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河北省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8-05-14祁科豪刘洪锋
祁科豪 刘洪锋
[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农民工就业与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和均衡性关系分析了河北省经济转型升级下农民工就业现状,其次总结了现阶段河北省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新环境下政府、社会、市场角色转变与结合、完善有利于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农民工自身素质与自我管理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农民工就业;政策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1 经济转型升级下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经济结构现状与发展分析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式提出,对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的前后今年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指数,年生产总值增速换挡为中低速,经济总量逐年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492.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5058.5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3276.6亿元,增长9.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1.2 农民工就业与经济结构协调性分析
2016年我国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2个百分点。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2.9%,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通过数据变化分析,从增减趋势上,农民工就业产业分布与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一致,即第一产业比例小,保持稳定,第二产业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不断上升。但就农民工各产业从业人数占比来看,仍与经济结构不够协调,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仍然超过50%。就河北省具体情况而言,经济结构上第二产业仍是最高比例,近几年在去产能、产业转移等政策下第三产业经济增加值占比会不断提升,就业人口转移结构也会遵循这一规律变化。综上所述,农民工就业与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在产业占比增减变化趋势上关系明显。
1.3 经济结构与农民工就业均衡性分析
均衡性分析即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影响,本文采用结构偏离度作为分析工具来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采用(某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产业的就业比重)-1作为结构偏离度。
根据河北省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出的2012-2016年间河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结构偏离度(表1)有如下特点:
(1)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是负值。第一产业的偏离度一直处于-63%至-67%之间,这说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出现了偏差,就业结构的变动与产业结构的变动不一致,第一产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就业比重居高不下,产值比重却大幅下降。
(2)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是正值。2012-2016 年间河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结构偏离度呈现出降低走势,越来越向0值靠拢。说明河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正在缩小,但仍较为明显地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这与协调性发展分析的结论相一致。第二产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吸纳农民工就业。
(3)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且偏离度值呈扩大趋势。这说明河北省第三产业吸收就业人口的能力在提升,虽然结构偏离度数值仍然小于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数值,但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将替代第二产业接收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就业。
2 经济转型升级下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下行导致农民工主要就业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
一方面宏观经济进入了新时期、国际贸易摩擦等,经济增长放缓;另一方面我省近几年去产能,关闭不合规中小企业等对劳动用工带来较大影响,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群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总体上来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企业用工总量有所压缩,同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多。
2.2 从业人员与产业变化存在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河北省农民工就业与经济结构在协调性和均衡性方面存在较明显的问题。一方面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均产能因此下滑,这与产业升级战略相违背。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与经济增长率相比仍然较弱于带来的就业岗位增量,在去产能下倒逼第二产业升级带来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较大,而传统的农民工尚缺乏相应的就业能力。
2.3 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建设不同步导致就业问题仍突出
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工就业需求期望值有所提高,而整体技能水平低现状仍未改变,这就与招工企业岗位要求高产生矛盾,出现“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现象。二是农民工培训工作效果不明显。农民工文化水平低,许多技术课程难以听懂,使培训难以有效开展。有些职业技能培训周期短,培训效果不好,时间长的培训班报名人员少,农民工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 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3.1 新环境下政府、社会、市场角色转变与结合
政府作为就业政策的制定者和落实者,应在农民工就业增长、培训、福利保障上给予政策方面保障。首先市-县-乡各级地方政府可根据自己当地产业、民俗特色以及新兴产业内容与培训机构或者企业合作开展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段的农民工培训,并给考核合格人员颁发培训技能证明。其次,社会各界在农民工进城务工应在舆论、薪酬保障、生活环境方面给予关注,官方媒体可针对河北省农民工就业相关报告发布用人企业黑、白名单,对于欠薪、就业歧视等行为给予披露监督,对于提升农民工工作技能,提高生活质量等行为给予鼓励表扬。最后,相关智库和人力资源市场对于农民工就业市场的最新变化趋势应及时发布,并与各级培训机构共享,做好人才供求状况的预测工作,在强化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匹配与协调发展。
3.2 完善有利于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政策支持体系
首先,政府或者政府委托第三方利用互联网搭建全省共享的劳务对接平台,发布合规的招聘或团体求职信息,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同時,各地要大力开发本地岗位,结合河北省十三五规划中的项目,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并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当地企业就业。
其次,制定落实各种扶持政策。以河北省建设环首都扶贫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经济,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对有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各种创业服务,并在资金、场地、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扶持。
最后,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其他政策。在国家城镇化战略下,农民工就业不再是单一的就业问题,还涉及农民工子女读书、保险保障、户口住房等。就河北省而言,在承接京津相关产业的背景下应进一步鼓励农民工进城落户,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在住房、医疗、社区服务等给予优惠政策。
3.3 加强农民工自身素质与自我管理建设
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最终的落点还是农民工自身,各级政府应注意引导加强农民工家庭、家族与家乡的联系,利用通讯软件等方式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职业道德,促进农民工与社区居民的交往,加快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最终确保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铎.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
[2]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课题组,贾志鹏.新常态下农民工就业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6(08).
[3] 周颖,张翔.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工就业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