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05-14彭金波费甫华韩玉萍吕敏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彭金波 费甫华 韩玉萍 吕敏

[摘要]通过对宜昌市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现状的调查,发现普遍存在体制不健全、平台缺失、激励机制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合理、农民科技需求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入户到田“最后一公里”难以到达,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缺乏有效科技支撑等。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完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创新与服务体系,出台落实创新激励机制,稳定资金投入与加大基层人员培训等对策措施,希望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存在的问题,促进宜昌市农业特色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2~3月,按照宜昌市委农办的要求,宜昌市农科院成立了农业特色产业调研小组,先后赴宜昌市长阳县、夷陵区等地对蔬菜、茶叶、柑桔等农业主导产业进行了调研。调研小组通过组织辖区农业局、农科所、蔬菜研究所、农技推广中心、特产中心以及相关产业的部分企业、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主管农业与农业科技的负责人进行了集中座谈,详细询问了解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转化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困难;并实地深入湖北三品源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山里来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进行了进一步调研,与相关单位负责人深入交流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调研结束后,调研小组通过对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认真研究,对宜昌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并系统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基本情况

长阳县农业科研与推广机构体系较为健全,县一级拥有农科所(下设有柑桔所、魔芋所、良种场、羊种场等)、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茶叶办、高山蔬菜研究所等,县级以下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机构还在,人已散,无人办事。近年来全县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主要为高山蔬菜、柑橘、茶叶、魔芋等,其中高山蔬菜稳定种植面积约2万hm2,重点推广技术为避雨栽培等高效栽培模式,年高山蔬菜总产量122万t,总产值20亿元;优质清江椪柑为主的柑橘种植面积约0.83万hm2,产量达12万t,销售收入3亿元,重点推广“七园三改”技术栽培模式;茶园面积达到0.74万hm2,产量4000t,产值达2.7亿元,重点发展无性系茶园建设;魔芋种植面积达到0.57万hm2,鲜芋产量10万t以上,产值超过5亿元。各类农业企业上百家,但规模以上的知名企业却只有几家,如一致魔芋、康农种业等,知名品牌有“一致魔芋”、“火烧坪蔬菜”、“清江椪柑”等,茶叶没有知名品牌等。

夷陵区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机构方面较为简单,其相关区级机构主要是区农业技术推廣中心与特产中心,区级以下乡镇农技服务站已名存实亡。该区三大农业支柱产业分别是柑桔、茶叶与畜牧(生猪与山羊等),全区将打造全国知名“桔都茶乡”作为战略目标来抓,2016年,全区柑桔总面积2.23万hm2,总产量75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六位和第五位,位居全省第一位。技术推广方面重点抓品改升级与高品质栽培模式等标准园建设。全区有众多柑桔合作社及相关企业,其中知名的有宜昌市晓曦红柑桔专业合作社等,全区现有“晓曦红”、“洋红”、“夷陵红”、“小溪塔”、“天缘”、“金银岗”等柑桔品牌,其中“晓曦红”、“小溪塔”、“金银岗”柑桔先后通过绿色食品产品认证,“晓曦红”牌宜昌蜜桔获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和“湖北省三大名果”荣誉称号。夷陵区茶叶总面积1.49万hm2,采摘面积1.23万hm2,茶叶总产量2.42万t,产值10.03亿元。主推技术措施为标准茶园建设与老茶园改造升级及机械化采摘等。茶企业达十数家,其中知名企业有萧氏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北邓村绿茶集团有限公司,具一定规模企业有湖北龙峡茶业公司、湖北和合永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宜昌三峡原红茶业有限公司等,全区现有“萧氏毛尖”、“邓村绿茶”、“秀水天香”等多个名牌产品。绿茶产品中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有23个,获得有机茶认证的有6个。现省级著名商标5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萧氏”、“金香品雪”),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件(“邓村绿茶”),“萧氏茗茶”和“邓村绿茶”为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品牌。萧氏茗茶先后获得湖北省“楚茶杯”名优茶金奖、第二届国际名茶优质奖、第一届世界绿茶大会金奖等荣誉。邓村绿茶以“形秀丽、绿豆汤、板栗香,耐冲泡”等特点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湖北名牌产品”和“第四届湖北十大名茶”。“秀水天香茶”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荣获中国笫29届食品博览会金奖、首届中国(铁岭)林博览会金奖、第二届中国(伊春)国际森博览会金奖等荣誉。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平台建设

