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8-05-14李延旷爱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3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贫困村

李延 旷爱萍

[摘要]产业发展不仅有利于培植贫困户的脱贫能力,而且是实现贫困村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以百色市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情况为例,探索出贫困村产业发展可以借鉴的模式,利用案例揭示出目前贫困村产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乡村振兴战略下贫困村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贫困村;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振兴战略下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意义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重现盎然生机,乡村才有可能振兴。

1.1 夯实扶贫基础

产业发展有利于培植贫困户的脱贫能力,从总体上来讲,经济上落后的贫困村要迅速而有效地脱贫,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走产业扶贫这条道路是必要的。有些贫困村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特色产业发展的潜力,但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当地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尚未有效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成为当地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贫困村产业的发展将实现规模扩张和效益增进的目标,将明显改善当地贫困人口的收入状况,从而实现依靠产业发展脱贫致富。贫困村产业的发展可以让贫困人口广泛地参与其中,实现贫困人口的“多点受益”。贫困村特色产业在延伸其产业链的过程中,给了贫困人口全程参与的机会,通过其参与获得劳动报酬,获得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产业发展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贫困村的自然优势,用优势换效益,用优势促发展。产业发展是贫困村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依托,更是长期稳定脱贫的保证。

1.2 实现贫困村乡村振兴的手段

产业发展是实现贫困村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今年下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村贫困地区往往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缺乏,使得乡村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进而导致经济落后、乡村衰落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产业的发展是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经途径,是实现从“输血式”发展转变为“造血式”发展的重要枢纽。发展贫困村产业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贫困地区的优势,如贫困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悠久的民族文化、独特的产品及加工技艺等,这些既是市场所需,当地群众又有参与的条件和技能,同时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贫困村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进而才能在打造农村良好生态环境、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从而使贫困村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2 贫困村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以百色市为例

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当前百色贫困村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经探索出了一些适合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2.1 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靖西市果乐乡大有村2017年成立当地首个生态养殖试点基地。进一步探索发展循环种养的方式,发展优质安全的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将养殖废弃物经转化处理作为有机肥料进行生态转化循环利用。按照现代生态养殖技术标准建设,采取“高架网床+微生物”养殖模式,真正实现零排放、无污染。依靠生态转化循环利用,发展经济作物果、蔬菜等种植,并依托基地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业务,实现产品的产销一条龙服务,成为当地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乐业县甘田镇依托独特资源优势,以故事小镇休闲养生旅游业发展为中心,辐射带动辖区8个行政村发展乡村游项目,采取村村联建、村企共建、强村带弱村,将各村资源整合起来,连片开发,打造中小学生认识自然融入自然的科普基地,打造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服务综合体,实现抱团发展,全镇8个村全部实现“脱壳”变富目标,利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2.3 多方共同合作模式

田林县高龙乡新寨村结合当地群众手中山林地面积较多,油茶市场发展前景可观的实际,成立新寨村种养合作社产业发展奖补基金,扶持油茶示范种植及生猪养殖。拟通过“合作社+村集体资金入股+农户、贫困户土地入股”的模式,打造一个66.67hm2的油茶示范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修建公路、建水柜、引浇灌用水、建设生产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苗木,责砍山、炼山、挖坑、挖条带并种植,待苗木成活率达85%以上后交由农户、贫困户管护。农户及贫困户负责提供土地,合作社移交给农户后,农户每年精心管护(包括浇水、治虫、除草、减枝、施肥、更换死亡苗木及清场等)。在本项目合作期限内,基地内油茶25%为村集体所有,5%作为合作社收益,70%归农户所有。目前油茶基地已经种植60hm2,投入资金80多万元,向林业部门争取29万株油茶苗,其中已经投入基地16万株油茶苗,余13万株油茶苗给参与热情高涨的群众种植,带动全村种植达100hm2。

