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琴琴歌《阳关三叠》在钢琴演奏中的韵意表达探究

2018-05-14卢婷婷

歌海 2018年1期
关键词:钢琴演奏

[摘 要]《陽关三叠》这首钢琴作品是根据古琴琴歌改编,音乐表达了相惜相知的友人即要离去,离别时愁绪浸染的音乐场景。作品中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特征,音韵浓郁,风格独特,旋律婉转,意韵讲究。音乐结构特有的“三叠式”,呈现了极高的音乐内涵和艺术品质。而演奏中只具备演奏技术,缺乏演奏艺术,势必影响作品的艺术魅力。阐述钢琴作品《阳关三叠》的音乐特征,通过模仿古琴演奏技巧,融合古琴演奏艺术表现,解决钢琴演奏中的韵意表达,用钢琴音韵正确释义古琴琴歌的深邃韵意。

[关键词]阳关三叠;钢琴演奏;古琴演奏;韵意

一、 钢琴作品《阳关三叠》的音乐特征

古曲《阳关三叠》自唐代流传至今,是一首著名琴曲,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歌词由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1978年,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黎英海先生根据清代张鹤《琴学入门》同名琴歌改编为钢琴独奏曲《阳关三叠》。作曲家在创作中运用钢琴“纵横交替”的多声特点,保留并融合古琴“悠远、苍古”及箫“悠长、淡然”的音色,将中国古代乐器与西洋乐器技法巧妙结合,创作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中最具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的乐曲,创新中国古曲音乐用西洋乐器释义的“西为中用”的特色。音乐作品意味深长地描绘了与故人分别时的难分场景,通过“三叠式”的曲式结构、变奏创作以及钢琴丰富的音乐语言,呈现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忧伤情境,折射出人与人之间交往真善美的“本性”,激发演奏者和欣赏者在当下“繁杂”的环境中,保持真诚、平静、豁然的生活状态。

(一)音乐结构

钢琴独奏改编曲《阳关三叠》的音乐结构源于古琴琴歌原谱中独具特色的音乐结构“叠奏式”,同时具备钢琴曲创作时多声部、立体化的音乐语境,因此音乐作品呈现古曲琴歌温婉叙事的旋律和淳朴深沉的音调。叠奏是中国音乐作品特有的创作技法,它不同于西方音乐创作的变奏,需要按照固定曲式结构安排装饰主题的严谨音乐;改变或发展主题让音乐形象和性质自由变化的音乐,它更深地表现在重复音乐主题的基础上,进行片段具有演奏者主观音乐感觉,即“即兴式”的音乐再创作。古曲《阳关三叠》“三叠式”指音乐主题以变化反复的形式一边用古琴弹奏旋律一边用人声吟唱古诗词,一共进行三遍,在保留主题主干音乐的基础上每次重复以“即兴式”创作并发挥音乐,即装饰性变奏。曲式结构为主题——副歌——主题——副歌——主题——副歌——尾声。第一叠1-15小节,其中1-7小节为主题,8-15小节为副歌;第二叠16-30小节,其中16-22小节为主题,23-30小节为副歌;第三叠31-48小节,其中31-37小节为主题,38-48小节为副歌;尾声49-60小节。黎英海先生在创作中,以古曲“一叠”中的音乐元素为创作基础,保留了古琴曲原谱的音乐结构,其中“二叠”与古琴琴歌原谱比较,没有扩展音乐结构。尾声创作采用离调技法,让旋律饱含悲伤、失望、漠然的音乐色彩。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形成了独特的曲式结构,让音乐作品具备深刻哲理性,使其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在世界钢琴音乐创作中最具代表和特色的作品。

(二)旋律特征

钢琴独奏改编曲《阳关三叠》的音乐旋律方面,“一叠”旋律在低音区淡化了织体,低声部旋律与中声部四度音程平行展开,呈现深沉悠远的音调(见谱例1)。旋律以单音、双音、前倚音、短琶音、连续六连音勾画音乐主题(见谱例2),旋律时而高亢时而低回,音符区域分布范围落差大,旋律极富人声叙事特点,音乐营造朴实、平淡的伤感情绪,表达了曲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失落心情。

谱例1:

谱例2:

“二叠”旋律以连续琶音、跳跃双音、和弦(见谱例3)勾勒出轻盈的音调,深入拓展了音乐主题,让音乐充满“情深意长”的友情之意,用叹息的语调(见谱例4)仿佛在表达与好友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的忧心,展现了难舍难分的悲伤场景。

谱例3:

谱例4:

“三叠”旋律以持续和弦和八度相互交替、相辅相成,左手伴奏由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形成(见谱例5),旋律呈递了“一、二叠”音乐情景由依依不舍发展到难舍难分;情绪由忧伤发展到悲伤,因此最后一次强调音乐主题,旋律线条更加浓郁且清晰,从而掀起乐曲的高潮,让音乐情绪发展更强烈,演变为哀伤;音乐情景发展为不得不分 。

