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道
2018-05-14王娜韩媛媛杨金山李文娟
王娜 韩媛媛 杨金山 李文娟
[摘 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具有重大意义。经济的贫困只是外在的表现,思想观念的贫困则是内在的根源。如果不首先解决这种内在的思想观念上的贫困,那么,我们的扶贫就会事倍功半,长期处于缓慢爬行的落后状态。因此,贫困地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扶贫取得显著的成效,就必须首先针对“思想贫困”这一实际,坚持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方针实施“思想扶贫”工程。
[关键词]思想扶贫;精准扶贫;政策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思路,思想是先导,精神是动力,扶贫工作中要着重培养贫困群众树立主动脱贫的意识,建立奖勤罚懒的政策导向,营造扶智富脑的氛围,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推动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开展的扶贫方式大多数都以经济扶贫为主,但经济扶贫只能是解决短期问题,只能治标,思想扶贫才是长远之计,才能治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出版了《摆脱贫困》一书,书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想的贫困”。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条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信心才是战胜贫困的根本所在。
2 贫困群众思想存在的问题
不少农民贫困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或者天灾人祸,而是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因观念上的偏差导致态度上的消极和行动上的被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心不足,裹足不前。部分贫困群众因为种种原因陷入了贫困状态,他们甘于贫困并且无力自拔,以至于产生了贫困“宿命论”。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使很多人认为脱贫致富是遥不可及的。虽然他们也羡慕发家致富的村民,但是总觉得自己的头脑不如人家,好像人家天生是好命,自己天生就是受苦受穷的命。有时候这些贫困户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农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其实,父母身上的思想和精神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所以,从现在开始,发扬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精神,才能成为孩子人生的导师。
二是心態被动,进取意识和奋斗精神不足。一些群众虽然具有脱贫的愿望和条件,但是存有畏难的情绪,害怕失败,有的贫困群众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满足现状,温饱即安。这也是相当一部分贫困户的思想现状,或许以前有不成功的例子,看到这些,致使他们对现在的项目持观望态度,宁愿不挣钱,也不能亏钱,过于保守,更不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殊不知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利润就会伴随着有风险,就像歌词一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有政府的扶持,风险相对来说还会要小一些,比自己单独闯要便捷得多。
三是依赖思想严重。有的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懒、赖、怕”的消极思想,对脱贫政策不积极响应,期待政府“授之以鱼”,形成了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的懒惰思想,总指望着政府救济和大家的扶持。应该说这是典型的“贫困式”聪明。“一旦脱贫就不再享受政府的补贴,白给的好处不要白不要”是这些人共同的思维模式,他们没有自立自强的精神,也就没有受人仰慕、尊重的愿望,在他们看来,物质利益远比精神享受更实际。
四是犹豫观望,徘徊不前。一些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了解得不够透彻,担心国家的扶贫政策只是“一阵风”,怀着“走着瞧”的观望态度,缺乏实际的行动;其实,这些人还是对政府不够信任,这也是人之常情,需要扶贫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讲解扶贫政策、扶贫项目,并联系相关技术专家对农民进行指导,产销一条龙服务,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五是缺乏等待成功的耐心,急于求成。很多困苦户都希望能够早脱贫、早摘帽,但这种“脱贫急躁症”让很多群众缺乏从头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务实态度,以前,他们看别人成功发家致富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只看到了别人光鲜靓丽的一面,没看到背后吃的苦,受的累,没有脚踏实地、吃苦受累的精神,越是希望“一口气吃个胖子”,脱贫致富越是事与愿违。
在扶贫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扶正贫困户的思想观念。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要转变,首先要使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还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当然这首先需要他有致富的强烈愿望,要有信心能在国家政策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摆脱贫困,富裕起来。有了强烈的愿望和信心,才能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老百姓才会积极配合干部带来好的项目,如果老百姓们思想懒惰,不积极配合,再好的方案、再好的项目也实施不起来,那么扶贫方法不被采用,也就很难脱贫。
3 实施思想扶贫的方法和途径
3.1 党员干部和专家进行政策讲解
建议推进“四讲四送”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厅级干部到镇讲、县级干部到村讲、科级干部到组讲、驻村干部到户讲,为群众送十九大精神、送新党章、送关心关怀、送政策思路”。
建议贫困村成立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道德讲堂等机构,聘请优秀讲师和专家,为群众进行讲解,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志气,同时可以采取村民小组会、院坝会、围炉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富裕群众以拉家长的形式传授脱贫致富的路子和富裕给他们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强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3.2 利用媒体、文艺节目等形式进行政策宣传
发挥手机短信、微信等媒体形式覆盖广、传播快的优势,进行政策宣传,把致富脱贫的典型故事进行传播、渲染,并运用现身说法、进行微宣讲、微访谈,同时可以结合相声、快板、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扶贫政策宣传到户到人,让贫困群众强烈地感受到国家和党对他们的关心,增强贫困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3.3 修改村规民约
部分贫困户好吃懒做,自由散漫,建议村民委员会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将“扶贫不扶懒”“破除等靠要”等写入村规民约,并写成墙报、村歌,在村里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教育村民自觉遵守,提高村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4 强化激励约束
针对个别懒汉、贫困户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因酒致贫、因赌致贫等现象,建议村级党组织要以群众为主体,健全完善评优罚懒机制,实现贫困户评选退出制度化、规范化、将思想扶贫与乡村振兴计划、文明村创建相结合,评选表彰一批思想扶贫文明示范村、卫生示范村、文明示范户、脱贫致富示范户等,争取形成 “村村树示范、组组创示范、家家争示范”的生动局面。
在评先评优的同时也开展“评懒”活动。由村党支部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通过集中评选,确定反面典型,在村公开栏上曝光,并明确由一名党员致富能手进行帮带。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就是贫穷的或者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精准扶贫一定要“对症下药”,思想扶贫才是治本之道。只有通过思想扶贫,才能启发贫困群众的内心觉醒,才能让贫困群众认识到位、心态积极、主动作为,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积极响应扶贫政策,及早脱离贫困。
[参考文献]
[1] 秦浩.思想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道[J].中国县域经济报,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