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缺失,谁之过?
2018-05-14杨广宇
杨广宇
从教近三十年,我涉猎教育之事无数,有的觉得欣喜,有的感到担忧。过去,或许因为工作岗位原因,未过多去反思。但近几年,可能是因为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自知肩上的担子重了,思想也比以前复杂了。在学校每每遇到一些反常之人之事,我首先是想方设法调解疏导。事后,总是深思许多,写下肤浅感受。都说“教育无小事”,可我真的纳闷,教育,这是怎么了?到底缺失了什么呢?
事例一:那是第一周星期三下午双语阅读的时间,那天是我执勤,按照惯例,就逐一巡查各班阅读情况。刚走到三楼一教室门口,只见一对成年男女(开始不知道是夫妻)拉着一位六年级的女生来到这一教室的门前,大声叫一个学生的名字,当时一起来的还有那个女生的班主任,被叫的是一个男生,这个男生很快就出来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男生一走到教室走廊,那对成年男女就迫不及待地有所行动了——男的嘴里骂骂咧咧的,女的伸手就去拉那个男生,有欲打之势。我一听才知是这个女生的爸妈,我当即阻止。此时,男生的班主任也来了。我便对他们说:“什么事?有事到校长室去说,别动粗!”一会工夫,班主任、女生家长和两个学生都到了。我刚坐下,女学生的妈妈又开始边叫嚷边拉拉扯扯了,再一次被我喝止住。我便分别把女生和男生叫到跟前,讲述事情的经过。另外还找来几个当时在一起的男、女生了解情况。
终于理清了事情的原委:四楼的几位女生从楼梯下来,走到三楼时,几位男生略挡住了她们的去路,那个女生就用手去拉扯这个男生的衣服,这个男生就不经意地把膀子一甩,那个女生以为要打她,就往后躲了一下,结果这个男生的手甩在了她的鼻子上,鼻子经受不住突如其来的甩劲,流了点血(极少),那个女生迅疾还手,结果两人就厮打起来,后来在同学的拉劝下才罢手。事情发生后不久,两位班主任就立即处理,男生也向女生道了歉。没想到女生的父母竟知道了女儿流鼻血的事情,立即赶到学校,就出现了我巡班时看到的一幕。针对此事,我对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了说服教育,他们也认识到了错误,互相道了歉。我也对两位班主任说了到班级后的处理办法,女生父母也无异议。期间,女生的爸爸妈妈不约而同地说过这样类似又令人咋舌的话语:“我女儿从小到现在,不管怎样我们的手从未朝她身上送一下,但是谁惹了她,别怪我们不客气。”事后,有熟悉那对夫妇的同事告诉我,他们是有钱人,说话、做事都很强势霸道……
反思:学校是育人场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学校人口密集,人越多可能发生的矛盾就多,况且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不计后果的,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闹。固然,作为学校,作为教师,要担负起教育引导的责任。但是社会、家长时不时地会出现不协调、不合拍的现象。事情中的那对夫妻关爱孩子诚然正确,但自依有钱,就该如此行事?如此教育子女?这到底是谁之过?此时,想到了孙仕满校长的话:“学校做的公益事业,是为了社会服务的。教育如果没有社会、家长的支持与关心,发展会很艰难。尤其是学生家长,是办学的直接受益人,也是关心者。学校的好与坏,与他们休戚相关。学校的点滴变化,他们比谁都上心。我相信这是一种力量。”对这一观点我十分赞同。学校的任务是立德树人,但更需要社会、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学校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等各种学习教育活动,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学生。但是对于其他环境——社会、家庭中人谁去教育,谁去考核?或许有人会说,学校不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办好家长学校吗?也要定期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引领吗?是的,这些是需要学校去做,但是并非所有家长都像学生那样接受教育引导。而且,家长的素质、品德高低都是学校的责任吗?经商者只顾经营、赚钱,他们的品行谁去负责,谁去监督?……我们的力量、权责有限,无力教育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人。我只能发自内心地说:“我们要尽自己的力量,教育好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能够成为明天社会上的良好公民。”