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
2018-05-14王泰山
王泰山
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校教育中分数至上仍然盛行,这与教育评价的功利性倾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教育评价决定着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正是由于教育理论与现实的分歧和对立,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虽然现实的价值取向难以一朝一夕完全改变,但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坚守立德树人根本,可以从校园环境、规章制度、课程建设、学校特色等方面权衡策略,找寻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
加强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环境育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环境养一群人。学生道德情操等禀赋的形成,不是凭空得来。有道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潜移默化、润物于无声中。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在的巨大作用,笔者对环境育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实践体验。
通过校园环境建设来陶冶情操
校园环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叫校园显性文化。校园环境的每一个实体,以及每个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出某种教育价值观。以校安工程建设为契机,我们尝试打破校园传统的“火柴盒”式建筑风格,尽量使楼房的外型、颜色、装饰做到协调美观、生动活泼而具有校本特色,体现出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新建艺华楼、羽乒馆,采用建筑连廊把艺华楼与教学楼连接、把羽乒馆与篮球馆连接,这样让校园的建筑布局具有整体性,又让师生穿往其中免受日晒雨淋,更蕴含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理念。
在《省句中精神的建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了校园十大景点、班花、校花、校树等评选活动,进而丰富了校园的环境文化内涵,培育了师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人文环境建设来凝聚人心
校园是教师工作、生活的栖息地,是莘莘学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驿站,是师生青春的记录与见证者。对于学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情感,如果把这种情感提升为荣誉感、责任感与担当感,就需要有链条来链接,为此,我们动员全体师生、校友共同梳理网上校史馆,让一根历史的链条警醒师生铭记历史,牢记责任,书写未来。
网上校史馆的建设更是提炼“诚毅”校训的铸魂工程,通过提炼我们赋予“诚毅”校训的内涵是“以诚为人治学、以毅追求至善”,通过提炼逐步让“诚毅”精神成为一种精神种子牢牢扎根于省句中人的心灵深处,一直传承不息。“诚毅”校训,对学生而言,就是要讲诚信,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百折不挠,勇敢向前;对教师而言,就是要讲诚信、有毅力、敢担当、善创新;对学校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为先、民主和谐、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从内心深处打下“省句中人”的深深烙印,让建设高品质的示范高中,谱写美好明天成为一种内在自觉。
如今,网上校史馆已经成为学校网上德育基地,校友的精神家园,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窗口。
推崇综合化的管理理念——管理育人
管理是一种资源,高效、流畅、民主、开放的管理能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减少学校各环节的无效消耗。为此,我们推崇综合化的管理理念,即以智能管理为技术支持,以制度管理为主要方式,以激励管理为补充渠道,以情感管理为润滑保障。
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来规范行为
有“规矩”是成“方圆”的前提,这里所说的“规矩”,就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真正有执行力的制度,它的产生是公开透明的,条款是经过大家推敲的,是得到大部分人肯定的,只有这样的制度才有可能具有约束力与执行力。所以,我们把“两性”作为学校管理制度的前提要素,一是“民主性”,只有体现充分的民主,才能形成凝聚力,汇聚宏大力量;二是“科学性”,只有科学才能遵循教育规律,形成一条正确的育人轨道,让育人成为全校上下的公示,使育人过程不折腾、不动摇、不懈怠。
为此,我校坚持三年一个周期,修订学校《章程》、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夯实学校管理育人的基石。
通过精细的执行力来修正行为
“规矩”成“方圆”依赖强有力的执行力。执行力并不是一味强调严格,去人性化的严格必然是不得人心的,是不可持续的。我们把执行力的打造,取向于公正廉明、以身作则、实干创新的学校领导班子,取向于上下一心、团队合作、细致入微、热忱服务的中层干部团队;取向于敬业奉献、诚信刚毅、争创一流的教职工队伍。
通过按劳分配来激励有为
学校内,如果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只能是表面其乐融融,一片祥和,内里却孕育着责任、质量和学校前途命运大滑坡的严峻危机。如今,众多学校的绩效工资方案存在大锅饭、平均主义倾向,看似和谐,却有诸多不和谐的音符在跳动。为此,学校积极争取政府政策保障,在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方面增加绩效投入,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小步快走、稳中求变——变革强校
环境在变、技术在变,教育管理、教学方法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但轰轰烈烈的大变革用在教育上却风险巨大。稳步探索、逐步推进、渐进革新,小步快走的方式更为积极稳妥。
以小课题带动日常教学小革新
我们尝试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以名师、骨干为引领,研究探索确定学科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方法与途径,以点带面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比如,语文学科,为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学习语文的热情,开展课前5分钟主题演讲的尝试;地理学科针对提升学生识图能力开展研究;理化生学科针对当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学习兴趣淡漠、缺乏综合实验体验的现状,探索从日常生活问题出发,引领学生体验融合多学科知识设计与完成实验,开发融合理化生多学科的科学探究课程、STEM课程等。
教学模式探索分步走
近年来,在减负增效的新背景下,我们分别在指导思想上、评价机制上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
以“两个90%”为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面向中下等学生,分层要求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做到“让90%的学生接受90%的教学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制定了《“有效课堂”实施意见》《“有效课堂”评价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探索“两个10%”个性化发展战略,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与成长方式,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通过采用“奥赛教练制”“尖子生导师制”“学困生责任制”等策略,对约占“10%”的尖子生、约占“10%”的特长生和学困生进行菜单式培育,践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
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科教学
基于常态教学数据的诊断和分析是教育质量监测的手段之一,在大数据背景下读懂学生、关注学生,从而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教与学,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为此,我们以推行极课大数据在教学管理中的推广和使用为支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骨干教师先试、部分学科试行,最终全面推开。
创新课程,打造亮点——特色强校
历史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唯有创新,才能有所超越,才能跟上激变的时代潮流。为此,我们以省课程基地建设为契机,打造机器人创新教育特色。
2012年,学校创成江苏省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基地,以基地为支撑不断打造创新教育特色。在特色打造中我们追求“多元、合作、益智、创新”课程理念,将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组织等方面予以具体化,努力使特色鲜明地体现在学校课程开发与高水平实施上,与此同时,尝试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合作共建,寻求智力支持,不断打造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品牌和“高地”,形成学校创新文化的软实力。几年来,创新教育成果丰硕,一批老师、学生在全国各级机器人创新大赛中摘金夺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普通高中创新机器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荣获在2016年江苏省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2017全国中小学生网络虚拟机器人设计竞赛中,我校学子共获得3个特等奖、15个一等奖、15个二等奖、学校获得全国东部赛区高中组唯一团体特等奖。
学校是增长智慧的地方、是诞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是焕发生命中最美情感的地方、是净化心灵的地方、是让人获得在未来社会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地方……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必须结合学校实际,从校园环境、规章制度、课程建设、学校特色等方面着手,真正把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