缺失

一是市县级农业科研体系存在按条块、按作物等分割过细,力量分散,相互间缺乏顺畅沟通与协作,重复研究与过度竞争导致资源浪费,缺乏强有力的联结纽带,无法形成合力,解决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能力弱与取得突破性大成果少。

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不健全。十二五期间,湖北省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改制后,导致政府主导的县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出现了“网已破、线已断、人已散”的局面,乡镇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还在,但一般只保留了1~2个领导编制,早已无人干事了,形同空壳。

三是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低,人才不足。因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而使农业科技队伍长达十多年没有再引进人才,导致原有科技队伍年龄偏大,人员断档,乡镇农技部门体制改革后技术人员更是流失严重。由于编制等条件限制,县级农业科技部门引进人才较难,乡镇级就更难了;农业企业因待遇、自身环境条件等因素限制,引进高素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导致人才相对不足。现有的市县级农业科技部门中,虽整个部门人员看起来总数不少,但从事管理与其它辅助服务的人员比重过大,真正从事专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的人员也相对不足。

四是科技创新驱动及技术服务主体间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交流共享与合作转化的平台与管道。科技创新部门研究与取得的成果与技术服务部门所能提供的服务技术往往不能很好地对接企业与农民所急需的技术要求,前者往往无法满足或滞后后者的要求,而后者又缺乏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因而产学研没能很好地结合起来,缺乏必要的服务转化平台和载体。

2.2 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激励机制不完善,科技人员自

主创新与主动服务动力不足,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

为了鼓励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但到市县一级时,就没有了下文,这些政策的细则始终没有出台与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在为农业、农村、农企、新型主体及农民服务过程中,有偿服务与其它形式的参股服务等始终是科技人员不敢碰触的红线,从而制约了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技术创新服务与需求主体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市场化机制的真正建立,也不利于产学研之间的高效结合,从而间接导致了科技创新成果与技术服务内容脱离生产的实际需求,而真正的需求又不能很好地得到研发与推广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市县级农业科技创新单位的公益性与其科研成果的公共产品性质以及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动力不足,使农业科研院所的投入回报率较低。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的社会效用高,个人效用低,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农业科技人员创新与服务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2.3 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经费长期投入不足,配置不

合理

科技创新驱动的过程是许多部门协调协作的过程,创新与转化的资源配置不仅需要统筹规划,而且需要充足的财政投入为保障。地市级科研院所主要从事区域农业基础应用与生产应用技术创新研究与推广转化服务,相比国家级省级科研单位,它更贴近生产,更了解市场需求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地市级科研院所在技术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科技开发、成果推广应用转化、产业转移、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专项试验和科研经费缺口较大,农业科技投入基数、绝对值增长小,科研推广公共财政经费长期明显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主体能力弱。项目申报有追求“短、平、快、新”的倾向,不注重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应用研究的科技储备。过度依赖政府拔款的投入形式单一,没有充分调动民间资本、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风险投资的合作机制,没有发挥创新金融的聚焦效应,不能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稳定而充足的资金支持,许多县市级科研单位基本失去试验、示范、繁育的功能。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

2.4 农民科技素质偏低,技术需求动力不足,推广转化方式

有待创新

农民对普遍适用技术缺乏足够的选择愿望,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性和对机遇的捕捉能力,再加上现阶段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直接影响了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主动需求。整体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程度有待提高,农业新型主体与产业化经营及服务所需的人才仍十分缺乏,人才培训亟待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转化方式有待创新。

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调整农业科技结构,进一步深化完善科

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

化推广服务体系

一是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市级产业技术体系。要彻底甩掉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科研小而全、均衡发展的结构态势,向发展大农业,走农业强市之路,适应与顺应国家与省级科技创新及推广体系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调整宜昌市农业科研机构,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学科调整,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以宜昌市农科院为依托,将市直农业科研机构(如柑研所、水产所等)合并归建到宜昌市农科院。借鉴全国、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经验与做法,以宜昌市农科院等为主体,由宜昌市财政根据宜昌市农业产业发展需要,设立宜昌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中心,拔项目专款支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建立起市、县、乡及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服务关联系统,调动和紧密联合起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力量,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点热点问题及重大技术成果开展攻关与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服务资源的合力。