也希望各社区、各单位也要定期组织区域人从思想、品德、为人等方面进行学习、教育,从而提高全民素质,否则就会影响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事例二:我校地处大桥镇,这里景美物丰,政府部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不少外省企业前来落户,尤其是铸造企业。随之不少打工者拖家带口地纷沓而至,有贵州、浙江、广西、安徽、四川等省份的。政府相关人员为解决打工者孩子上学的后顾之忧,就接二连三地把这些家长和孩子带到学校。作为义务教育学校,非但没有拒绝,且热情欢迎,也算是支持乡镇经济发展吧。当这些家长和孩子来到我面前和我交流时,我大失所望,言语极不相通,说好多句我才能理解一句话的大意。当问及孩子成绩怎样时,支支吾吾……接着让教导主任安排他们报名,办理转学手续。接下来几天里不停有老师找我,说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因为教学质量要考核),“这个贵州转来的学生连名字都写不起来!”;“那个从广西转进的孩子学习太差了!”……我总是回答:“这些学生我们不能拒收,你们慢慢来,别急,有个过程,我相信你们。”
一天上午,第二节课刚下,四年级一个班的语数老师带着一名刚转进的学生来到我办公室,老师说:“校长,这个学生没法教,他听不懂普通话,就连班干催促其他同学读书,他以为是说他,还哭了。上课就坐着,啥也不会,咋办啊?”当时我半信半疑,就转身问那个孩子:“你以前学校的老师上课不用普通话吗?”我连问了几遍,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还说了话,但我啥也没听明白,当时我脑袋一阵眩晕。过了会,我对老师说:“你们所说情况属实,但你们知道孩子本身也着急,你们以后有空就多教教孩子普通话,或者安排小助手多加帮扶,会好的。”就這样,他们离开了我的办公室。
反思:不知这类情况其他学校可曾碰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之过呢?不管怎样,最终苦了这些孩子。家长为了生计,迢迢千里、万里外出打工,假如把孩子留在老家上学,无人照顾,成了留守儿童,放心不下,只能他们到哪孩子跟着到哪。每换一处打工,孩子就换一所学校,结果造成环境不熟悉,教材不相同,言语不融通,生活不习惯。这与“孟母三迁”绝对不是一回事。这样,孩子学习成绩怎能好呢?说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似乎过了;说负责了,其实又没负好责,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对于这种情况,政府、社会、学校也没有完美办法去解决。但无论孩子在哪上学,学校、教师决不能拒之门外,置之不理!要尽职,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承认,教师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但说普通话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啊!不会说或者不想说普通话怎么能进课堂呢?怎么能教孩子呢?教育主管部门也一直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什么进修啊,培训啊……数不甚数,反复强调教师要注重训练“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那为啥就有学校,就有教师上课不讲普通话而用方言呢?不是一直在推普吗?难道是教师间的普通话水平差到学生听不懂的地步吗?或许是有些地方的学校,在这个方面抓得不紧,甚至视而不见,入耳不管,教师也就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可能连教师本人也不会说普通话了。可你们有没有静心想想,一直用方言讲课,那时的学生是听懂了,但是到了高年级呢,到了别的学校呢,难道所有老师都会用你们的方言去教学吗?到那时,孩子再重新开始学汉语拼音,学说普通话吗?我希望各地学校一定要抓好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学校领导多巡课,多走进课堂;教育主管部门、教研职能部门也要多到基层学校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评一评,抓一抓。这样我们教师才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也绝对不会出现上课用方言类似的不正常的现象发生,也就不会误人子弟。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是根本。要多问自己,我尽职了吗?我对得起学生吗?
教育任务任重道远,教育工作千头万绪,教育范围浩瀚无边,教育责任重如泰山。翘首期盼全社会都不忘初心,积极参与到大环境这个大教育之中,真正为了下一代健康快乐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