三种纸的下方画上记号线,告知幼儿记号线下面是可以浸入颜料水中,控制实验的变量才能得到比较科学的结果。同时,要让这一份操作材料有展示的地方,以便于幼儿后续的观察。不然,幼儿实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将三种不同的纸张放进颜料然后扔进盒子,周而复始,缺乏了观察和思考,原因就在于操作的结果过于随意的丢弃。

教师的指导欠呼应

科学区活动不仅需要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适宜的材料,还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前提下的有效指导。教师的指导不是强行介入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用心捕捉幼儿的表情、言语、动作等信息后,综合分析后做出的正确判断、耐心等待、及时反应,找到合适的契机和方式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本案例中,教师确实在发现孩子不会做纸张吸水实验时进行及时指导,然而,匆忙的指导仅限于对操作流程图的解释,教师因为实在班上开展的区域太多而没有后续的跟进,导致幼儿操作并没有完成。建议教师在指导幼儿区域活动的时候,进行跟进式的指导。即使在幼儿比较顺利地完成科学实验和探索后,教师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了。教师可以对幼儿在活动中所做的过程和记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及时了解幼儿已有的反思能力和操作水平。更要指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探究经验和自己独特的发现以及想法,以便幼儿回顾在区域开展的活动过程中,帮助幼儿分析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以及计划接下来的活动等,逐步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沉浸式的一次科学区活动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问题,大到环境创设的适宜性、幼儿的游戏情况,小到细节的考虑,都需要教师进行潜心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做到天天反思,天天出新。常言说“细节决定成败”,当我们为孩子的科学探究创设了良好的游戏环境后,就需要我们在细节中更深一层地考虑,尽量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更多一些收获、少一些迷茫,尝试到科学探究的趣味,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探究能力,主动发现和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奥秘。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东部新城幼儿园)

猜你喜欢

盒子科学材料
点击科学
称盒子
科学大爆炸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寻找神秘盒子
摇摇鹅
科学拔牙
赠送折纸材料
张小盒Office异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