谱例5:

尾声部分的旋律出现与“一叠”和“二叠”中的音乐元素,让音乐回到最初状态,形成前后呼应的格局,旋律在力度逐渐回落中营造曲终人散的悲凉场景。

(三)节奏特征

黎英海先生在创作钢琴独奏改编曲《阳关三叠》时,尊重古琴曲原样,保持古琴音乐的“原味”,如古琴美学论著《琴诀》中提到:“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①明确了琴乐能使欣赏者感悟音乐表达的喜怒哀乐、音乐陈述的内容和思想,甚至触及人的内心深处。由于古曲《阳关三叠》以“离别”为音乐主题,以“情深意长”为内容核心,深入人心地刻画了与友人离别时惆怅、失落、伤心的情绪,同时音乐捕捉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释怀,引起情感共鸣,因此乐谱中6/4、4/4、2/4的混合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音乐旋律。附点节奏在乐曲中多次出现(见谱例1、谱例2),让旋律线条婉转起伏,让旋律更富有歌唱、叙事性,如谱例4,仿佛描述了主人公与友人离别时唉声叹气的场景,无不让欣赏者亲临其境,对友人表达不舍之情。9、13-15、24、28-30、39-40小节分别运用了六连音和九连音,让惆怅、波动的离别情绪表达更符合“一唱三叹”的情怀。

二、钢琴作品《阳关三叠》的韵意表达

一首钢琴作品精湛演绎,演奏者除了掌握正确的演奏技术和基础理论知识,还需积极挖掘音乐发散思维,提高音乐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只有融合弹奏技术与音乐感觉,才能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让音乐作品呈现出乐与意合、意与韵合的超然境界。

笔者通过欣賞古琴曲《阳关三叠》在听觉、视觉中感悟“高、洁、清、虚、幽、奇、古、淡”{2}的古琴琴歌艺术魅力,在钢琴演奏中借鉴古琴音色、演奏方法,演奏速度和演奏意境,用钢琴音韵正确释义古琴琴歌的深邃韵意。

(一)借鉴古琴音色

古琴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乐器之一,在古代有“琴”“玉琴”“瑶琴”“七弦琴”之称,{3}现代为了与其他乐器进行分辨,才呼之为古琴。古琴音色有“散音”“按音”“泛音”之区分。

1. 古琴散音

古琴“散音”也称空弦音,即只用右手弹奏出方刚、厚重、共鸣性强、余音长的琴音。钢琴借鉴古琴“散音”音色呈现于低音区,以四度、五度、八度音程、移低八度创作手法增加旋律力度,勾勒出层次变化的旋律线条,延留音符时值,增加余音感觉。如一叠中弹奏中左手移低八度的单音与右手四度音程平行展开,让音乐呈现出悠远的音色。

2. 古琴按音

古琴“按音”即左手将琴弦按下,使琴弦接触琴面,同时右手弹响琴弦,按音往往伴随着左手“吟、猱、绰、注”技法得出人声一般的腔调。它在古琴艺术呈现中是极具特点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不是纯粹的弹奏技法,它散发出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演奏者通过古琴,以吟唱、叙述、倾情的表现形式,让古琴音乐充满刚柔并济、虚实相连、浓淡互融的感觉,让古琴艺术充满“形、神、博、弈“的艺术魅力。钢琴音乐中要表现古琴按音音色是困难的,如“一叠”中(谱例2)通过装饰音表现,音与音之间连贯的气息及踏板的合理运用表现古琴“走手音” 。

3. 古琴泛音

古琴泛音具有轻盈、空灵、清脆、透亮的特点,让旋律带有悠远的色彩,奏法上左手手指轻触泛音点,如琴弦长度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右手取音奏出比原徵位高出八度或十二度音响。右手拨弦弹响的瞬间,左手要立刻离弦,左手离弦太早,奏出的泛音音色将不纯净;左手离弦太迟,奏出的泛音受到阻力,音色将是闷哑。钢琴演奏中应运用半连音奏法加入浅踏板,如二叠中(谱例3)、三叠中(谱例5)奏出音断意连的感觉。

(二)借鉴古琴演奏方法

古琴演奏时要求手臂自然放松,沉肩坠肘,脚踏实地,整个身体的控制力在腰部,自如地进行运指。右手的“勾、挑”动作要慢用力,感觉力量像“流水”一般聚集在手臂,随着指尖的动作一点一滴地释放出来。

