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伙伴学习模式下的计算教学

2018-05-14濮冰洁张涵砚毛冬雯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7期
关键词:算题口算伙伴

濮冰洁 张涵砚 毛冬雯

【案例背景】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从一年级上册起开始出现计算教学。随着认数范围的拓展,口算也从最初的10以内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拓展到100以内数的加法及减法。认数范围在扩展,也就意味着口算跨度的拉大,口算难度自然也在增加。而课标对于学生口算能力的要求却只增不减。正确口算是一切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因数字、计算的存在而生动有趣。同时,正确计算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环节,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的进程。

而在进入教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及减法”以后,很多学生反映出了较为严重的计算问题。从每日练习的完成情况来看,不少孩子在口算习题中问题尽显——口算速度慢、正确率低、漏题等等。

【我们的思考】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作了如下思考:口算问题的出现到底是因为学生对于算理把握不准,还是口算练习量不够,抑或是根本不能静下心来计算,答题仅仅是敷衍了事?我们逐渐感受到学生学习计算,有的只是机械性会算,并不清楚算理算法;有的对算理算法的认识仅仅来源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这些现象,造成了学生计算学习浮于表面,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计算时易出现各种错误。这些错误往往被简单归咎于学生计算不熟练、不细心,而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内化了知识。

种种现象的出现,各种思考的碰撞,促使我们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从根本上培养、提升学生的数感,提高口算能力,使得正确口算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一切都迫在眉睫。

我们深知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们既认为自己是会的,又不能完全正确计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表现明显低于其他板块的教学。口算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一份“老师交给我的作业”。要想真正提高计算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真正成为计算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想到了伙伴学研模式。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称为“教研”,学生间的学习研究就称为“学研”。我想要通过小组内的“伙伴学研”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内化知识。于是我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学研小组——每四人成立一个“伙伴学研”小组,此后所有的数学活动都可以以此为小组展开。为了方便起见,我还将每一学研小组编制了特定的编号。例如,一(1)班第一小组,则编号为1101,以此类推。

【教学创新】

计算教学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算法理解→尝试计算→练习巩固。为了让“伙伴学研”能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由老师带着学,转变为学生自己学,我们在每一环节中都融入“伙伴学研”。对传统的计算教学模式作出了尝试性的改变。

伙伴“算法研讨”,让算理根植于心

以《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学为例。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数位对齐”?可以通过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做起。我们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发动伙伴学研小组的作用,课堂中不断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时,我便将摆小棒、拨计数器操作的这个环节扩展为一个小组探究活动,活动要求如下:

①自己用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計数器拨一拨,思考怎么计算45+31;

②轻声地和小组成员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③小组讨论操作或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伙伴“口算互纠”,让计算不再“纸上谈兵”

在明确了算法后,口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练习,熟能生巧。而练习形式的枯燥,练习量大经常会使得不少学生产生厌倦感。为此,我再次在口算练习这一环节中发挥了学研小组的作用。我提倡,在每一小组内实行“口算互纠”。

何为“口算互纠”?顾名思义,原来每日一练的口算题由老师来批改,现在将批改口算的权利交给组内的伙伴。原来的教师批改口算,不仅会让孩子逐渐对老师产生依赖,与此同时也会削弱孩子们的自查、自检能力,对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几乎起不到什么正面的作用。

而当我们把检查每日一练的权利交给组内其他小伙伴时,并与他们约定每人每天至少检查一份组内其他伙伴的口算时,学生们表现出的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激动。

“我一定好好检查他的作业,争取检查出他的错题!”“我可不能被他检查出错误,我要仔细口算才行!”被我采访的几位小朋友如是说。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让孩子们完成后,互相检查,一方面能促使他们自己细心计算,提高口算时的专注度,争取不被检查出错误;另一方面,在无形中提高了口算的量,也让孩子们提高了自查、自检的能力。

于是,每天的午自习,我会抽出固定的10分钟,让“伙伴学研小组”行动起来——组内互相交换口算练习,进行检查。其间,我看到了检查出别人错误的小朋友的“哈哈一笑”,能看得出他内心的成就感;也看到了被检查出错的小朋友的害羞,并暗暗订正的样子。我还能看到有两三组员,凑到一块儿,互相比较着,谈论着——“今天你错了几题?”“哈哈,我一题都没错!”“我是因为把加号看成了减号才错的……”看着孩子们在组内互相检查,互相交流,互相竞争,共同进步,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成长。

某一天,当“伙伴学研小组”再次行动时,我走进了他们的小组中,想去聆听、去感受他们的学习研究过程。我看到了在我编号的1102组中,有一位小朋友由于检查速度很快,在已经检查完一位伙伴的口算时,他稍稍等了一会儿,又和另一位伙伴交换了口算练习。也就是说,在其他孩子第一份口算练习还没检查完时,她已经主动拿起了第二份进行检查。我被她的行为感动到——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他们真正做起了学习的小主人,在口算和检查交流中自主建构了自己的口算能力。口算能力还有待提高的孩子,在小组的学习研究中,自主提升了口算能力。而与此同时,能力稍强的孩子则能利用这段时间,多检查一份到两份的练习。这不正是让各个层次的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吗?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收获!

伙伴“自编习题”,让练习形式丰富多彩

每日一练的口算题必不可少,这是学生每天必须要达到的口算量。口算就是要不断地练习,才能熟能生巧。而每日一页口算题的练习形式也会让学生逐渐感觉疲乏。于是,在口算练习形式上,我利用学研小组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在每天中午完成了“每日一练”后,我会继续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研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口头出口算题,快速口算,出题人还要负责检验回答是否正确。这样一来,出题人和答题人的口算能力都能提到训练,一举两得。

某一次“伙伴学研”活动进行时,我走近学生想了解一下学生们“自编习题”的参与度和出题情况,我惊喜地发现有一名学生自编的口算题,不仅有加、减运算,还涉及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小组内另外三个成员见状,纷纷效仿。看到这一幕,我被孩子们的创造力所折服,也为他们而感动。在“伙伴学研”活动中,他们能够做到自发的向组内的同学学习,不断提高对自己和对同学的要求,做学习的小主人。在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孩子的带领下,一些能力薄弱的孩子通过观察、学习、交流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这不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吗?

我们在班级实施了“伙伴学研”。伙伴学研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建构、讨论交流的平台。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单一师生问答的现象被师问生答、生问生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取代。遇到难题,学生还可以从伙伴那里借鉴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方法,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尝试通过“伙伴学研”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伙伴学习的交流讨论中,积极地自我建构,富有个性地学习,切实的提高计算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们发现班级里所有学生的口算速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口算熟练性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口算正确性也有了质的飞越。每份口算练习错误由原来的人均3到4题,降低到了人均1题,甚至没有错误。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

猜你喜欢

算题口算伙伴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我的“好伙伴”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我的心在跳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智趣
二次根式简便运算面面观
写在马路上的口算题
老狐狸的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