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调查分析
2018-05-14苏文苹倪峰
苏文苹 倪峰
[摘要]作为培养边疆农业高等人才的农业高校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更是承担着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团结稳定的重任。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找出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为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做出努力。
[关键词]边疆农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學习。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学习能力等与一般大学生存在差异。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出现学习困难,难以完成学业等问题。因此为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需要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征,深挖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探索边疆农业高校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特殊路径。
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分析
1.1 基本情况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周边与越南、老挝、缅甸三个国家接壤,有26种民族成分,16种少数民族跨境而居,15种世居独有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文字并存的边疆省份,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人数也呈大幅度上升趋势。据教育事业统计,2013年、2014年、2015年,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分别占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33.75%、34.30%和34.88%,并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多集中于学费收入水平略低的民族院校、师范院校和农林类院校。
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省唯一的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00年学校招收少数民族大学生329人,2001年为382人,2007为684人,到2014年招收人数已为1183人,2015年为1119人,2016年992人,2017年为1374人。目前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为3294人;有男生1812人,女生1482人,男女生之比为1.22:1。其中人数较多的民族彝族有1567人,白族842人、壮族320人,哈尼族266人,回族265人,人数较少的民族为朝鲜族、达翰尔族、高棉族、老挝族、毛南族、羌族和锡伯族,各1人。政治面貌:共青团员为主,占总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的89.11%,中共党员占4.61%,群众占6.28%。生源结构:云南省生源为主,占总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的89.12%,省外生源占10.88%;其中云南省生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来自于以边境沿线的红河、文山、普洱、临沧、保山、怒江、西双版纳、德宏以及山区、高寒山区的丽江、迪庆、昭通、大理等州市,省外生源主要来自于贵州省、广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南省、河北省等14个省份。户籍结构以农村户籍为主,占总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的75.56%,城镇户籍占24.44%。专业结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集中于理工类专业,如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土木工程、园林等专业的学习。经济状况:少数民族家庭人均月收入参差不齐,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但大多数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是在150~800元之间;学生在校的经济开销平均在800~1200元之间,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开销在500~1000元之间。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特征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成份复杂、语言多样、宗教信仰多样、思想认识多样、文化背景多样,并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政治态度端正,遵纪守法,但也存在消极行为。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端正的政治态度,认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在大事大非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并且高度关注民族地区的时事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一些信仰、民族等问题较为敏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但也有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奉献精神,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学习、生活中自我约束能力差,常有一些消极行为,如缺席情况严重、不愿参加班级活动等。在对32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有48.1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参加班级活动;47.85%的偶尔参加;3.99%的同学从不参加。
二是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缺乏长远人生规划。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刻苦努力,有强烈的进取心,但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对知识文化的吸收、消化能力较弱,这种强烈的进取心与薄弱的文化基础形成的强烈反差,常常挫伤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滋生自卑、厌学情绪,据统计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有75.6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过1门以上的挂科现象。
三是贫困学生较多,自立能力强,价值观多元化。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普通较差,但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立意识强,常常通过勤工俭学、外出打工等形式来减轻生活压力,但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单一的社会环境接触到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
四是才艺能力较强,能歌善舞;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性情直率,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中也积极展现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并且他们适应能力强,心理素质良好,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但也有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产生自卑、不满、嫉妒、抵触等负面情绪。在对32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63.5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3个月以内适应大学学习生活;24.23%的是用了3~6个月;7.67%的是6~12个月;还有4.60%的学生是在12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