钢琴演奏时为了使旋律线条连贯歌唱,弹奏时手指避免高抬指和快触键,应该贴键、慢下键、深触键,延长榔头和琴弦接触的时间,产生古琴“悠远、苍古”的音色。

1. 手指触键

古琴与钢琴的弹奏对比中,可以总结两者的共性。古琴弹奏中,大指按弦,是以左手大指指甲外侧边缘的中间位置将琴弦按在琴面上。手指按弦时,肩膀、手臂、手腕应该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手掌与琴面需有空间。弹奏时,手指不能是指尖往下压,而是手腕、手臂、肩膀的力量放松地传递到指尖进行按弦。左手按弦后需要进行左右方向的来回移动,左手和琴弦的交叉幅度需要保持不变,因此手腕、肘关节、肩膀必须以充分放松的状态配合手臂进行“收音”“回音”的动作。钢琴弹奏中,手指有准备、独立、清晰地向下触键,手指触键不能直截了当地“敲”下去,触键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肩膀、手臂、肘关节、手腕都要充分放松,手指离键不能太远,用手指指尖稍靠后的位置触键,遇到旋律歌唱地连奏时,手腕、手臂应放松地把力量传入手指,并带动手指有方向的左右移动。

2. 手臂运用

古琴演奏中,手臂的柔韧性极为重要,它影响着手指触弦的力度、演奏时的气度与气韵、演奏者的气质与格调。“金石之声”即弹奏出浑厚宏大及明亮结实的音质;“弦与指合”即演奏技巧的自如运用与掌握;“指与音合”即在掌握娴熟的演奏技巧同时进行音乐处理,使乐曲演奏符合音乐章法、句度。以上是古琴弹奏中所具备的要求,要达到诸多效果,手臂必须呈松弛状态,做到“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配合手腕、手臂,带动手指有方向性地弹弦奏乐。钢琴演奏中,手臂合理运用同样重要,如连续上下行音阶弹奏时,放松地打开手臂,轻微循环配合手指跑动;重复八度音弹奏,找好休息点,手臂松弛、自如地左右移动。

(三)借鉴古琴演奏速度

古琴琴歌,即指用古琴伴奏,边奏边吟唱歌曲。它源于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歌诗并流传至今,明代是琴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文人逢弹必唱,形成了以声乐琴曲为崇尚的“琴歌派”,{1}在现存的古琴艺术遗产中,琴歌的数量占约一半。阳关三叠是诸多琴歌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三叹三送”是此作品的经典概述,每一叠中的反复演奏与演唱,虽然音乐的轮廓大致相同,但每反复一次都出现了即兴式发挥,以此表达曲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速度是构成音乐内容的重要元素,速度的合理设计会使音乐中“离别之情”更具深意,钢琴演奏中,演奏者要借鉴古琴琴歌原谱的速度,整体把握乐曲的设计,音乐速度呈现出由慢至快、由平缓至急促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正确释义作品的音乐情绪。

(四)借鉴古琴演奏意境

古琴演奏境界即琴乐审美意境中的“天籁之音、声外之境、弦外之意”。演奏者在演奏中积极调动内心的想象力、联想力,让内心的情感得以充分释放。古琴演奏的意境要从音乐美学角度探窥,让音乐表现顺应人的审美体验中的情感意境,音乐的表达跟随人的情感转动,情感的表达需要音乐,两者紧密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有思想、有意境、有质感的音乐。从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中所述“24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中分析,古琴演奏讲究“吟、猱、绰、注” ,它是古琴演奏境界与审美范畴中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陈述;琴况中阐述“宛转则情联,圆满则意吐”,{2}是琴声韵意幽美的形象表达。古琴演奏讲究及追求“中和”之美,“24况”之间是相互递进影响的,推崇以清淡、和谐、古朴、雅致为标准来衡量古琴演奏的境界。钢琴演奏中可以通过鉴赏古琴琴歌表演,感受“琴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演奏者可以通过亲临咸阳,去到当时王维送别友人的地方,假设当年的场景,设定相应的物镜,把自己融入体会当年渭城朝雨淅淅沥沥,在青青柳色掩映下的客舍充 满了忧伤的气氛。至此,相惜相知的友人即要离去,离别时的愁绪浸染着音乐的场景,演奏者在钢琴演奏时必然把自己融入与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角色中,方可表达音乐韵意。

三、结语

《阳关三叠》在钢琴演奏中的韵意表达,应该在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之古琴艺术“韵意”中体会;在古琴原谱中分析并掌握独具特色的中国式音乐结构“叠奏式”,在借鉴古琴演奏音色、演奏方法、演奏速度、演奏境界中掌握;在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得以启迪;在舞台艺术实践中得以积累表演经验。让钢琴艺术融于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中,为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助臂增辉,形成别具一格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钢琴演奏特征,为弘扬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融合开辟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

[2] 李祥霆 .古琴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 吉联抗.乐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

[4] 赵晓生. 钢琴演奏之道[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 卢婷婷.“感于物而动”对钢琴演奏的启示[J].

河池学院学报,2013(3).

猜你喜欢

钢琴演奏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钢琴演奏技巧的训练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探讨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
网络技术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文化修养对钢琴演奏者素质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浅述情感与技巧在钢琴演奏中的结合
刍议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及策略
钢琴演奏中肢体语言的艺术性探讨
钢琴演奏理论传播对钢琴演奏训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