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儒家思想传播方式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

2018-05-14宁子健翟艺霏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

宁子健 翟艺霏

[摘 要]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起就一直备受全世界的关注,我国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的拥护者。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合理路径。虽然关于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古今中外学者的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但是关于通过借鉴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分析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相关文章却不多,所以本文的研究价值即在于此。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从十七大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到十九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再一次碰撞,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要求,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文化是国家的魂,没有强大的文化基石支撑,就筑造不了社会主义大厦。可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是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两架马车,只有拉好这两架车,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把我们的文化建设提升到一定高度。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几经浮沉,曾长期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学说,也曾跌落神坛,一度被封杀扼制,如今儒家思想俨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这一点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曲折发展有很多共同处,所以通过剖析借鉴儒家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蓬勃发展,是我们国家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做之事,也是我国走向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1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義的相遇,是东方传统思想和西方科学理论的精彩碰撞,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立还是辩证统一,这一问题的答案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

对立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张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偏激的观点孤立了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认为它们是一张纸的正反面,非正即负,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就必须摒弃一切儒家思想的内容,是完全独立于儒家思想的存在。同时,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文化,就必须要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显然,这样的观点并不适用于当今中国的发展。

并存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兴起给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条件,并且对我国国情及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很多主导思想和理论方面,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提供了传播和兴起的条件和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又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和不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似部分可以在进行融合之后产生新的思想理念,对于两者的差异之处,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批判观加以运用,在对儒家思想扬弃的过程中实现现代性转换而马克思主义也能够吸收儒家思想的精华。因此,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其在内涵和本质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求同存异,扬长避短,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之路更为通畅光明。

2 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产生都是具备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儒家思想的应运而生是由于我国西周时代社会结构转换和经济状况、意识形态上的变化,也包括孔子及其弟子对儒家思想传播付出的心血。

编辑专著,保存儒家文化精髓。现今流传的儒家思想精华部分,大多来源于孔子的《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和思想给予了当代学者许多指导和帮助,其中,《论语》一书中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直至今天仍然对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游说诸侯,开办学堂,创立“士”阶层。孔子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理念,采用了许多新颖的方式,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的传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处理也非常重视。并建立一个新的且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政治主流“士”阶层。他们向各国统治者讲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军事主张和外交主张,以及自己的文化观念。而这种少见的社会现象就是游说诸侯,它的出现是由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士”阶层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他们多怀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推动了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经验的交流,因此他们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活跃人物。

以乐教人,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以乐教人的教学方式在这套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首创运用文艺的形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主张,相比于先秦时期占主体地位的说教形式,新型的乐曲表达显得更加生动易于接受,并且能够在无形当中给予人们潜移默化而有深远的影响。

3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启示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就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开始生长,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儒家思想的转播方式那里,我们可以借鉴到,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抓住这个过程的四个要素:理论本体、受众群体、传播群体及传播方法。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内涵。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过时的,相反,它是可以完全融入到各个时代中去,和时代精神完美融合,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也可以找到类似观点。虽然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但是只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到当代的诗歌、散文、小说、歌曲、戏曲、电视、电影中,依然可以焕发新的活力,自身理论不断丰富,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得到广泛宣传和普及。只有使用大家都能看明白的语言来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蕴含的道理,保证做到用最简单的文字和最清新的文风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得到广泛传播。更为深刻的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尤其是人们在思想领域存在的困惑和不解,帮助他们分析目前存在的焦点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定不能回避一些群众普遍关心的、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要害问题,只有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解决问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有意义,并且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第二,受众群体。在我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并且拥有多民族的国家,所以群众内部差异性较大。因此,我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要结合群体实际,针对不同群体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宣传策略。比如对于少数民族来说,首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在此基础上才能谈传播马克思主义,所以要因材施教,針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实际情况,细化出多种教育、宣传模式,形成多种类的普及内容。

第三,创新传播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理念知识的传播形式也更加多种多样。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过程中,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中的授课方式、运用互联网展开更为丰富多彩的新型传播途径,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文化。通过事迹报道、纪录片回忆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更加地深入人心。信息时代的来临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新平台,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和利用新的传媒手段和技术,分析其带来的各种社会关系和媒介形式给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的新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时效性、科学性、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受众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托我国各种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两种方式传播,只有用最新的传播载体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体现其时代特色。

第四,培养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拥护群体。这里的拥护群体与前文中的受众群体略有不同,马克思主义用户群体偏向于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的传播者。笔者认为必须针对受众群体的层次和心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深入研究传播方法和规律,培养出一支在党的领导体制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工作。古往今来,国家或者官方宣传机构一直是经典文化诠释和传播的唯一主体,但是,随着文化非经典化和社会的转型,文化主体已己经呈现多元化、个性化、民间化的趋势,国家或者官方宣传机构不再是各种文化信息的唯一发布者,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体也应该多元化、民间化、个性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自上而下地灌输,同时也可以自下而上的前进,马克思主义不但可以被专家学者研究,也可以是每个平民百姓的日常谈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化,是可以充分借鉴吸收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的源泉。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传播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效果,其实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它们在传播方式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只不过本文侧重于从儒家思想的主要传播方式入手,因为儒学诞生于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在当时那样落后的年代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任何能获得的资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逐步结合,深入拓展拓宽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 孙双武,罗新红.依据高考新理念精设专题 紧扣考点新变化有效复习(二)[J].试题与研究,2010(08).

[2] 方光華,袁志偉.侯外廬的宋明理學史研究[J].国际阳明学研究,2013(01)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
零陵渔鼓传承发展方式新旧对比研究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带刺的苍耳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Why Learn Chinese?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