2.4 产业配套服务模式

那坡县百合乡清华村成立清华村便民服务公司,与那坡高山茧丝绸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蚕茧收购协议,负责收购本村蚕农生产的蚕茧,每斤获得服务费0.3元,公司年收入10万元。与天青养殖场合作经营化肥、农药、蚕具、饲料代销,年获利润0.5万元。与年产菌棒30萬棒的者兵屯桑枝食用菌合作社合作推广销售食用菌,按年所得利润3%的作为服务费,年收入0.5万元。公司承接清华街和各屯保洁服务项目,年收入0.5万元。公司管理农贸市场,收取摊位费,年收入1万元以上。公司计划在未来的两年内依托白沙屯桑蚕示范园,连片集中建设大蚕房4000m2,现已征地4669m2,计划2017年7月份开工,建成后将分给全村84户贫困户使用;同时开发食用菌加工、鲜蚕加工、田园采摘体验等项目,促使公司增效、蚕农增收。预计至2020年,鲜茧收购、农资代销等各项收益将达20万元。凌云县下甲镇加西村发展农资超市进行产业配套服务,农资超市主要经营农药、化肥等涉及种桑养蚕的商品,为加西村桑蚕蚕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服务,搭建电商服务平台联合发展,尝试农村电商、农资配送一体化服务发展模式。

2.5 产业新型主体模式

隆林县德峨镇弄杂村从2012年开始,村两委牵头成立“隆林德峨弄杂村养猪协会”,重点养殖黑猪产业,协会利用自治县扶贫办给予的28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作为发展滚动资金,以每户5000~10000元的标准借给会员养猪,协会每年向会员收取6%(每年300~600元)的使用费用,用于协会的日常管理和本金扩大(费用的50%用于协会管理人员的管理工资,费用的10%用于协会的日常办公开支,剩余40%用于扩大本金)。目前协会共有64户会员,其中贫困户27户,每户每年可增收1~2万元,目前协会资金已滚动扩大到32万元。

2.6 异地入股发展模式

田东县大石山区根据自身难于发展产业的实际,协调县监管的平台公司与村民委签订协议,由县投资平台公司将村集体发展的财政补助发展资金采用异地入股的方式入股到产业发展好、成效快的公司,“走出去”寻求合作伙伴,异地入股发展种植、养殖项目,最终发展了产业。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平略村实施异地入股 “合作社”模式发展火龙果产业。投入资产性收益扶贫引导基金30万元,入股县内思林镇真良火龙果合作社,该合作社种植面积100hm2,是县里的种植大户。合作社通过“扶贫产业协会﹢资产性收益扶贫引导基金﹢合作社+村委”运作方式种植火龙果,由真良火龙果合作社控股经营。2016年平略村此项收益达4万元。

3 贫困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百色市

为例

虽然百色市贫困村在产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也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贫困村当地产业的发展,也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1 贫困村农业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些贫困村位于石山片区,由于山多坡陡,岩石裸露,土地利用困难,人均耕地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由于石山地区溶洞广布,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但难以利用,森林少,蓄水力低,因此,灌溉也十分困难。如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平略村地处大石山区,耕地面积153.8hm2,旱地(均为石缝地)151.2hm2,占据了绝大部分,贫困发生率为47.47%。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石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农业生产困难极大。

“后天失调”主要表现在:一些贫困村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导致当地生态遭到破坏,阻碍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如平果县果化镇布荣村为当地铝工业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大量开发当地的铝矿产资源,出现了大量的矿山荒废土地,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弱化、盐碱化程度加剧,无法继续种植农作物,矿山地复垦迫在眉睫。使得当地的农村产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3.2 贫困村自然资源开发方式单一

在调查过程中,还有一些贫困村产业发展滞缓的原因是自然资源开发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将当地自然资源合理、充分利用,因此无法使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西林县马蚌镇属于万峰湖库区镇,作为珠江水源涵养区,国家规定限制开发,生态保护责任重大;另一方面,作为贫困山区库区,当地群众渴望脱贫致富,然而没有形成一个支柱性产业。作为有7个村处于水库淹没区腹地的马蚌镇,前临水库,后有大山。水库蓄水后,由于缺少耕地,库区的移民只能“耕渔”。但毕竟库区水面空间有限,经过多年发展,库区网箱容量已经接近饱和,使得当地的农村产业发展陷入瓶颈之中。

3.3 村级集体经济总体水平不高

在贫困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小农户由于受限于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资源,很难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因此,贫困村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持。在百色市的贫困村中大量存在着“空壳村”,阻碍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据调查,目前百色市有944个行政村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占总数的50.9%。有434个村属于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占总数的23.4%。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严重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村级组织的经济支撑。

