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理论视角下西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2018-05-14刘呈艳何伟李幼常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2期

刘呈艳 何伟 李幼常

[摘 要]本文以俊巴渔村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分析该村的资源现状与特点,总结该村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场域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探寻西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路径。

[关键词]场域理论;俊巴渔村;特色村寨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1 俊巴渔村基本情况

俊巴渔村位于曲水县曲水镇茶巴朗村境内,地处拉萨河下游,邻近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该村位于拉萨市区与拉萨贡嘎机场之间,在游客乘机入境、离境和前往后藏地区的必经之路上,距离拉萨50公里、曲水县城14公里、贡嘎机场15公里,交通区位便利,与周边旅游目的地和大型交通枢纽车程均在1小时内。俊巴渔村现有居民99户393人,现有耕地面积657.67 m?,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05 m?,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2 m?,主要生产青稞、小麦、蔬菜等作物。俊巴渔村的皮具手工制作是群众获取现金收入的重要渠道。全村约有70%的家庭以作坊模式制作小型牛皮船、赛盘小糌粑袋和小茶叶袋等皮制工艺品,自古以来,有两样皮具制品工艺为俊巴渔村所独有,一件是各大寺院高僧所穿的“夏松嘛”皮制手工长靴,另外一件是西藏宫廷乐器“达玛如”鼓,此种乐器多为鱼皮制成,制作工艺独一无二,截止到目前所生产的手工艺品以定点销售的形式销往市区。俊巴渔村位于拉萨河南岸,处于西藏东西环线的交汇点,到达周边主要景区景点的车行时间均在1小时以内,便捷的外部交通区位使得俊巴渔村有机会成为曲水县旅游发展的新增长点。

2 俊巴渔村旅游资源现状与特点

俊巴渔村拥有河流湿地、神山圣湖、乡村田野、民俗村落、技艺遗产等多元化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组合良好,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俊巴渔村世代以渔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承百年的皮具制作工艺、鱼宴烹饪技艺以及热烈高亢的“郭孜”舞经过岁月的沉积,作为西藏唯一捕鱼的原始村落,俊巴渔村具有其他村落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吸引力。俊巴渔村自古以来深居两河汇流的“世外桃源”,因其鲜少为外人所知,故而流传着大量关于俊巴渔村的民间传说,极富特色的藏家鱼宴以及在生产劳动中诞生的牛皮船舞作为西藏民俗文化中独具一格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上百年的历史。俊巴渔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古老的高原鱼文化,并因其极具特色的皮具制作工艺而闻名,由生产劳作演化出的牛皮船舞和俊巴鱼烹饪技艺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俊巴渔村打上高原民俗文化村落的标签。在俊巴渔村众多的旅游资源中,与渔与水相关的主题始终贯穿文化发展脉络。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俊巴渔村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统计,可看出俊巴渔村的旅游资源呈現出资源类型多样、观赏价值高和景观组合良好的特点,具体见表1。

通过对主要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俊巴渔村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2.1 旅游资源稀缺性

俊巴渔村是西藏仅有的世代以捕鱼为生的原始村落,在不食鱼的西藏,俊巴渔村的存在尤为特别,正是因为俊巴渔村具有不同于周边其他地区的民间习俗,人文资源具有排他性,所以才拥有了吸引旅游者的市场潜力和较强的开发价值。

2.2 地理区位的独特性

俊巴渔村靠近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一江一河”的自然景观壮美开阔与宁静秀丽的村庄形成了强力对比,其次,俊巴渔村三面环山的地形特征使得整个村落形成了口袋状的形态,单一的进出口设置便于整体开发和控制管理,利于景观环境的营造和游览氛围的烘托。

2.3 文化遗产的突出性

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在越来越重视文化体验感受的趋势下,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是树立旅游品牌的重要手段,俊巴渔村人文民俗特点鲜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郭孜”能够直观地展示给旅游者,而不是停留于图片、影像资料的静态展示;俊巴鱼烹饪技艺与鱼宴的结合,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口味,成为俊巴渔村文化旅游的明星产品;皮具制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该村群众在制作手工艺品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几乎每家每户都能制作皮具手工艺品,经过艺术包装设计能够成为俊巴渔村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增加工艺品销售收入。目前已有多名村民组成了手工艺组织,并且组织还在逐渐扩大中。

2.4 资源组合的优越性

俊巴渔村的民俗文化植根于原生的自然环境,无论是渔业生产还是婚俗都脱离不了独特的高原地貌。俊巴渔村人文活动空间较为紧凑,自然景观与人文故事的高度结合能够丰富旅游者的体验感受,复合型的资源组合特点便于文化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设施的集中打造,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3 俊巴渔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 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俊巴渔村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发展的滞后直接造成了旅游发展资金投入的不足,由此影响到旅游开发的实施落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目前俊巴渔村基础设施薄弱,村容村貌有待进一步提升,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旅游者出游的六项基础要素需求。

3.2 资源利用不足,缺乏特色旅游产品

俊巴渔村文化资源优势突出,观赏性较强,但在乡村旅游前期发展中,对于俊巴渔村渔业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没有充分拓展民俗文化的广度和丰度,集中表现在文化旅游停留在展示阶段,缺乏体验性较强的旅游产品项目。前期的旅游开发中,仅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孜”(牛皮船舞)、皮具制作工艺的简单演示和俊巴鱼宴的品尝。

3.3 旅游从业人员不足,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俊巴渔村旅游开发起步较晚,没有充足的经验积淀,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旅游从业人员数量较少,服务技能水平较弱,缺乏专业的培训和管理。在俊巴渔村经营中可能因为高素质管理人才引进困难,且流动性较强等原因出现旅游服务人员严重匮乏的情况。其次,在俊巴渔村的特色餐饮鱼宴制作上,未经统一培训的菜品制作口味会出现较大差异,制作手法的不稳定可能会导致旅游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旅游者体验感受无法达到期望值。

