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长效途径探究

2018-05-14孙士生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资助育人

孙士生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悄然到来,并逐渐影响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等特点,通过分析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着力探究适合新时代大学生新特征的资助育人新思路,提出了多方位科学认定贫困生、经济扶贫与自强自信教育相结合、合理借助新媒体促进资助育人的长效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资助育人;长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象就转变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省精准扶贫家庭,做好这部分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帮助他们成长成才,顺利就业,有利于促进其家庭脱贫致富,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信息获取迅速,个性多样,因此探究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新性格、新特点、新思维的资助育人长效途径迫在眉睫,同时也是切实做好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做到精准资助,助学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关键。

1 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不足分析

许多高校形成了以“奖、勤、助、贷、补、减、免”为主,同时结合引入社会资助建立企业奖学金制度的多层次资助体系。多元化的资助方式不仅提升大学贫困生的资助额度,而且拓宽资助范围覆盖绝大多数贫困学生,直接解决经济困难。但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方面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1.1 资助对象认定欠缺有效性

高校贫困生实际认定的流程在操作层面凸显较多问题。首先,新时代大学生具有自尊心强的特点,资助申请由学生本人主动提出的方式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因个人认识的偏颇,害怕被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瞧不起等因素,不愿提出资助申请;相反,想法活跃的部分学生却因利益驱动,投机取巧,利用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时审核家庭经济情况不严的漏洞,获得不真实贫困证明材料,虽不贫困却提出申请。其次,高校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由于各地区收入水平相差较大,导致申请学生的贫困层次界定缺乏规范科学的标准。多方面的原因容易造成最终评定结果可信度不高、公信力不强。

1.2 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贫困”现象

新时代大学生尤其是95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自负、自卑、焦虑无助等心理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新时代大学生大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关爱下成长,容易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而且意志薄弱,抗压抗挫能力较弱,一旦遇到困难易产生焦虑无助的心理。例如,在参加校园竞赛或评奖评优失败时易激发自负自卑的消极心态。其次,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大一贫困生,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突然变化导致其出现生活与学习上的双重压力,日渐形成心理落差,更易激发其自卑感。同时,当他们遇到难处却没有人关心帮助时,孤独感逐渐在其内心萌芽。对于高年级贫困生,面临学业和就业压力及恋爱情感问题时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其心理同样敏感脆弱。这些心理或能力层面的问题制约着贫困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

1.3 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新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在新时代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时代大学生信息获取迅速,作为成长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也都受到了新媒体文化的冲击。有些新媒体大肆宣传推广的物质追求使得贫困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功利化。物质主义的充斥与现实贫困的落差易使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产生偏差,爱慕虚荣、拜金主义、世俗化的价值观成为普遍存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也是致使众多贫困大学生陷入网贷、裸贷的主要原因之一。

2 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途径

2.1 多方位科学认定贫困生

大数据是新时代的重要资源,使用校园卡消费是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可以积极探索以分析校园卡消费记录的方法辅助认定。其次,加大实地考察范围,实地调查核实争取学生生源地基层政府的配合与支持,保障信息的真实可靠。后续构建以学生的家庭人口和收入状况、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家庭的教育支出以及当地居民生活保障线等多个因素相结合的辅助认定模型,建立动态贫困生电子档案,建立学生贫困程度的量化公式,实现贫困大学生多方位准确的科学认定。同时,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班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的反馈信息了解贫困生认定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完善认定机制。

2.2 经济扶贫与自强自信教育相结合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外部的经济困难,更要从身心上给予关怀和引导,即 “经济扶贫”与“身心扶贫”相融合,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身心扶贫”关键是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自强自信教育,贫困大学生能够吃苦耐劳,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因此,要鼓励他们在学有余力时组队参加校内外各项大赛,在大赛过程中不但能够激励受助生的上进精神,而且有助于提升受助生的自信品格。另外,鼓励贫困生课余时间勤工助学或从事一些兼职,当他们以自己的双手赢得报酬时,那份成就感会进一步促进其自强自立的。作为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老师,真诚关心,温暖关注贫困生的同时,更要给他们加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立自信教育,引导他们远离自卑自负,克服消极心理,逐渐培养自强、自信、自立、自爱的品质。

2.3 合理借助新媒体促进资助育人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借助新媒体促进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共识正逐渐形成。新媒体的思维模式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不例外。新媒体为资助工作拓宽了思路,顺应新时代潮流,资助工作的阵地也应转移到学生经常活动的平台上,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资助信息宣传和服务,同时在新媒体平台上树典型,立榜样,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诚信励志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上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真实意见,更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为新时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了新方法。

3 结语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强。这也对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新要求,不仅要做到授之以鱼,更要做到授之以渔,还需将对贫困学生的自强自立素质培养、健康心理形成与物质经济脱贫相结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培育受助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其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刘宁,卜士浈.“微时代” 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2017(01).

[2] 李晓霞.95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现状探究[J].山西青年,2016(02).

[3] 王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培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4] 邓子龙,程芳,甘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5(01).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资助育人
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逻辑与进路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
生命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战略 思维能力的培育
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