3.4 贫困村产业发展规模不大

在所调研的贫困村中,许多村产业的发展受限于其发展规模,很多农户采取较为原始的方法进行农业和养殖业,使得产量不足,资源利用率低。

土地确权与流转问题:据调查,目前百色市仍有少量贫困村的土地确权工作还未落实,这就导致流转方和被流转方都心存疑虑,从而阻碍了实现贫困村产业发展规模所必要的大量土地流转,因此对于当地产业规模的扩大起限制作用。另外,作为大部分已经完成土地确权的贫困村,由于确权后,农民的地权受法律的保护,这种情况下土地流转就成为了纯粹个人和家庭的事,其他个人、村组织甚至乡镇政府的号召、要求都可以不予理会。因此出现了有些贫困村的农民反对发展农村产业规模使用自己的土地这样的现象,使得土地流转困难,影响了贫困村产业发展的规模。

观念落后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贫困村农民没有看到规模生产带来的优势,依然选择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当地产业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如西林县足别瑶族苗族乡央龙村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能生产一种味道独特的茶叶。作为一个具有特色又有前景的产业,由于该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受教育程度底,小农经济意识强,观念落后,没有形成规模性的產业发展,以至于当地产业发展缓慢。

3.5 贫困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调查发现,百色市许多贫困村产业发展受制于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村供水、供电、供气条件难以实现相关产业的发展。与产业发展配套的道路运输、仓储物流、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十分不发达,难以有效与城镇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另外,贫困村路网不够完善,道路质量差、等级低;贫困村电压不稳定,后期维护跟不上,电费价格偏高; 一些贫困村甚至水利安全设施不足,导致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滞后,通讯不发达;与产业配套的仓储物流设施及人员缺乏; 贫困村垃圾回收处理能力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延缓了新业态的发展,增加了特色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3.6 贫困村产业发展缺乏人才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在贫困村的产业发展中,更加需要人才的助力。然而当前贫困村产业发展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人才缺失问题。以百色各贫困村为例,首先,外面优秀的人才由于条件恶劣,待遇不高等因素,不愿意到贫困乡村来发展产业;其次,贫困村本地的人才也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而大量流向城市;另外,贫困村当地的能人缺乏引导、培训,思想认识不足,喜欢单打独斗,严重阻碍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4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贫困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因各村的实际情况不同,自身优势和劣势不一样,地域条件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自然条件、产业特色、区位优势等,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坚持从村情出发,辩证看待优势劣势,做好扬长补短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在贫困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突出产业特色,打造产业品牌,推进产品差异化发展。一方面,面对地域资源分布不同、产品需求多样化等问题,各个贫困村应该掌握好发展的重心,找到发展的主线。另一方面,掌握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需求,突出贫困产业的特色,加强产业扶贫的针对性与精确性。最后,打造特色基地。要根据贫困村的特色以及当地农产品的特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支柱性产业和品牌农产品。

4.2 发挥村干部作用,落实相关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贫困村产业发展,底子薄、力量弱,如果没有上级组织帮扶,很难获得突破性发展,比如资金问题,就是制约很多贫困村产业发展的瓶颈。村“两委”应该积极把握脱贫攻坚中出台各项惠农政策的良好机遇,努力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为贫困村产业建设牵线搭桥,引导村民进行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方式发展产业,盘活村部资产,“以资产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上级部门除了帮助村级组织完善思路、规划外,还应该积极落实政策倾斜、項目扶持和部门帮扶措施,要落实好种养补贴、金融扶贫等相关惠民政策,切实为村级组织发展产业“搭台唱戏”、撑腰鼓劲,提供动力支持。

4.3 发展集体经济,培育集体产业

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节中提到,要“壮大集体经济”。乡村振兴为何需要发展集体经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当地的基层组织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贫困村要想实现产业的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资金等方面都不得不依赖当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发展壮大后的村级集体经济能够激活村级集体资源和农村生产要素,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兴起,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扭转农村经济社会长期贫穷落后的局面。也只有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贫困村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实现乡村振兴。

4.4 培养新型农民,发展新型主体

习总书记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贫困村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新型经营主体的推动。我们应该加大对村民的培训力度,通过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现场教授等方式,培训新型农民,尤其是要加大村干部、党员干部、种养大户的培训,通过培训推广农村实用致富技术,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争取产生一批在种植、养殖等方面的致富带头人。同时要加快发展新型经济主体,适应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趋势,采取多种合作组织形式,发挥地域优势和村“两委”组织优势,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富民为目的,成立村民合作社,解决技术与销路问题,以有偿、微利的服务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J].农村金融研究,2018 (2):9-13.

[2] 陈冬生.农村“土地确权”政策探析[J].理论视野,2016(8):81-83.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3-28.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贫困村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