4 场域理论对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启示

场域(field)理论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他认为场域是由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造;这个场域并非单一的地理空间,而是在人们社会交往中由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分配情况所决定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反映,三类资本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形成了场域。中国学者将场域理论引入旅游情境中,认为在民族旅游开发中,政府、开发商、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之间相互作用和博弈形成了旅游场域,必须从他们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分析才能准确把握旅游的本质。旅游场域则是指存在于旅游空间中的一个客观关系网络,或是卷入到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角色所形成的一种关系网络。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提出场域、惯习和资本三个核心要素,他认为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这个空间是充满争斗的,空间中的各利益群体为争夺有力的资本进行着斗争;这些利益群体有着各自的惯习(行为习惯),这些惯习既具有稳定性同时又是可变的;在这个空间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资本—权力的主线展开的。在特色村寨的旅游开发中,政府、村民、游客、投资商、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纷纷卷入旅游场域中。游客拥有经济资本,通过观赏和体验村寨的旅游产品获得文化资本;投资商通过投资经济资本参与部分文化资本再生产中,并获得更多经济资本;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业从业人员通过付出人力资本参与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以获得经济资本;政府拥社会资本,在特色村寨的开发中起宏观调控、引导和宣传作用;村民拥有文化资本,村民作为文化资本的拥有者通过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展示以获得经济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在旅游场域展开着激烈的角逐,每一位资本拥有者挟带着各自的资本,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在旅游场域中进行资本的再分配,而在这些资本中,经济资本往往具有决定权,它控制着旅游场域的运作。俊巴渔村的特色村寨旅游开发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村民受益”的原则,因此本文从政府、村民、游客以及文化再生产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4.1 社会资本——政府

在旅游场域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着,任何一种资本的退出都会导致旅游场域的崩溃。旅游场域中的行为者有着各自的惯习,在相互交往中发生着交流、对话和冲突,当各行为者之间产生利益纷争、利益冲突时,政府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此外,在特色村寨的开发中,政府要承担起引导和宣传作用。政府要通过动员和培训村民参与到村寨的旅游开发和传统文化保护中,要改变他们参与意识、市场意识不足的现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各种补贴方式等鼓励村民恢复和传承各种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帮助村民进行民族手工艺产品制作、品牌打造以及商标注册和宣传。

4.2 文化资本——村民

特色村寨村民是文化資本的重要承载者,他们世代生活在当地,长期受到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本应承担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但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村寨里很多年轻人摒弃了传统文化,享受着外来文化带来的便利和时尚,这是不利于村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必须让村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中。只有本地村民的参与才能使他们在旅游开发中处于主导地位,否则将被外来人员和产品所替代,在旅游开发中丧失主动权,失去对文化资本的话语权。因此,在特色村寨旅开发中,要鼓励本地村民参与旅游市场竞争,改善他们的条件,提高他们的能力,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对俊巴渔村来说,文化资本要牢牢抓在当地村民手里,例如牛皮筏舞蹈、皮具手工制作、俊巴鱼烹饪技艺等,只有使村民获利,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样才能起到对特色村寨的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当然,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在充分展现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要降低旅游活动对俊巴渔村原住民生活的影响,保护了当地居民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技艺不被破坏或出现严重的商业化。

4.3 经济资本——旅游者

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前往异地,希望获得不一样的旅游体验,他们用自己的经济资本换取异地的文化资本。只有具有“稀缺性”的文化资本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否则他们就会转去他处。在旅游开发中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被直接利用,有些资源能够给旅游者带来直观的震撼力,但有些资源需要在特定的场所和场合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才能被旅游者感知到,村寨旅游产品必须满足旅游者对“异域文化”的消费欲望,如果对旅游者真正的兴趣爱好了解不完善,做出错误判断,就可能导致旅游产品失败,旅游者转而去往别处。

4.4 村寨文化再生产

旅游场域中文化权力取决于其“稀缺性”,游客通过村寨特色文化的旅游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对特色村寨来说,要增强文化资本的权力,就要在旅游开发中强化文化资本的特色。以俊巴渔村为例,高原“渔”文化是俊巴渔村最独特的文化资源,与俊巴渔村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从生产到生活无不彰显着俊巴渔村作为高原唯一渔村的魅力。该村旅游产品开发要突出体现俊巴渔村“渔”文化特色和独特的地域特征,要尊重当地原住居民的生活习惯,打造原生态的渔村生活场景,将俊巴渔村的渔业资源转换为旅游生产力,设置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体验产品。在俊巴渔村旅游开发中按照功能将村寨分为景观农业区、神户观光区和民宿体验区。景观农业区通过种植不同的田间作物营造富有创意性的大地景观,并在靠近乡道一侧设置能够吸引亲子旅游者的小品景观;神湖观光区以白玛拉措为核心,在旅游功能上以观光为主,夏季设置林卡帐篷供周边客源市场家庭出游者游憩度假;民俗体验区通过房屋外立面改造和环境整治绿化将呈现出文化元素突出、村容环境整洁的特色民俗村落,并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形成俊巴渔村文化风情街,通过合理植入藏民族文化元素,在房屋外立面改造中充分展现渔村文化魅力。

5 结语

西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要想达到预期目标,获得经济、社会效益,必须了解旅游场域中各角色关系,掌握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转化与运行规律,才能对特色村寨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

[参考文献]

[1] 张晓萍.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宋秋,杨振之.场域:旅游研究新视角[J].旅游学刊,2015(09).