二是建立健全与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建立健全与完善以宜昌市农科院和宜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基础,以县级农科所及各级农技推广中心(站)、乡镇农业站、林业站、农机站为基本依托,覆盖全市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逐步培育建全与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宜昌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政府以项目为抓手,引导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以及龙头企业成为项目技术推广的主要渠道,鼓励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科技示范展示与培训基地,推动院企深度融合,进一步促進产学研推、农科教普大协作大合作,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强化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速人才成长。进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呈现不断加速的总体态势,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蓬勃兴起,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生产发展的核心要素。进一步放宽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体系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宜昌市农科院自主招考引进人才,以避免需要的人才引不进,引进的人才不合意;支持县乡农业科技部门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在编制、工作环境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缓解农业科技队伍日趋老化的态势;进一步提升从事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科技部门中的比重,加大中青年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优化人才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使老、中、青搭配合理,让人才团队始终保持创新与服务活力。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要逐步建立起新引进人才下基层、基地及企业驻点服务与指导制度,这样既缓解了基层与企业人才紧缺的矛盾,又加速了人才成长速度。

四是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个集结宜昌市各种创新资源、科技成果、政策咨询、评价、宣传、交易等服务的第三方高效、优质的中介平台,起到上联政府与科技创新与服务部门,下联农业农村农民与企业的枢纽与桥梁作用,从而将农业产业上下游各个要素实现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以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引导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应用于生产发展的良性互动。重点加大对宜昌市农科院点军特色农业示范园、科技研发中心以及四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市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中心以及宜昌市农业信息大数据库的建设与运行。

3.2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出台落实相关细则政策

根据国家相关激励政策,研究出台适合宜昌市的相关激励政策,与纪委部门充分沟通并进行合规性审查,明确实施细则与范围,并落地执行。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造性与积极性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的激励机制,从而加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与农民增收。

3.3 完善投入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与

成果转化的稳定投入

农业的市场竞争集中表现在质量与效益的竞争,其最终取决于科技含量。宜昌市对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项目的投入长期不足,其主要项目来源是争取国家、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及财政项目,市级科技项目来源所占比重极低,而国家及省级项目多以粮油项目为主,特色作物项目经费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多数项目侧重产中研究,对产前、产后投入的项目相对偏少。而围绕宜昌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科技项目每年经费极少,且没有稳定支持,一般一年一结题,不利于深入研究创新与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特色作物高度依赖政府财政拔款也是一方面原因,要实现科技强农,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农业科研投入体制,除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确保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农业投入增幅外,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通过建立市级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带动,促进院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及技术推广转化,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重要主体,同时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以及外资投入农业科持创新与成果推广转化,逐步实现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加大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将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示范展示更多地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及企业对接起来,加速成果的转化速度与示范效果。县乡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慢,往往滞后于服务对象的技术需求,应逐步建立起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制度,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宜昌市农业科技单位及龙头企业重点是结合国家、省级创新体系,主要以培养“接天线”型的创新人才与“接地气”型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县乡级科技部门重点以培养“接地气”型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民重点以培养“连市场”的创业性人才与乡村专业人才、乡村工匠为主。当前由于农村从事农作物生产的劳动力基本上以老人妇女为主,整体年龄偏大,普遍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偏弱,对新技术需求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重点瞄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以及科技示范户,来加快成果的转化步伐。

[参考文献]

[1] 陈晓勇.地方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功能定位[C].第四届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17:133-135.

[2] 彭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推动沈阳农业科技创新[C].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224-227.

[3] 蔡金华.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管理创新探索[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49-50.

[4] 郭建强,冯开文.農业科技成果转化基本模式比较[J].中国软科学增刊(上),2010:133-137.

[5] 任维哲,刘益盟,王艳格.新常态背景下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探究[J].《资本论》研究(第11卷论文集),2015:121-126.

[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湖南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探讨[C].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会议论文集,2007:412-415.

[7] 彭义杰,张开春,王文娟等.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5):85-87.

[8] 邵法焕,刘钦,郭为民.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与对策[C].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113-118.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辽宁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